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艺术欣赏 >

艺术百科:唐允明山水画创作

时间:2021-11-12 09:45:07 来源:

唐允明山水画创作

唐允明 1953年生于上海。四川大学艺术学院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画学会 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河山画会会员,四川山水画会顾问,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四川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曾任四川美术学院中国画系主任、副院长,重庆美术家协会 副主席,中国美术年画展评委。作品《野山》获第七届全国美展铜奖,《红岭》获第八 届全国美展优秀作品展奖。作品入选百年中国画展,被英国大英博物馆等机构收藏。

我们从上面的简历可以知道我们今天介绍的这位画家叫唐允明,唐主任是四川美术学院的教授,也是重庆美协的副主席。我们从下文中的作品可以看出唐主任那不凡的绘画功力。

唐允明 林间 纸本水墨 68cm×68cm 2016年

我欣赏富于时代审美特征并具有鲜明艺术个性的山水 画。很早,就想象着能创作出那样的作品。但那时,在研究 生学习期间的我是在十分矛盾的心态中接触山水画的,一方 面对传统绘画模式无休止的沿袭颇为反感;一方面又在传统 绘画的史、论典籍及技法的研究上花大功夫。初衷无非是想 要获得对于传统评说的“发言权”,后来才意识到,当时所 涉及的各个方面竟为我在山水画的发挥上奠定了至关重要的 基础。

在以前的学习中,古典山水画优美的图式和精妙的笔墨 给我极深的印象,特别是其中的笔墨抽象美因素更引起我莫 大的兴趣。一直喜欢抽象形式的美,它那种独立于物象之外 的形式因素构织出鲜明的视觉特征,给人以愉悦感。对抽象

美的兴趣影响着我的审美习惯、观察方法和技法探索。表现 自然中抽象意蕴的美,亦成为作品表现的主旨,它决定着作 品的审美取向,激发着我的表达欲念,这种欲念来自我日臻 成熟的笔墨技能,更来自对自然的特殊感受和理解。

唐允明 老桥 纸本水墨 68cm×68cm 2002年

山水画崇尚自然。画家通过对自然的写生、观察获取 创作元素,触发创作灵感,这个过程其实是一个审美选择和 艺术思维过程。在创作中我并不着重于自然中具体的景致描 绘,而是注目于山水间微妙而和谐的关系,以及丰富变化的 自然形态。从其显著的视觉特征中获得美的感受,尤其注意 从自然局部的变化中观察各种抽象形态的美。在我所熟悉的 巴蜀山水间,繁盛的林木、幽邃的溪涧、剥蚀的岩崖,其形 象显隐、肌理斑驳,形态穷尽变化,令我获得大自然生命力的感悟,并领略其潜藏的 美。我总是选择最丰富、 最生动的自然之一隅构成 画面形象,以其充满生机 的繁芜景象来展现天籁之 美。在我早期的作品《野 山》中便表达了这种自然 情愫,画面出现蜀中常见 的山林幽涧,于野朴间显 出蓬勃生机,满密的画面 以纷繁的笔痕构成异乎寻 常的画面效果,这正是我 心中的山水意象。

唐允明 山水 纸本水墨 136cm×68cm 2016年

较早,我便在作品 中采用较为单纯的笔墨表 现手法。一是鉴于对它无 以替代的民族审美特质之 价值的理性判定;二是对 其表现功能和形式美具有 浓厚兴趣。在积日的对自 然抽象元素的研究与笔墨 美感的探寻中,我发现两 者间竟是那样的具有关联 性。从中,我领悟到笔墨 所产生的情趣和美感脱颖 于自然中力的渗透、扩张 和凝聚状态,及其作用下 物象的千变万化。中国画 采用渗透性的宣纸和富含 水墨的毛笔,其本质就是 要体现力的渗透、扩张和 凝聚。无疑,它具有对自 然物的象征和力的暗示作 用。这一启示,使我将笔 墨中笔痕的变化和凝聚方 式作为探索的核心内容, 它竟使我的艺术获得了一 个新的空间。在我确信笔 墨经过几千年的审美积 淀,具有相对脱离物象的 某种表现功能和抽象美因 素后,便无所顾忌地进行 自由的笔墨发挥。为造成 极致变化的笔痕效果来表 现丰富的自然物象,以致 运用一些自制的、非规范 的“笔”,在画面生发出 令我神往的笔痕、墨迹。 在那凝聚着意念的力、暗 示着自然的丰富与变幻、 象征着大自然生机的斑斑墨迹的形成过程中, 我获得了极大的快感。

唐允明 溪涧 纸本水墨 136cm×68cm 2010年

我把山水画画面形象看 作笔墨的凝聚效果,而 在笔墨凝聚方式上的探 索,则是基于对物象形 式美的充分表现。在作 品中均以最洗练的,也 是我得心应手的笔墨方 式表现,使之具有传统 审美特质。我常以隐匿 物形而突出笔墨方式的 手法,以铿锵的局部 效果来造成画面的视 觉效应。从《野山》到 《红岭》以及一系列作 品中,都以此手法体现 出了这一审美特征。的 确,大自然的无比丰富 与物象形态的美妙总是 令我入神地推敲画面的 每一结构、每一局部, 直至完美。对局部效果 的追求,甚至使我淡化 了对画面层次的强调和 形象的具体描绘,而代 之以画面的平面性和形 象的朦胧化。这似乎与 着重形象真实性描绘的 审美习惯相悖,人们总 是惯于在作品中一目了 然看到具体、真实的形 象。然而,我们对于形 象的真实性与形象的明 确、具体,在理解上往 往是含混的。在一般人 的视觉经验中,每一视 觉对象的存在,似乎都 是那样的确定、具体, 但那仅仅是眼睛对于一 般状态下的某一对象聚 焦的结果。在特殊状态 下,如强烈的阳光与阴 影干扰下,以及暮色笼 罩下的对象则是另一回 事了。那种斑斓、闪烁 与朦胧的视觉印象已削 弱了对它固有形象的辨 识。由此可见,形象的 真实与否并不在于其是 否在视觉中的确定、具体。人们对于它处于特殊状态下的特殊视觉印象同样感到具 有真实性,且更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自然中的物象形态在 视觉中具有不确定性,往往是处于一种相互交织、互为呼应 的联系状态,是在浮光掠影、阴晴明灭下的复杂视觉形象。任何孤立的分割的观察、概念的理解都将导致对自然状态及 总体精神的忽略。

唐允明 红岭 纸本水墨 221cmx176cm 1994年

在对自然抽象形式的研究中,我注意到对形象具体性描 绘的偏重,势必导致作品表现因素的削弱。反之,弱化形象的具体性有利于其神韵和形式特征的表现。在创作构思中, 我把作品的表现性放在重要位置。如作品《红岭》便着重了 画面的表现特色和视觉印象。画面以绵延起落的群峰与迤逦 跌宕的秋色山岭,表现自然的雄奇与至美。在表现手法上, 运用焦墨来造成笔痕渗透的凝重感,并夸张山石肌理来展示 大面积的笔痕效果。极尽变化的笔痕在黑与白的凝聚中,造 成视觉上的斑斓与闪烁感,体现了自然的无比丰富与自然力的神奇。画面结构与结构之间、笔痕与笔痕之间以有序的联 系,在浑然一气中造成形象的旋律感。而醒目的红色更能集 聚人们的目光。

唐允明 山水 扇面

创作构思与艺术表现过程,也是我对于某些山水画平庸 的审美、落套的表现的逆反过程。彰显个性,追求现代审美 愉悦,是画家在创作中应当思考的重要课题。

文到此,我们祝唐主任艺术之路常青,多创作出佳作。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