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坊河湖文化书画摄影优秀作品展开展
今天,西北书画艺术笑笑给大家分享带来的《“内黄”改,还是不改?内黄陶瓷业的焦虑》。
8月26日,由《陶瓷信息》等主办的首届内黄陶瓷产业发展高峰论坛上,环保成了唯一的主题,无论是来自环保部的官员、协会领导还是内黄企业家与论坛嘉宾,大家讨论最多的都是环保,都是内黄及陶瓷行业怎么样面对一轮接一轮的环保大考。
看得出来,内黄的陶瓷企业,包括地方政府都非常地焦虑。内黄陶瓷企业到底该怎么样面对环保,怎么样寻求突围与提升,是这个中原陶瓷之都目前避不开的一道生死劫。
就在内黄陶瓷峰会召开之前的8月21日,环保部刚刚印发了《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017-2018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坚行动方案》,要求“2+26”城市包括陶瓷行业在内的建材行业非天然气生产企业,在采暖季全部实施停产。这道“一刀切”的命令,再一次将内黄陶瓷产业推向了生死边缘,因为内黄,恰恰处在这个以北京为中心划定的范围之内。
最大的争论集中在是否要进行“煤改气”?多位内黄陶瓷企业的老板算了一笔账:如果煤改气,瓷砖生产成长将增加18%左右,这样的负担远超园区内企业目前的平均利润率,企业根本无力承担;不改天然气,采暖季节全部停产,对企业、对地方经济同样是一笔巨大损失。
改,还是不改?企业面临着艰难的选择。事实上,在中央及地方政府环保督察越收越严的大背景下,内黄陶瓷企业的煤改气已是必然之举,容不得企业选择,可以说是早改早合规,早改早主动。第一,环保部的采暖季节停产令,无疑是一道不可逾越的红线,企业要想生存、要想发展,就必须符合中央及地方政府的各项政策法规,否则,只能停产关门或退出这个行业。第二,煤改气成本剧增,企业无力承担,实际上是一个伪命题,目前,内黄产区内已有企业率先使用天然气,其经营业绩、环保治理反而是园区内最好的,而周边的高邑产区之前已全部实施了煤改气,企业并未因成本剧增而降低产区的竞争力。
许多陶瓷企业的老板们不愿意煤改气,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国内一批陶瓷行业环保治理标杆企业,都是采用煤制气,通过环保整治不但实现了超低排放,而且实现了绿色生产。他们希望在现有煤制气的基础上进行治理,而不是改用成本远高于煤制气的天然气,并以此为理由向政府部门讨价还价。但是,他们不知道、或者不愿意提及的是,采用煤制气烧成的企业,相比采用天然气的企业,在环保治理上投入的成本、付出的代价要大得多。如果采用天然气这种清洁能源,企业燃料成本虽然会大幅增加,但环保治理却相对容易,不但可以达到政府部门的排放要求,而且可以实现绿色制造与清洁生产。
在陶瓷企业的环保治理上,需要厘清一个错误的观点,那就是采用天然气的企业环保就达标,采用煤制气的企业污染就严重。事实上,无论是采用天然气还是煤制气,都需要对喷雾塔和窑炉烟气进行处理后才可以排放,只是采用的燃料品类不同,二者治理的基础和起点不同罢了。如果采用天然气就可以直排,企业同样难以达到国家排放标准的要求,而采用煤制气的企业,虽然治理难度相比天然气要大很多,治理的成本也要高很多,但如果严格治理,同样可以达到、甚至超过天然气的排放标准。
还有一个需要厘清的观点是,陶瓷企业的环保治理,千万不要仅仅满足于眼前政府部门的环保标准和要求,停留在验收合格、不被关门停产的水平。十八大以来,绿色发展理念早已深入人心,无论是国家环保标准,还是地方政府部门的限值要求,都会层层加码,会越来越严,而陶瓷这样一个多年来背负“高污染”名声的行业,自然是环保整治的重点所在。因此,企业在环保治理上,一定要瞄准当前国内外最先进的环保治理技术和水平,不仅仅要满足国家和地方政府部门的要求,而且要自己向自己加压,自己向自己挑战,像重视创新研发、重视品牌建设一样重视环保治理,真正做得超低排放、绿色生产,成为一个产区、一个行业环保治理的杰出标杆。否则,你今年刚投入资金改造完成的环保设施,虽然能够达标,可能明年就会因政府部门的限值变化而达不到新的要求,如果年年这样被动整治,年年刚刚达标合格,企业在环保治理上的投入可能会更多,稍有不慎,甚至会被政府部门限令停产,继而影响到企业的正常生产。
可能有人会说,你这是站着说话不腰疼,有没有考虑过环保治理的成本?事实上,全国各大产区当前都在进行最严厉的环保整治,成本虽有差异,但并不是太大。如果大家都重视环保治理,竞争的起点还是一致的。最主要的,是企业通过研发创新,通过调整产品结构来消化这部分成本。
无论哪个行业,最先被淘汰出局的,永远都是那些处于产业价值链低端的企业、污染的企业。希望内黄陶瓷产区的突破与提升,从高标准的环保整治开始。(文章来源:陶瓷信息)
好了,关于“内黄”改,还是不改?内黄陶瓷业的焦虑的内容就介绍到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