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画作品:新的审美 现代与传统经典的碰撞—中国青瓷全新的呈献
赵孟頫《归去来辞》欣赏
赵孟頫(1254—1322 年),字子昂,号松雪道人,又号水精宫道人、鸥波,中年曾作孟俯,吴兴 (今浙江湖州)人士,故画史又称 “赵吴兴”。赵孟頫是宋太祖赵匡胤十一世孙,秦王德芳之后。但他虽为贵胄,却生不逢时,少年丧父, 家境渐衰,宋灭亡后,归乡闲居。 元至元二十三年(1286 年)行台恃御史程钜夫“奉诏搜访遗逸于江南”,赵孟頫等十余人被荐给元世祖忽必烈,受到世祖赞赏。元仁宗临位,赵孟頫晋升为翰林学士承旨、荣禄大夫,官居从一品,渐成元朝文人中政治地位最为显赫的人物。
《归去来辞》 元·赵孟頫 纸本设色 139.4cm×25.9cm
赵孟頫博学多才,能诗文, 工书法,精绘事,擅金石,通音律,解鉴赏。尤其书法,在我国书法史 上占有重要地位。他善篆、隶、真、 行、草书,尤以楷、行书著称于世, 是支撑元代书坛的代表性人物,也 是王羲之之后二王书派的代表性书 家。《元史》本传讲 :“赵孟頫篆籀分隶真行草无不冠绝古今,遂以书名天下”。元鲜于枢《困学斋集》称: “子昂篆、隶、真、行、颠草为当 代第一,小楷又为子昂诸书第一。” 其书风遒媚秀逸,结体严整,笔法 圆熟、世称“赵体”。楷书与颜真卿、 柳公权、欧阳询并称“四大家”。 传世书迹较多,有《洛神赋》、《道 德经》、《胆巴碑》、《玄妙观重修三门记》、《临黄庭经》、《四体千字文》、 《归去来兮辞》、《兰亭十三跋》、《赤壁赋》、《仇锷墓碑铭》等。尤以行书和大量书札艺术水平不容忽视。
历史上对赵孟頫身为帝胄而入元为官多有微词,波及到厌恶其书法,认为赵书有柔媚之气。康有为曾说 :“勿学赵董流靡之辈”。如 此对其书法极尽贬低,实为有失公允。其实,赵字不仅婉转流利,且 外秀内刚,其 60 岁后作品更是老 辣厚重,绝无柔媚之气。世人向以 “二王”书法为重,但岁月积久,“二 王”存世书法墨迹有限,尤其是王羲之无一真迹存世。赵孟頫书法有 丰富的“二王”信息。特别是行草书法,萧散简远,圆润中和,习“二 王”书由赵孟頫入是为捷径。其行书从王羲之书风中取法最多,他说过 :“《兰亭》者 , 新体之祖也 , 然书家不学兰亭,复何所学?”元代 著名画家李衍也认为 :“子昂之书, 全法右军,为得正传,不流入异端 者也。”
学习和鉴赏赵孟頫书法,应 把握以下特点 :第一,用笔精纯 , 笔路清晰。起笔、运笔、收笔不故弄玄虚,笔路交代十分清楚,易懂易循。第二,结体流美,神采焕然。赵孟頫在《兰亭十三跋》里说: “书法以用笔为上,而结字亦须用功。盖结字因时相传 , 用笔千古不易。”“学书在玩味古人法帖 , 悉知 其用笔之意 , 乃为有意。”这确实体现了他的学书理念,并追求一生。 综观其书,结体舒展,行笔放松,点画间萦带自如,华滋劲健,字貌圆润而筋骨内涵,外似柔润而内实坚强,形体端秀而骨架劲挺,神采 焕然。第三,章法疏朗,静谧安闲, 书卷气息浓郁,字字流美动人。赵孟頫在学书历程中力求古韵 , 将自己平实稳健、温文尔雅、蕴藉自然 的书风注入其中,寓妍美流丽及优 雅从容于一体,中和温润,风格独 特 , 自成一家。胡汲仲评曰 :“子昂书,上下五百年,纵横一万里, 举无此书。”赵孟頫在书法史上匡正了有宋以来尚意书风的流弊,使 晋唐法规重新步入正轨,从而开启 一代书风。杨慎称 :“至赵子昂出, 一洗颜、柳之病 , 直以晋人为师 , 右军之后 , 一人而已。”
赵书《归去来辞》, 被后人称为“仪凤冲霄 , 云生眼底”。《归去来辞》横 139.4 厘米 , 纵 25.9 厘米 , 现藏于上海博物馆 , 是赵孟 中年时在吴兴故里所书。末端署款 :“大德元年十二月五日受益 检校过仆松雪斋。天大寒 , 以火炙 研,为写此文。孟俯。”此卷布局 整齐,法度森严 , 尽显赵书娴熟的 用笔,落笔或藏或露,收笔锋钝交 错 , 其中的“所”、“之”、“会”、“为”、 “何”等字,与《兰亭序》里诸字 用笔一致 ;行书用笔中略含楷意 , 点画的饱满圆润 , 字与字之间形成 的细微牵丝,无不流露出“二王” 用笔的神韵。由此,可以窥探赵 赵孟頫习书的心路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