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艺术欣赏 >

文化艺术:齐白石《长年图》鉴定问题

时间:2021-10-27 15:45:08 来源:

齐白石《长年图》鉴定问题

图一

图二

图三

重复不断地画同一题材的画,可能是中国国画家的一个共性。这对画家来说,是一件很轻松且快乐的事,而对鉴定家来说,面对少则二三幅、多则五六幅的“孪生本”画作,则是一件颇费思量的麻烦事——画家的重复,无形中给作伪者制造了克隆的可能或空间,因此市面上也就不断地出现了克隆的“孪生本”(又称“双胞胎”或山寨本)。在对“孪生本”的真伪鉴定中,如果遇上图式、物象笔墨、款识印章完全如出一辙,基本上可以断定其中必有一伪。因为画家的手感不可能与复印机的感光度、灵敏度一样,做到毫厘不差。

“双胞胎”画作我见过或考证过不少。然而画面丝毫不差,款识内容、位置、字数不变的“双胞胎”(除了明确注明是“复制品”外)还是非常罕见的。面对如此的“双胞胎”,从鉴定的角度来说,其中必有一伪,这一点应该是毋庸置疑的。

但是,任何事情都不是绝对的,有时候往往会不期而遇地撞上一对更加毕肖的“孪生本”,让你不得不改变此前所下的结论。

《长年图》(图一、二)便是我撞上的且深感棘手但又不得不深究的“孪生本”。

关于图一《长年图》的真伪,由前故宫博物院副院长杨新主编的《中国近现代书画真伪辨别·齐白石卷》(郑州大象出版社2005年1月版)第49页有如下一段鉴定语:

此图仿自《鲇鱼图》,鱼的造型与真迹近似。但用墨呆板发死,无灵气可言,且款题书画(高注:应为“书法”)轻佻,无齐氏晚年书画(高注:应为“书法”)纵横雄劲和结体自然朴实、内实外扩的特色。(《鲇鱼图》见图三)

此外,在史树青主编的《现代书画投资·齐白石卷》(北京出版社2005年1月版)第25页,对图二《长年图》也评析曰:

图中的鲇鱼似在水中悠然自得,须鳍皆张,放松之至。用谐音来表达吉祥长寿的寓意,在白石老人的画中是最多见的。诗文书法亦佳。

乍看,图一、图二有着很明显的区别,图一缺少了图二的第一跋文,即:

李笠翁云,绢本只可收藏五百年,此纸可藏一千五百年也。惜绵料太厚不受墨耳。画于旧京城西,白石山翁并记。

也正是因为图二的这段跋文,遂使我坚定了两图原本是一揭为二的画作的判断。白石老人所说“绵料太厚”,其实这太厚的绵料即是宣纸的一个品种——夹宣。所谓夹宣,其制作方法是两次或三次捞浆而形成的。因此,它可以在有经验的装裱师的手上被揭开,或一分为二或一分为三。

图一《长年图》便是在由图二《长年图》所揭下的第二层上稍加补笔的“画魂子”。因为从鲇鱼的造型、笔墨乃至款识“秋士先生,予之神交友也,已十年矣。今相遇于故都,甚欢。一日驾言返蜀,以此为别。予将随后至成都,先生可临风为待也。丙子春,齐璜。”(钤“老齐”白文印)几近影印。所不同的是,图二《长年图》的笔触明快、厚重,墨色有鲜活的苍茫感。而图一《长年图》相对来说,笔触和墨色就显得有点模糊。

由此可见,图一《长年图》不是一件他人克隆的赝品,当然更不是《中国近现代书画真伪辨别·齐白石卷》所界定的是仿自图三《鲇鱼图》。

要言之,书画的真伪鉴定是一件极其严肃的学术工作,对待任何一件作品的鉴定必须秉持审慎、缜密的举证、论证的态度。即便是遇上一件疑似赝品,甚至疑点很大、很多,但是,如果没有或缺乏有力、充分的依据能够足以证明其伪,也只能是“疑罪从无”,把它视作一宗“悬案”,待寻找到新的“证据”后再作结论也不迟。

必须指出的是,给图二《长年图》实施一分为二“手术”的人,之所以截去齐白石的第一跋文,是为了给人造成错觉,以掩盖其不光彩的行径,从而达到以“画魂子”冒充真迹的目的。殊不知,这一为了获利而不惜糟蹋名家作品使其魂魄两分的行为是极不道德的。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