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画展览:詹庚西及其花鸟画艺术
第七届北京双年展国际研讨会
刘洪摄
在第七届北京双年展精彩亮相的热烈氛围中,本届双年展国际研讨会于9月25日在北京前门建国饭店拉开了帷幕。中国美术家协会分党组副书记、副秘书长、北京双年展策委会召集人陶勤出席并致辞。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北京双年展策委会顾问邵大箴先生担任总主持人,北京双年展策委: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王镛、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丁宁、《美术》杂志执行主编尚辉担任分场主持人。会议邀请了意大利文化中心主任、北京双年展国际策展人温琴佐·桑福,大型主题绘画作者郑百重,法国美协主席雷米·阿龙,清华美院教授孙玉敏、邹文,越南画家代表阮民丹等20余位北京双年展策委、理论家和艺术家围绕“丝路与世界文明”主题发表演讲,来宾们各抒己见,就古代丝路交往的历史回顾与研究、丝路精神的当代理解与艺术实践、当下国际美术创作与丝路精神关联、主题作品含义解析等相关问题进行了广泛交流和深入探讨,对北京双年展作出了评价并提出中肯建议。希腊、印尼、蒙古国特展策展人,以及来自世界各国的艺术家代表、艺术机构、媒体约200人出席了研讨会。
中国美术家协会分党组副书记、副秘书长陶勤致辞 刘洪摄
本次研讨会学术主题不仅是对“一带一路”国策的响应和践行,同时也为国际艺术家们提供了广阔而又颇具针对性和现实意义的交流平台。在“丝路”与“世界文明”这一宏大叙事语境中,中外美术家们借助语言相互沟通,探寻东西方文明交融的脉络,拓展了双年展的学术视野。正如总主持邵大箴介绍的那样,本届双年展参展国家自活动创办以来首次突破一百,也是全球迄今为止首个达到一百个参展国家的美术展览,充分表明“丝绸之路”的感召唤起了国外艺术家心中对于文明传承和文化交流的守望之情,从而得到普遍的赞同、理解和积极参与。在今年北京双年展创办15周年的历史起点,展览将继续坚守宗旨和特色,积极鼓励艺术家在形式语言方面的拓展和创新。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丁宁主持会议 刘洪摄
《美术》杂志社长、执行主编尚辉主持会议 刘洪摄
随后,陶勤副秘书长对学术主题进行了深入解读,她指出,“一带一路”具有和平、交流、互融、对话、共享的独特内涵,以“一带一路”精神为动力,再现丝路的历史叙事,阐释丝路的当下价值,彰显丝路的深远意义,正日益成为中国当代美术创作的主流,本届双年展更是把这一创作态势推向了国际舞台。丝路的历史和现实题材历来都非常充沛、鲜活,沿路各国在共商、共建、共享的实践中,在实现“互通”,尤其是民心相通的过程中,所涉及的国际友谊、民族交往和文化融合的生动故事皆可入画。有了友好与互通的基础,“一带一路”才必定行稳而致远,连接起属于我们的“命运共同体”。陶勤副秘书长引用了各国人士对于双年展的积极评价,表达了不辜负各方期望,继续办好北京双年展的信心。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王镛发言 刘洪摄
在发言阶段,对于主题的理解和诠释成为表述热点,王镛首先高度称赞了本届双年展艺术质量明显高于往届。在多样化的艺术表现形式上,写实与浪漫两种风格交织、趋同与求异两种倾向并存,由此而产生的巨大张力,促成了东西方艺术交流融合而又异彩纷呈的壮丽景象,铸成了人类心灵相通之路;温琴佐·桑福谈到自己与中国的机缘时,深情地回忆起二十年前促成了中国首次以官方名义参加威尼斯双年展的情景,也许是从那时起,双年展开始在中国美术家心中扎根。后来他又推动首届北京双年展立项,邀请国外名家前来参展。他希望借着“丝路”,使更多世人了解中国的艺术和文化;丁宁教授则在游历世界各地的过程中,以学者的深沉视角,记录着充满艺术感的诗意场景,冷静思索着艺术之于现实生活的价值。从秦兵马俑到欧洲的海滨小城,从柏林的苏联红军纪念碑到伦敦的纳尔逊纪念柱,再到纽约自由女神像,艺术都在默默地呈现着历史,也在昭示着未来;美国策展人贝纳维兹指出,丝绸之路可以说是让世界变成地球村的最初的方式。我们应当尊重彼此对世界文明所做的贡献。所有人类包括艺术家、评论家以及历史学家可以通过艺术作品无障碍地表达对于爱、和平、人性以及生活的理解;希腊塞萨洛尼基博物馆董事会副主席索菲娅女士在谈到第七届北京双年展能给未来留下什么样的遗产时,她鲜明地指出:是人和人之间的沟通。“丝路精神”实际上是互动状态的,是一种文化融会的过程,并可将当代艺术以“丝路”为渠道进行传达,并得以交织。在沟通东西方的过程中,希腊应扮演崭新的角色;厦门大学艺术学院郑百重教授为此次双年展创作了大型主题绘画《海上丝路新篇章》,他向听众介绍了自己的构思和创作过程,他将作品把历史和现实题材相结合,将古今海上丝路沿线的亚、非、欧三大洲标志性场景艺术化、巧妙地置于同一时空,描绘出海上航运密布、东来西往如织的繁荣景象。他运用当代工笔重彩技法,传承青绿山水风格,拓展了中国画在表现域外风情时的艺术语言,展现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新篇章;伊朗艺术家法拉赫娜兹女士认为,丝绸之路本身就是历史上一件伟大的作品。过去,人们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完成与他人交易物品,互学知识和技艺,交流思想和宗教信仰,渐渐地形成了今日所熟知的丝绸之路,对人类历史和文明发展进程产生了重大影响。丝绸之路上的行者们不仅仅是被商贸带来的经济收益所吸引,他们也折服于其中的人文交流,这是丝绸之路最持久的遗产;邹文教授在谈到北京双年展的“国际性”的时候指出,北京双年展应该借着丝绸之路,借着全球化,行使一种最好的、最有效的发掘人类之中原创的、最常规的、最普遍的、最经常、最丰富的源源不绝的原艺美术,就是在绘画和雕塑中。北京双年展坚守了这一点,令人感到欣慰。
意大利文化中心主任温琴佐·桑福发言 刘洪摄
法国美协主席雷米·阿龙发言 刘洪摄
正如丁宁教授用回溯、观察、分享、愿景四个关键词对发言内容所概括的那样,回溯历史对今人的影响和文化遗产,从观察中给予北京双年展肯定与更多期许,通过艺术作品分享不同民族的风俗、传统和记忆,并以此表达对共同发展和世界和平的美好愿景。这一切,都在通过艺术的“丝绸之路”连接起彼此。
中国艺术家郑百重发言 刘洪摄
清华美院教授邹文发言 刘洪摄
清华美院教授孙玉敏发言 刘洪摄
中国艺术家冯路敏发言 刘洪摄
越南艺术家阮民丹发言 刘洪摄
北京双年展策委与艺术家们亲切交谈 刘洪摄
北京双年展国际研讨会现场 刘洪摄
在自由讨论阶段,在座听众纷纷登台发言,所涉话题也更为丰富多样,主题绘画作者之一阳小毛讲述了自己从留学法国时追随所谓“当代艺术”到回归现实主义主题性创作的心路历程;奥地利艺术家埃玛·潘特纳说道,丝绸之路并非全新的概念,它一直促进着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它以非常完美的方式让我们见证到了这一次美术双年展;深圳大芬油画村代表也不失时机地引介2018中国大芬首届国际油画双年展的筹备情况,盛情邀请各国美术家前来参展、做客。总主持人邵大箴在闭幕致辞中指出,“丝路与世界文明”的主题得到了全世界艺术家的响应,丝绸之路不仅是东西方贸易往来之路,更是世界文明交流之路,人类心灵相通之路,各国艺术家对丝绸之路的关注度和参与热情是空前的。北京双年展将继续前行,努力成为展示世界各国美术家才能和风采的文化园地,成为世界美术家充分发挥各自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国际文化舞台。
北京双年展策委会顾问、策委代表为捐赠作者颁发收藏证书 刘洪摄
北京双年展策委会顾问、策委代表与捐赠作者合影留念 刘洪摄
本次研讨会期间,组委会还专门向本次双年展捐赠作品的作者集体颁发了收藏证书,以纪念、表彰艺术家们对中外美术交流事业慷慨无私的捐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