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玩赏析:中国李可染书画艺术院理事杨旭尧——“李家山水”经典传承
猴年说画猴
古代文人常常将猿猴两字联用,所指是猿是猴,似乎不十分严格,如晋人傅玄有一篇描写猴子的韵文就题为《猿猴赋》。人们对大概缘于猿猴的的乖猾、伶俐、身手敏捷、外观类人、易驯等原因,人们很早就把它们作为宠物豢养,教它们种种把戏。用猴子表演节目,即所谓猴戏,在晋、南北朝时已很盛行。文学作品中出现的猿猴就更多了,除《猿猴赋》外,唐人有《白猿传》传奇,诗歌中有“两岸猿声啼不住”、“绿水荡漾清猿啼”等名句不胜枚举,至于《西游记》里的神猴则更是妇孺皆知。
晚清•高奇峰《百猿百态》
猿猴被画家描绘,早到何代很难稽考,至迟到宋代已是高手云集了,除易元吉、牧溪、刘松年、夏圭等,还有许多留下优秀作品的佚名画家。宋以后由于社会发展、环境变迁等因素,猿已逐渐远离开人们的视野,画家便无从亲见、写生,以猿为题材的画作日渐稀少。由于猴子在我国分布较广。于是画猴者渐多、渐盛。至近代善画走兽的画家们往往爱画猴子,如徐和銮、程璋、柳宾、金梦石、熊庚昌、赵梦朱、刘奎龄、张其翼、刘继卣等。由于世人多崇尚喜庆,画家便借用“猴”与“侯”的谐音之妙,画一些带有吉祥内容题材的画,如《封侯图》、《马上封侯》等。送走癸未,迎来甲申,笔者画一幅《封侯图》(见附图)呈现给读者,为新岁添些吉庆的祝愿。
这是一幅小型扇画,画中绘一斜势古松,龙鳞盘曲,松针茂密。两只猴子攀于松干之上,它们的眼睛紧盯着前方,顺着其视线可见,画幅右侧的松枝上挂着一个蜂巢,周围有三只蜜蜂正在飞鸣。这种以“蜂”、“猴”之形,喻“封侯”之意的表现手法,是典型的传统风格。画这类题材的画十分讲究韵味,因此我着意通过对猴子欲动又止专注的情态与眼神以及飞着的蜜蜂的刻画,来揭示猴子的心理活动,构成画面一动一静的矛盾关系,进而表现猴子既想捉蜂又怕挨蛰的心理。另外我认为,画幅虽小也要小中见大,有笔墨变化,如树干上鳞状树皮的皴线及晕染,要有阴阳关系和苍古的质感;松枝要有挺健、苍润的韵味;猴子身上的毛丝得要显柔软、细腻等等。这样可以使画面上的笔墨节奏和形式节奏有机地融为一体,进而达到全画的协调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