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艺术欣赏 >

书画展览:陈宜明谈油画的创作

时间:2021-11-06 17:45:08 来源:

陈宜明谈油画的创作

我当过知青,画过知青,熟悉知青的生活。梁晓声的小说《今夜有暴风雪》就是我画的插图,所以我对客观、真实地再现那段知青岁月、那段历史很有信心。

17岁时我到了北大荒,呆了七八年,那是我的人生中一段很重要的经历,对我后来的影响很大。在那里,我什么都干过,当民兵,拿枪、运伤员、看护桥梁、盖房子,一年四季都在外边跑。兵团是解放军管理,对宣传工作很重视,办了很多学习班。由于我幼年时在上海少年宫学过画画,所以在兵团可以继续画画。我感觉正是那段艰苦的岁月造就了我的现在。

作者:陈宜明 材质:画布油彩 规格:300cm×500cm 创作年代:2009年 收藏:中国美术馆

我们当时年龄都不大,但是即使环境再艰苦,知青也没有人哭鼻子想跑回来。不过百分之九十的知青后来的境遇都很差,他们要学习的时候,被剥夺了学习的机会;等他们回到城市,已经不能被接纳,甚至连住的地方都没有;他们多数被分配到街道办的工厂,后来又赶上下岗,经济条件差,有的连最基本的生活保障都没有。当我再面对这些和我有相同经历的同龄人的时候,心情很复杂。

黑龙江有个农垦博物馆,我有个朋友看到博物馆里展览的照片、镰刀、锄头,忆起当年的艰苦岁月时直掉眼泪,这也是大多数知青看到博物馆里展览的物品时的反应。这些当年的知青,把人生最美好的青春岁月献给了祖国,在那样艰苦的环境里,留下了历史的一笔。

知青题材倾注了我太多的情感,为了这次创作,我先回了一趟当年下乡时的北大荒。那是2007年2月,正赶上东北50年来最大的一场降雪,这场雪对我的整个创作起了很大的作用,所以我选择画面以雪为背景。知青上山下乡已经过去了30多年,当年的痕迹现在已难寻觅,我想了很多办法,最后如愿找到了想要的东西。寻找的过程中发生了不少故事,比如寻找画中知青穿的军大衣的过程就很有意思。去北大荒的时候,一天早晨,有个知青朋友陪着我去找服装,走在马路上我看到对面有件盖在白菜上的军大衣和当年的很像(过去的军大衣和现在的不一样),于是我们上前敲门,朋友一看,出来的竟然是小时候一起玩的邻居,更巧的是这件大衣就是朋友当年穿的,是朋友的哥哥将这件大衣给了这个邻居。顺利搜集到素材后,起小稿就容易了,很快就通过了此次创作工程专家组的一审。

2008年6月我开始画,由于对那段历史很了解,因此我将主要精力用在绘画本身。我希望这次能有所突破,不仅突破自己以前的作品,更要和整个历史画拉开距离,在画风上有所区别或有所创新。比如说,刻画众多的形象时,不一定将所有人都逼真地画出来。画面上有的人物会画得比较具体,后面的背包则会相对处理得模糊,这样画面的对比效果就展示出来了。除了具象的刻画,画面处理上注意了疏与密、薄与厚的关系,肌理效果也很重要,这样的效果出来了,才会让人觉得有看头。

在这幅作品的创作中,我的大部分设想都实现了,但也有一部分设想很遗憾没有实现。由于从未画过这样大的画,所以想得不够周全,加之时间的原因,也不能完全实现设想。

此次,我创作的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的作品取名为《青春记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今天,我们这些知识青年含着笑回忆当年的岁月,越是这样,悲剧性越强,越是让人心情难以平静。正像表现知青生活的电视剧《蹉跎岁月》中的那首歌唱到的,“青春的岁月像条河,岁月的河会唱歌”,这是“一支深情的歌,一支难以忘怀的歌,一支拨动人们心弦的歌”……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