书画作品:记内蒙古画家彭义华
明代宋旭《柳荫垂钓图》轴赏析
明代后期的中国画坛画派纷呈,名家众多,文人画成为一种发展潮流。其中山水画以董其昌为代表的“华亭派”影响最大,另有赵左的“苏松派”和沈士充的“云间派”亦颇具影响力。这三派同属工商业比较发达的松江地区,故统称“松江画派”。“松江画派”艺术旨趣相近,笔墨技法也互有渗透,画风源出沈周、文徵明为代表的“吴门画派”,皆崇尚仿古,注重笔墨雅韵。赵左、宋懋晋等均出自著名画家宋旭门下,而沈士充又受业于宋懋晋,所以“苏松派”和“云间派”都是导源于宋旭,由此可见宋旭在晚明画坛上举足轻重的地位。
宋旭(1525—1606),字初旸,号石门,后为僧,法号祖玄,又号天池发僧、景西居士。浙江嘉兴人。另据清代画史著述《图绘宝鉴续纂》,又作湖州(今浙江吴兴)人,居松江。明代后期著名画僧。宋旭擅山水,兼长人物。他师法沈周,所画山水,常绘巨幛大幅,笔墨苍劲有力,大气磅礴,明万历年间名重海内。宋旭传世作品多被各家博物馆收藏,如收藏于上海博物馆的《天香书屋图》轴、收藏于故宫博物院的《五岳图》卷等,都是其传世佳构,尤其是《天香书屋图》轴,为其耄耋之年后的作品,画风老辣,风格淡雅成熟,足见功力之深厚。
宋旭的《柳荫垂钓图》轴(见下图),纵135厘米,横53厘米,纸本设色
武汉博物馆收藏了一幅宋旭的《柳荫垂钓图》轴(见下图),纵135厘米,横53厘米,纸本设色。画面采用三段式构图法绘山川河流,写实生动。只见高山巍然,林木苍翠,怪石嵯峨嶙峋,写意满纸,好一幅原生态的青绿山水,自然中尽显和谐之景。群山间有数处楼阁房舍,碧瓦翘檐,有的楼窗洞开,露出帷幔帘卷,似有人临窗观景,间杂茅棚矮房,洋溢着浓浓的生活气息。一弯流水绕山而流,由窄到阔,似一幅素雅的绸缎,增添出一种静谧清幽的环境情趣。一座小木桥横跨在河流上,微风中,岸边柳丝垂拂,柔情似水。河边有一株歪脖柳树,苍劲有力的树干斜斜地伸向河面。垂柳枝下,一只带篷的小木船静静地泊在水上。一个老渔翁头戴宽大的斗笠,盘腿坐在船头上,身后放着装鱼的鱼篓。渔翁右手扶着船桨,左手伸出钓鱼竿,正在聚精会神地垂钓,举止神态诙谐有趣。整个画面结构严谨大气,笔法工整雅致,设色古雅清秀。远山近水脉络清晰,尤其是山峰悬崖以险取势;青松、柳树以柔为美。峰峦树林,各显风姿,用笔精工,苍劲古拙,苍中带秀,柔中寓刚,溪畔屋宇点缀其间。画面色泽、构图层次分明,布局高远而浑厚,笔墨深邃朴茂,峰峦用干笔皴擦,有王蒙笔意之妙,呈现出一种潇洒雅意之美,观之让人顿生置身于世外的超凡脱俗之感。
画轴左上有作者题款:“高阁结岩阿,森森夏木多。渔人无个事,钓罢扣弦歌。石门山人宋旭写于超果禅室”,钤白文“宋旭之印”、“石门山人”二印。作品画风虽近沈周而又有新意,采用浓淡相间、虚实对比的手法。景物近实远虚,皴染皆妙,营造出一种可居可游的优雅环境。自题诗书法古拙,亦隶亦篆,有东汉王次仲所创“八分书”之妙趣,潇洒秀逸而且雄劲有力,体现了明代画作诗书画印相结合的时代特色。故宫博物院藏有宋旭的一幅《寒江独钓图》轴,画面上奇峰叠起,一叶渔舟泊在水上,垂钓渔翁悠闲自在,与这幅《柳荫垂钓图》轴有异曲同工之妙。
宋旭曾与莫是龙(字廷韩,与宋旭同时代的文学家、书画家)入芟山社绘白雀寺壁,时称妙绝。他后来皈依佛门,隐居佛寺,通禅理,一生笔耕不辍,八十一岁时尚绘《平沙落雁图》轴,精神难能可贵。他笔下的山水人物大都严谨细秀,用笔沉着劲练,以骨力胜。尤其难得的是他的画技艺全面,功力浑朴,在师法前人的基础上有自己的创造,有一种超然物外的情趣。他的画继承了宋、元讲求士气逸格、缜密秀雅的文人画传统风格,布局爽朗明媚,景物雅意疏淡,笔墨苍润,追求摹古之风,于简淡中显示清雅含蓄的境界,表达了作者窥透世事红尘、悠游林泉的幽雅情怀,令人观之眼界肃清,清心寡欲,在向往之余,生起无限联想。
【名称】明 宋旭 松壑云泉图
【年代】明代
【简介】立轴,绢本,设色,纵141厘米,横63厘米。山东省博物馆藏。
此图画群山叠荡,峰峦簇聚,白云缭绕,瀑布飞流,双松挺拔,木榭小桥,相映成趣。设色清淡,山石用披麻皴,松干用赭石,松枝墨写,以石绿染之。构图空灵 而不松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