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艺术欣赏 >

收藏要点:解读张信让版画艺术

时间:2021-11-07 09:45:10 来源:

解读张信让版画艺术

张信让在古稀之年有过一首《自赋诗》,其中有诗句写道:“艺海蹉跎五十秋,纵横刀笔印痕留。墨写山川豪迈气,版融人世情难收。”可以说是对其艺术人生的真实回望。1925年生于山东蓬莱的张信让,从15岁开始就迷上了艺术。1946年进入北平的辅仁大学美术系学习,次年转到北平国立艺专;1950年毕业后任教于中央美术学院;1953年到武昌参与中南美专的筹建工作;1958年负责筹建广州美术学院版画系,曾担任广州美术学院版画系主任、教授。张信让毕生钟爱版画艺术,直至1999年1月因病逝世。

张信让创作的藏书票

张信让早期的版画作品,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比如他的水印木刻《大渔网》(1960年)、《“三八号”船员》(1961年)、《井下餐》(1976年)等,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把读者带入一片祥和关爱的劳动环境。张信让不满足于对生活平铺直叙的转述,他总是在富有诗意的想象中,把画面的意蕴推向开宽的视觉空间。读者往往从他的画面上,清晰地感受到他对生活的立场和态度以及他内心深处那种跟生活的呼应与对话。他在1979年担任花地版画会会长时创作的《太行风雪》、《密林深处》、《帆影涛声》等,把对自然风景的感受和对生活的由衷热爱融会在一起,作品中看到的不仅是视觉的画面,更有艺术家的境界和情怀。他在1981年创作的木刻版画《深山幽谷》,曾经参加在香港展出的中国新兴版画50年的展览。该作品对山石的表现,吸收了传统中国画“斧劈皴”的表现技巧,通过刚硬霸悍的线条,把山石的质感描绘得栩栩如生。画面上方的那些杂花草木,以及画面中部的一涧小溪,把山之“深”和谷之“幽”鲜明地表现了出来。1983年,张信让的水印木刻作品《陕北牧歌》等10多幅参加了在新加坡举办的中国现代版画精英展。同年,张信让在《广州日报》发表文章《生活、情感、艺术语言》,阐述了他对艺术语言的探讨是建立在对生活和情感的感受与抒发之上的观点。

张信让创作的藏书票

就像很多艺术家那样,职业或工作上的某些变化,对艺术家的创作方向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1984年,张信让负责筹建广州美术学院版画系丝网版画工作室。我们看到他在此后的版画创作中,尽管继续坚持木刻版画的创作,但是新的工作需要和新的工作内容,促使他对铜版画和丝网版画的创作也投入了相当多的精力。他的铜版画《山溪》(1984年)、《山林之歌》(1985年)等,丝网版画《秦皇威仪》(1986年)、《老画家胡一川》(1989年)、《难酬蹈海亦英雄:黄埔军校时之周恩来》(1991年)、《孙中山》(1992年)、《百团大战中之彭德怀副总司令》(1995年)、《李铁夫像》(1996年)等,均为其后期的重要作品。如果说张信让在后期作品中延续着早期作品的那种对生活的态度,那么同时还表达了他浓郁的文化历史情怀。特别是《秦皇威仪》、《老画家胡一川》、《李铁夫像》等作品,张信让不仅用某种图像的方式来表达他的情感,更为重要的是他以复合画面的视觉方式,试图传递出静态的画面所能传递的更为丰富的视觉信息。张信让重视学术研究和理论思考,他在1985年发表了《丝网版画的起源与发展》、1986年发表了《丝网印刷和丝网版画》、1989年发表了《石版画的产生和发展》、1991年发表了《目前我国的丝网版画和前景展望》、1998年发表了《丝网版画技法》等专题文章,对版画艺术创作中的有关技术细节,言之甚详。

大渔网

作为中国藏书票重要的创作者,张信让的藏书票艺术也是一个亮点。早在1986年,张信让创作的藏书票作品就参加了在荷兰举办的国际藏书票展和在美国哈佛大学举办的中国藏书票展。1988年,他的藏书票作品参加了在比利时举办的第22届国际藏书票双年展。同年,他参与组织了北京和广州等地的180幅藏书票到德国古德堡博物馆展出。他的藏书票作品,还参加了1990年在德国举办的第33届国际藏书票大会、1992年在立陶宛举办的中国藏书票展、1998年在深圳举办的全国藏书票展等展览。他的藏书票《鲁迅像》(1995年)曾经获得现代名人藏书票展银奖。张信让的藏书票,画面内容不拘一格——有的是古代戏曲的经典场面,有的是秦砖汉瓦的图案组合,有的是龙飞凤舞的各体汉字,有的是闲花野卉的一束一丛。张信让对藏书票的画面表现,也是灵活多样——有的色彩单纯明快,有的线条轻松徘徊,有的块面结构严谨厚重,有的近物远景错落参差。最有意思的是张信让为自己创作的若干件“信让藏书”的藏书票,其中有一件作品的画面只是一朵鲜艳的木棉花,花瓣上的那艳艳的红色,恰如张信让对南国广州的真挚情愫,同时也寄寓着艺术家对一切美好事物的眷恋和感怀。

深山幽谷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