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画收藏:董源的江南水墨山水画派
齐白石真的走向世界了?
据法国艺术品买卖数据网TheArtPrice对全球艺术品的销售统计,2009年齐白石作品交易量超过7000万美元,排名仅居西班牙画家毕加索和美国画家安迪华荷之后,为全球第三位。其结论是:“尽管全球经济一体化已经成为这个时代的特征,但是由于各国经济影响力、价值观、历史文化、审美情趣等各方面差异的存在,非西方主流艺术家始终难以入流。对于艺术品投资者来说,齐白石作品销售全球排行第三位是中国艺术品市场整体水涨船高的一个结果。”
所谓“全球第三位”究竟是怎样的一个概念?从近十余年来的销售情况看,齐白石作品的市场空间几乎仅限于中国;“全球第三位”其实是昔日“出口”、今日则“回流”(实际上是“出口”转内销)的结果。齐白石的“蜚声海内外”、“走向了世界”,却以其作品大量“打道回府”(尽管中国是世界的一个组成部分)作了诠释,而没有成为如毕加索、安迪华荷那样的“世界品牌”。
这一现象,诚如英国《经济学家》周刊网2009年11月26日所载《收回宝藏》一文称:
在19世纪下半叶和20世纪初期,收集中国美术品和陶器在西方蔚然成风。寻宝者的大量购买以及德国、荷兰、法国和英国对中国皇家藏品的掠夺,将大批中国美术品带到西方。但过去10年欧美买家的数量减少了。大多数对中国艺术品感兴趣的西方人如今更多成为卖方而非买方。
从去年春拍及以往的拍卖会来看,大部分重量级拍品征集的区域是海外。这可看作是中国内地买家实力的日益增强,是扩大内需、抢救国宝的需要;但是,也要分析在全球金融危机的格局里,海外藏家为什么对中国的国宝采取反抛绣球的举动而且倾其所有?客观地说,中国的书画市场还不足以操控整个世界金融资本市场。因此,它所显现的拍卖指数只具区域性的市场意义,不可能影响整个世界艺术品市场中艺术品类的价值走向。中国国宝的大量回流,反倒证明了这支“中国国宝股”的流通领域只能限定在中国,只有中国人是其合适的买单人。中国艺术品市场经营了十余年,虽说我们一再乐观地预计一些已经以天价成交的书画还会有很大的升值空间,但是谁见过哪位西方藏家或投资者像中国人漂洋过海那样也来中国四处寻觅、出手阔绰,继而再出天价争夺中国的国宝?
我们一直在追求中国的艺术品市场走向世界,甚至在发问,我们走向世界还缺什么?前不久某报刊登了《全球“世界级”收藏家都在藏什么艺术品?》一文,文中谈到在去年顶级收藏家的前10个席位中,美国人从前年的6个席位上升至7个席位。200强的第一把交椅被Broad夫妇占据,此前他们一直屈居第二。Broad夫妇拥有以自己姓氏命名的艺术基金会和当代艺术博物馆,长期致力于当代艺术的收藏和展示。自1984年以来,他们的收藏品已经在世界各地超过400个博物馆和大学、画廊中展出过,影响广泛。名列第二位至第五位的都来自美国,主要收藏印象派艺术品和现当代艺术品。从第六名开始,出现了非美国人的身影。SammyOfer居住于英国伦敦,主要收藏印象派艺术品和现代艺术品。第七名是F.Pinault,居住于法国巴黎,主要收藏当代艺术。第八名CharlesSaatchi对于国人来说可能更加熟悉一些,这个出生于以色列犹太家庭的大收藏家常常能做出一些惊人的举动;而其一举一动都对世界当代艺术市场有不小的影响。此后的两位藏家同样来自美国,他们的收藏趣味主要都是以现代及当代艺术品为主。
纵观整张榜单不难看出,近几年来在国际艺术品市场上,无论中国当代艺术品还是中国国宝级的传统书画,都没有进入世界顶级藏家的视野;他们甚至不失时机地借助中国买家的爱国热和收藏热,将其昔日低价位购买的中国国宝,高价返销给中国买家,在满足了中国买家购买欲的同时也狠狠地赚了一大笔。当然,对此,我们或可这样自鸣得意:西方顶级藏家全都是一批有眼不识金镶玉的傻帽“宝盲”。不过,如果我们换一个角度来思考,全球经济一体化这个时代的特征,是基于欧美各国因经济影响力所形成的“强势”价值观,继而形成了其历史文化、审美情趣等各方面的强势;非西方艺术家包括非西方主流艺术家(更多的是中国艺术家和艺术作品)始终难以入流的事实是不可回避的。
要言之,古今中外的买卖实践告诉我们:一、在错误的时间购回在昔日“无奈”的时间被掠夺或被贱卖的东西,无疑是不理智的。近几年来,中国买家几近疯狂地到各国搜寻国宝,似乎并没有引起西方买家的警觉。从大量国宝回流的迹象来看,在西方卖家眼里,经济气候有什么风吹草动,中国的买家便成了他们规避风险的接盘人。二、在生意场上,只有错买的,没有错卖的。
从另一个层面来说,全球“中国热”的实质内容,并不仅仅要我们不遗余力地到国外搜寻国宝,而是要借助“中国热”的强劲势头展示我们的国粹艺术。要知道,我们的艺术和我们的艺术家还没有真正走向世界———尽管毕加索曾说过“我不敢去中国,因为中国有个齐白石”。但历史地看,毕加索此话的内在含义并不是限于艺术,而是囿于当时的中国人的审美趣味和欣赏习惯。毕加索这句话只有中国人无休止地津津乐道,而并没有在世界近现代美术史上成为一句为人不断引用的经典。否则,高鼻子老外会那么轻而易举地让齐白石作品源源不断地回归故里?
确切地说,“齐白石热”只是中国艺术品市场的产物。所谓“艺术品市场水涨船高齐白石作品世界热销”(2010年3月23日中国新闻网)、“西方大师作品叫价持续偏低齐白石在欧美崛起”(2010年4月10日中国经济网)的唯一数据就是2007年苏富比香港拍卖行以85万英镑高价卖出齐白石的《满堂吉庆》,但谁能保证其竞拍人不是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