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画作品:记内蒙古画家彭义华
墨华氤氲 书香满纸
也许有些读者对书画艺术网发出的文不算理解,我们没特定要去推荐谁或者去评论谁的书画好或者坏,我们站在公平公正的立场给读者介绍书画知识和让读者认识到形形色色的书画工作者,我们想让每一个关注我们的读者,都能从我们发的文中能学到些什么,比如书画、篆刻、鉴赏等知识,或者书画技法等等。言归正传,让我们走进江苏镇江的一名书法家的艺术世界,那就是衡正安先生,先生致力于书法艺术,出版各种书画集颇多,更在全国重大比赛中获大奖。
衡正安 草书 刘过词《临江仙·茶词》
我们欣赏衡正安先生的作品,给人总体的感受是墨华氤氲,书香满纸,其古雅之质更是他追求的方向,其中,特别需要强调的是,由于他是一位学者型的书家,因此,其书作中所散发出来的“书卷之气” 非常明显,这是当代书家中所少见的。陆游云:“功夫在诗外。”况周颐曰:“词外求词。”学书亦然。杨守敬《学书迩言》认为学书需“品高” “学高”,下笔才不落尘俗,有书卷之气。“古之大家,莫不备此,断未有胸无点墨而能超轶等伦者也。”先生有志学书,即循况氏 “多读书”“谨避俗”“有襟抱”之言,加强人格修养,读书、治学、 临池,心无旁骛。衡先生有晋人杜夷之风,“清虚冲淡,与俗异轨”。 每于“人静簾垂,灯昏香直……湛怀息机……万缘俱寂……唯有小窗虚幌,笔床砚匣,一一在吾目前”之境,伸纸把笔,满纸墨香中,一种古意、饱读诗书的书卷之气弥漫其间,在浮躁的书坛更显弥足珍贵。
衡正安 草书 毛泽东词《卜算子·咏梅》
中国书法包蕴的人格理想是人类的最高理想。艺术创作的心理体验是书法家心灵与人类原姶精神的交融,是对宇宙生命和自我生命的双重感悟。中国古代对书法的理解是以人文理念为根本支点,从书法的内在精神到技法体系,都具有深厚的人文内涵其思想源自老庄的“天人合一,其审美情趣是“虚静”因此,衡正安先生是这些思想的继承和发扬光大者,他认为当代书法的历史使命是用中国人文艺术的“元语言”融合时代精神去构建当代书法艺术语言与视觉图式。毫无疑问,与绘画一样, 当代书法创作的形式技巧的递变,都处在东西方文化、历史与未来的交汇点上,这种“时空差”和它的受众空间,提示我们在当代“散乱” “多元”的各种流派的形式语言与技巧的异化中需要按经典规律不断醇化与锤炼。
衡正安 隶书 石门颂/自作七言联
东汉,尤其是东汉晚期,隶书发展到高度成熟的阶段。由于东汉实行厚葬,为歌功颂德而大兴碑刻,成为官方正体的隶书在石刻中充分展示了艺术的光采。故近人陈彬龢说:“秦以来隶书,多用方笔,至前汉末稍成斜方,至后汉更甚,同时用笔,点划亦趋巧妙。他从东汉隶书入手,广习秦汉碑刻,旁及简牍。并大量临习钟、 张、二王、平原、山谷,直至王铎等法书名帖。对传统的学习,他注意不为古人所缚。临书时,如黄宾虹所说:“吸取笔意,不袭其貌。”
衡正安 草书《老子》章句
读帖时,则重一“悟”字,“以心会其妙处”。如苏拭云:“但观古人行笔意耳”。他诸体皆善,唯专工隶、草、行,以隶驭行草。钟情篆籀气的高古之趣,透过斑驳石花和漫漶刀痕,洞悉古人醇厚笔意。汰去粗粝,渗入些许南宗情趣。不故为拙涩,笔势结构纯任自然而自有古 意。从其隶书创作来看,总体以篆入隶。每字仅一二笔略有波势,多数 线条浓黑重墨,略有渗化,显得圆厚滋润。泯去了点画起止处的蚕头雁尾,波碟挑脚,装饰铺。以浓用拙。朴茂苍浑中蕴涵着飘逸天真,有秦简古意。草书创作一反隶书稳健、平和之态,呈跌宕起伏、丰富变化 之姿,但有一种静境,这是其为人、为学、为心之使然。字形以端正为中,不求时尚之歪斜巧媚;章法以虚实结合、追求轻重的内在平衡;墨色强调变化,温润相间;线条力追古隶之厚重舒缓,唯此,少了时下之轻佻、浮华之态,多了几分坚实、沉稳之质,在当下是应该得到充分肯定和彰扬的。
衡正安 隶书
草书,则以隶入草。结体取势竖长,墨气浓重,中锋用 笔。横画厚重,逆人平出;竖笔瘦劲,善于用曲。转折处遒劲绵密。撇笔拖曳,长画荡漾,出锋峭利,收锋略顿,绵里裹针;捺笔短而重拙。 一撇一捺,相映成趣。字与字间虽少牵丝连笔,而用笔和线条所表现出的流畅、遒美,使笔墨中的金石古雅之气贯畅于字里行间,更有一种独特的品质:在行、草书的流动、变化之中,呈现出一种安祥之态,这正是他初露个人书风之貌,对照时下俗书满天,真是难能可贵。
衡正安 草书 王观词《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从古到今,成批成批的书法家寒窗酷暑临帖追摹,总想达到前无古人、名震百代的旷世"意境", 可结果却总与主观愿望相反,原因在于"意境"可遇而不可求。怀素的狂草龙蛇飞舞,千变万化,颇得 天趣自然之美,苏东坡认为怀素草书这种自然之美,完全是在无意中获得,无法刻意得到它。在《东坡题跋·跋王巩》中他说怀素"为人傥荡,本不求工,能工如此,此如没人之操舟,初无意于济否,是以 覆却万变,而举止自若"。生活年代稍晚于怀素的和尚亚栖,他一心想在书法上压倒怀素,因此作书时故作惊人的夸张,刻意追求怀素的意境,但最终走向了求怪求异的他途。他不刻意做一个“书家”,或许正是他的高明之处,在时下的文化背景之下我们考量衡先生 学术、学书、为人之历程、状态,或许给我们不少有益的启示。先生正值盛年,可以期许,其必有更多精彩书作呈现在我们面前。先生是一个思者,一个传 统文化滋养下的学者,他的忧患意识,更体现出传统文化人的担当和责任,这在当下的文化人中更多了几许敬佩之情。
衡正安 草书 七言联
更多精彩的书画内容,请继续关注:书画艺术网 一个能让您了解书画艺术的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