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远流长的中国书画历史 传承中华艺术瑰宝的独特魅力
书画传人姚人为
今年8月下旬,我与浙江大学2007级书法博士姚宇亮和他的叔叔姚国雄一起驱车近八百公里,赴江西南昌拜访他们的长辈姚人为。之所以有此次南昌之行,缘于今年5月8日我曾前去采访的在浙江海宁举行的“姚颂椒姚颂清书画作品”展览活动。姚颂椒(1884—1974),浙江嘉兴新塍人,四代以中医相传。姚氏在行医之余,从舅父习书画,工山水人物,花卉学吴昌硕,所作紫藤纵横虬曲,花叶纷披,墨色苍润,在嘉兴等地有一定声誉。姚氏以91岁高龄去世,也算是书画界的长寿文化老人。姚颂清系姚颂椒之胞弟,也善绘画。姚氏一门,自姚颂椒兄弟始,子辈姚人为,孙辈姚胜雄、姚国雄、姚莲芳,曾孙姚宇亮,四代均事书画。我长期以来有个习惯,即采访时不录音、不记录,但对采访对象要有个回访,并且对采访的人和事要了解透彻,尽量做到了如指掌。那次海宁书画展上,我对姚氏后代诸位均有接触和了解,正苦于对远在南昌的姚人为了解不够时,姚国雄、姚宇亮叔侄俩邀我一起到南昌拜访姚人为,于是就有了此次南昌之行。
我们一行三人到达南昌市姚人为的府上,一番问候之间,我看到主人家中除了书,就是墙上挂的字画。我在有意无意之中和主人进行交谈,忽听一阵电脑键盘的敲打声,回头一看,是姚宇亮在用电脑作记录———得此高学历之助手,我的采访也就越发轻松起来。
姚人为,1924年生于新塍镇,从小得伯父姚颂椒亲炙,勤习书画。他擅长山水、花卉和书法,近年来对李可染、白雪石情有独钟。据他自述,他六七岁的时候就在方砖上练字,当时写得较多的是颜字,主要临《多宝塔碑》、《勤礼碑》、《颜家庙碑》等碑帖。除颜体外,吴昌硕的行书也是常练的,但还是学吴氏的石鼓文最多。至于其他人,翁同龢、何绍基和邓石如的字也都有所涉及。年稍长,他在上海新闻专科学校读书。当时,新闻学校和美术学校是在一起的,书法和绘画也就成了他放弃不了的日课。1949年5月,他参军在杭州七兵团教导团浙江分校工作,后来到南京步校任报纸编辑。
1958年,姚人为从部队转业来到江西南昌,直至1983年在江西省农业厅离休。多年来,他的最大爱好就是画画写字,还有看书著文与作诗。他在一篇题为“老夫八十犹盛年”的文章中写道:“我的精神寄托,在于书法、绘画、阅读、写作。我每天耕耘在这块精神园地里,真可谓自得其乐、其乐无穷。写字、作画都讲究姿势,要求头端正,肩平齐,胸张背直,提肘悬腕,排除杂念,全神贯注。它是‘不是气功的气功’。”长期以来,通过努力,他的书画作品经常在外展出和获奖。例如,他的水墨画《万水千山》曾获江西省农业厅老同志书画展优秀作品奖;1996年,他的国画《娄山关》入选由江西省委宣传部等单位联合主办的“纪念红军长征胜利六十周年书画展”;他的书法作品,曾在“庆香港回归公务员书画大展”中获优胜奖。现在,江西省农业厅办公大楼里挂的大画还是他的精心之作。
在绘画方面,姚人为小时候常常看伯父姚颂椒画白菜、紫藤、飞禽、菊花、梅花,姚颂椒还亲自教他画梅兰竹菊,这对他以后在用笔用墨方面影响较大。他现在的字,说到底其实也是学姚颂椒的。我这次看到了他前些年作的一幅花卉和一件书法(见下图),是真正的姚颂椒一脉。近年来,虽然他在李可染和白雪石的画风中寻乐趣,但姚颂椒的遗风仍在他的作品中闪烁。他有“精神富翁”、“老童生”二方闲章,可见他心态上的放松———他在精神上很富有,而且他觉得自己就是一个“老童生”,一个不要名气的“考秀才”。
今年85岁的姚人为,仍旧在书画园地中孜孜以求着,而且他还是江西省杂文学会委员、江西省诗词学会会员。此次看到姚宇亮,他很高兴地说:“我们姚家的书画艺术要薪火相传下去,全靠你了。我伯父姚颂椒在用笔用墨方面很有魄力,很大胆。他曾经对我说过,画画的人,必须要学会写诗,这个很重要。你在这方面也要下点工夫。”我在旁边连连点头。是啊,中国的书画艺术,博大精深,应该世代相传。唯此,才能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