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艺术欣赏 >

艺术赏析:怀念义兄王文彬

时间:2021-11-05 15:45:05 来源:

怀念义兄王文彬

“人生短暂,艺术久长”是我的义兄王文彬生前为鞭策自己写下的格言。

我和义兄相识于上世纪50年代。那时,我们都很年轻,他搞美术,我从事金融和文学创作,由于性格、志趣相投,很快成为挚友,并结为异姓兄弟。义兄1928年生于青岛,可能是受身为民间艺人的外公(老人还能刻木版年画)的影响,他从小就喜欢画画。上中学时,义兄美术上的才华就受到了校内老师于希宁的青睐,并将他推荐到琴岛画会,随吕品、赵仲玉、郭梦家等名家习画,打下了素描、水彩的根基。

王文彬作品

1943年,义兄因家贫辍学,进入社会谋生,琴岛画会也在敌人的压迫下停止了活动。受鲁迅提倡木刻的启发,他打算以木刻表达自己内心的追求和不平。第一个支持他的这个想法的是吕品。吕品不但送他刻刀和木板,还让他去请教在琴岛画会教过他素描的郭梦家,并悄悄告诉他:“郭先生当年就是鲁迅先生倡导的新兴木刻运动的参加者。”在郭梦家的认真指导下,义兄开始木刻创作,《路》就是他的木刻处女作。他从鲁迅的文字中找到主题,以象征性的表现手法,表达自己在荒原中开辟前进道路的决心。那一年,他才15岁。两年之后,抗战胜利,他便瞒着双亲,走向了他所向往的那条“路”。

1945年,义兄到达他久已向往的解放区,翌年6月进入沂蒙山区中的山东新华书店任美编。那段时间,他艰苦自学,学写美术字,深入农村找素材,学习群众语言,参与两本刊物的设计并为其绘制封面、插图、连环画和年画。1948年,山东解放区实行土地改革后,他全力投入到年画《生产支前》的创作中,并首创套色石版印刷,大获好评。这幅年画,于1950年在前苏联《星火》画报上刊登,画题被译为“一切为了前线”。

新中国成立后,他在山东人民出版社任美术科科长。为了深造,1955年,27岁的他考入了中央美院油画系。不幸的是,入学一年之后,他赖以作画的右臂因患骨结核病而残废。短暂的苦闷之后,他毅然改用左手,竟能画出新面目。从入学到毕业,他的素描、色彩、油画、解剖、透视和史论等课程,都是五分(满分),创下了学校的一个记录。由于成绩优异,毕业后他被破格留校任教。

1956年,为了深入体验生活,义兄右臂吊着绷带与同学去了沂蒙山区。有一天,他看到一群妇女一边热情洋溢地高唱民歌,一边打夯。霎时间,解放战争后期他在山东解放区所见到的农民打夯盖房子、修水库、筑河堤的热烈景象又浮现在他的眼前。他激动无比,非常兴奋地以民歌式的抒情画面画了许多草图。当他带着大量的写生素材和草图回到美院时,董希文看后极为高兴,嘱咐他一定要将其画成一幅大画。但是,因为“反右”和“大跃进”及接踵而至的三年国家经济困难,他一直无法动笔。

1960年,义兄进入罗工柳画室,罗工柳将油画的“点描法”与中国传统山水画之“米家山水”融为一体的技法,让义兄既激赏又感动。罗工柳主张多欣赏中国画,创作油画必须具有中国气派。在他的启迪下,义兄开始勤跑故宫,深入研究敦煌与永乐宫的壁画,还去国画系旁听李苦禅、李可染的讲课,并向蒋兆和学习水墨人物写生,逐渐体会到中国艺术上“线”对抽象情绪的表现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米开朗基罗的线与面结合的素描,正是东方与西方、古代与现代共同的绘画语言。为了摆脱前苏联绘画“灰色调”的重压感,他又临摹了法国印象派和野兽派的作品,惊奇地发现印象派的色彩竟与我国民间及古典艺术中装饰的色彩体系相通。所有这些,坚定了他走创作中国式油画之路的决心。

在董希文、罗工柳两位老师的鼓励下,义兄毅然跳出“苏式灰色调”的束缚,对画面造型采用块面结合的方法,使用带有夸张意味的线条,使线的运动节奏融于民歌式的高昂旋律中,以亮丽如阳光的色彩和豪迈而又抒情的民族气韵,创作出了油画《夯歌》(见左下图)。1962年,《夯歌》在“新芽美展”中展出,顿时引起美术界的注目。但是,“文革”期间,这幅画却被打成“反革命修正主义文艺黑线上结出的一个毒瓜”,遭到彻底否定。1977年,中国美术馆举办了一次回顾性的全国美展,《夯歌》受邀带着满身的破洞和伤痕参展,受到重视,被誉为现实主义的经典之作。从那以后,它又陆续参加了1992年“纪念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50周年”全国美展、1996年“世纪回眸”新中国现实主义油画展、2000年20世纪中国油画展。2001年,《人民日报》以“入秩历程展画卷,千秋伟业铸丰碑”为题,刊登了九幅优秀的革命历史题材美术作品,《夯歌》即是其中的一幅。

“文革”结束后,随着对艺术探索的深入,对民族艺术遗产认识的深化,义兄由油画创作转入壁画创作。他越来越清晰地感悟到,壁画那种与建筑统一的多维交响式的“大艺术”,正是他要追寻的艺术梦境。为了探索民族艺术精髓,他多次沿丝绸之路西行,长期在敦煌莫高窟临摹。1980年,他肩负起北京华都大酒店《山河颂》大型壁画的创作任务。他与学生王印泉不顾艰险,踏上了宁夏的黄土高原,越过贺兰山而至青铜峡,南入六盘山,沿秦岭,顺渭水之滨,攀上华山,又北渡风陵渡,奔黄河之禹门,到了急流挟沙、深浅无定的壶口,继之穿越吕梁、太行两大山系,走豫、皖、苏而入鲁,最后登上泰山之巅。这次的万里征程,他跋山涉水,几次病陷重危,他都置之度外,坚持始终。他前后画满了四巨册的速写及百余幅大张的钢笔线描和国画,为《山河颂》的创作做好了充分准备。

自1980年画第一张草图开始,经过放大原稿、定线、描稿、沥粉、雕刻、抛光、上色、描金、描银等十道工序,至1982年,义兄终于完成了这件横24米、纵5.5米的大壁画《山河颂》。壁画展出后,大家都说有耳目一新之感,誉之为民族壁画的典范。

2001年,义兄与世长辞,走完了自己一生艰辛的艺术之路。义兄的一生,是献身艺术的一生。他的品格和艺术,将长存于世间。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