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画艺术:王问草书七言古风卷
郑板桥书画鉴定浅析(下)
二、题款的变化
郑燮落款,一般署“板桥郑燮”,从未见署“郑燮板桥”。从传世作品看,又有早、中、晚的变化,主要表现在“燮”字的三种不同写法上有时代的变化,鉴定工作者必须牢记。
早期:郑燮的“燮”字,其上半部由一个“言”字和两个“火”字组成,下半部是一个“文”字,形如“燮”。这种款,早期用得比较多,中晚年虽然也用,但比较少。现在发现的郑板桥一件最早的作品字轴(现藏广东省美术馆),款“睢园郑燮书”,用的就是这种款。此件作品作于康熙六十一年(1722),时板桥30岁。
中期:郑燮的“燮”字由一个“言”字和三个“火”字组成,形如“爕”,时间约在六十三四岁至六十八九岁,并且与“燮”字兼用,不过落款时用这个“爕”字多,而用“燮”字相对较少。北京故宫博物院藏《竹石图》和郑燮《行书诗》轴落的就是这样的“爕”字款。从传世作品看,郑板桥六十三四岁以前未见署“爕”字款的。
晚期:郑燮的“燮”字由
一个“羊”字和三个“火”字组成,形如“注字1”。这类款一般在七十岁左右出现。上海博物馆藏《兰竹图》,款“乾隆辛巳(1761)三月板桥道人郑注字1”,署的就是“注字1”字这样的款,此时郑燮69岁。
三、同时代的作伪人
郑板桥画石不点苔,而郑氏传世作品中画石点苔的不少见,那么这些作品又是出自谁手呢?这个疑问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前,一直是个谜。后来刘九庵先生在青岛市博物馆发现了谭云龙画的《竹石图》,画风与郑板桥相似,只是石头都点苔。学者从此处入手,查找其人,终于解开了这个疑团。原来,郑燮在山东范、潍县做官时,有一位在他家做木匠活的谭云龙(字子猷),恳请跟郑燮学画。郑氏见他聪明伶俐,就收为弟子。谭云龙仿作的郑板桥字画很像,甚至可以达到乱真的地步。郑板桥一些赝品书画,都是他一手干的。1994年1月8日在北京故宫举办的《全国重要书画赝品展览》中有一幅谭云龙作的《竹石图》,款署“癸丑春日正月”,现藏青岛博物馆。画上有普源、恒庆二人题诗,其诗曰:“三绝郑虔孰与俦,潍滨谭氏足风流。工师解学才人笔,不让前朝仇十洲。”把谭云龙跟郑板桥学画后像仇英那样作伪画的事说了出来。普源在题记中还详细谈了谭氏的情况:“谭云龙,子猷,乾隆时木工也。所仿邑侯郑板桥先生,书画、款识、印章均伪托逼肖,赏鉴家几莫能辨其为赝鼎,此竹石画帧,乃其自书本款之作,为星甫表叔所得,属为题识,爰成一绝,以博一笑。佛航手普源。”画左下方还有谭云龙一段题诗:“门上人家翠竹光,竹屏竹几竹方床。儒生气味原谙竹,竹屋还需胜画梁。”从这些题记、题诗中,使我们对谭子猷作郑板桥的假画的事,有了较为详细的了解。谭云龙的作品和郑燮的真迹相较,谭云龙不光有画石必点苔的特征,而且所作之画笔力软弱,缺少清劲、秀逸之气,艺术水平也低于郑燮。
此外,与郑氏同时代作伪之人,还有吴唯和吴小道等人以及扬州、潍县等地的作伪者。但这些作伪者水平较低,易辨其伪。
四、郑燮的印章
笔者所见郑燮的印章,约40余方。这些印章,不仅是我们鉴定郑氏书画真伪的重要依据,而且是研究郑板桥生平、艺术思想的可靠史料。如他在作品中钤“丙辰进士”、“潍夷长”、“十年县令”、“七品官耳”、“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扬州兴化人”等印,把他的籍贯、生平事迹、仕途说得清清楚楚。又如他的“青藤门下牛马走”、“老而学画”、“心血为炉熔铸古今”、“六分半书”、“恨不得填满普天饥债”、“三绝”、“古狂”等印文,体现了他的艺术观点和性格特色。此外,我们还可以从他钤的印章中看出作品的大致年代,以判断作品的真伪。钤“丙辰进士”印,一般应在44岁以后;钤“潍夷长”、“七品官耳”等印的作品,应在51岁以后;钤“十年县令”等印,一般在60岁以后。诚然,创作于前的作品,也可钤上后刻的印章,但这种情况只占极少数。因为只有存留在作者手中没有流传出去的作品,才能补钤后来的印章。(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