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麗和和花耀高级珠宝系列:大地之耀
年年压金线 苏绣绽风华
苏绣是苏州工艺品的象征,赋予这座城市精致玲珑的形象,也赋予了苏州绣娘灵慧娴静的气质。苏绣造就了绣娘,绣娘也成就了今日的苏绣。蕙质兰心、冰雪聪明的苏州绣娘们,在久远的岁月里不断修习技艺,保持创新,平绣、乱针绣、双面绣,每一次的技法突破与革新,都使得苏绣永葆青春,永不苍老。
周海云 风雨归牧图 苏绣
周海云就是如此灵慧的一位苏州绣娘,她1965年生于镇湖,7岁即习艺,现如今是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研究员级高级工艺美术师,40余年的刺绣生涯,苏绣于她不只是职业,亦是一份传承与使命。
在不久前苏州博物馆展出的“周海云刺绣艺术作品展”上,50余幅刺绣作品中,展示了众多她以古代书画为灵感创作的刺绣精品,其中八十七神仙卷曾荣获第三届东方工艺美术之都博览会“金奖”,此外还有以苏州博物馆文物为元素创作的沈周花鸟册。她以唐宋明清名画为蓝本,将苏绣艺术的美展现在一幅幅画作中,精研画理丝理,以针代笔,以线为色,追求“绣胜于画”,一幅幅刺绣佳作令人惊叹。此外,她还捐赠《水乡》、《寒香书屋》两件作品给苏州博物馆,丰富其馆藏。
周海云 芙蓉水鸟图(局部) 苏绣
说起以宋画为模本,还要从她的一次看画经历说起。有一回,周海云在博物馆观画,玻璃后一幅幅精细文气的宋画把她吸引住了,她呆呆地看得出神,每一处细节映入眼帘,心头早已将一草一木转化到刺绣上。于是,她花高价买了复制品,决定以刺绣的不同针法来临摹。早在宋代,苏州刺绣就受工笔院画的影响,手法精细,色彩上也力求精妙有光彩。刺绣用线也擘绒取丝,针法有套针、齐针、戗针等。刺绣从书画上吸取营养后,愈发细密,匀整,具有艺术性。“宋代的东西看似简单,但画中的人物、细节、桥、树都特别细致,格调很高。”周海云表示,宋代是一个审美至高无上的时代,也是一个文人辈出的时代。以宋画为主要题材,也为她的刺绣艺术带来了一座奇特美好的花园。亭台楼榭、池塘倒影、树木芳草……周海云凭借着天工和聪慧,在来来回回的每一针中传达着对古代画家的敬意,勾勒着高雅的气息。明代董其昌《筠清轩秘录》载:“宋人之绣,针线细密,用绒止一二丝,用针如发细者,为之设色精妙光彩射目。山水分远近之趣,楼阁待深邃之体,人物具瞻眺生动之情,花鸟极绰约嚵(chán)唼(shà)之态。佳者较画更胜,望之三趣悉备,十指春风,盖至此乎。”
荆桂秋 风姿媚春光 国画
因为丝线本身的色彩,针线虚实的自如运用,周海云在作品中大量吸收绘画艺术的特点而形成自己的刺绣特色。她在传统技法之上独创“三二组合乱针绣”,从针法上较好地把握丝线反光的光泽度,解决了现有交叉乱针和三角乱针反光效果均匀和平淡的问题,表现出了灵活、洒脱、朦胧和流畅感。适用于表现树木、花草以及需要朦胧感的背景类刺绣对象。2012年秋天,周海云与苏州大学艺术学院徐海欧教授共同设计了“立体三层绣法”,并依此绣法创作了《嬉水逐帆影》,分别表现夏天和秋天的太湖景色。与夏景一面搭配的单面绣,描摹了江南“灼灼荷花瑞,亭亭出水中”的热闹景象,而与秋景一面搭配的单面绣,则通过芦苇荡描摹了“寒色暮天映,秋声远籁俱”的深秋景致。2013年,她的“三二组合乱针针法及刺绣方法”获得了国家发明专利证书。这种创新,使得更多的题材、绘画风格得以通过苏绣的艺术形式实现再创作。
赵文火 清远 国画
“苏绣回归生活”是周海云一直以来的追求,她和女儿陆晓琳一起,展示她们眼中的苏绣传承与再设计。女儿陆晓琳是苏州市第一位“海归”研究生绣娘,她2013年从荷兰伊拉斯姆斯大学市场营销学研究生毕业回国后,就潜心跟随母亲钻研刺绣技艺。陆晓琳表示,苏绣最先是出现在衣服、被子等生活实用品上的,后来才逐渐艺术化,成为了艺术欣赏品。这些年,镇湖的刺绣工艺师们意识到,艺术性与实用性并不矛盾。苏绣不是只可以挂在墙上、摆在桌上的“无用”艺术,而是可以带着艺术标准回归日常生活,让人们拿在手上,穿在身上。
从宋代到今天,苏绣一直出现在寻常百姓的生活中,点缀着平凡的日子,江南水乡的温柔清雅氤氲千年。苏绣不仅是一个物件、一种工艺,更是一种文化存在,是苏州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