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艺术鉴藏:书画名家沙俊杰作品欣赏
大家好,寓言教学三个关键能力的培养是什么「科学学科关键能力的培养」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寓言是小学语文教材中特殊的文学体裁,它多用 比喻性的故事来寄托意味深长的道理,给人以启示, 带有讽刺或劝诫的性质。寓言往往篇幅短小,结构简单,语言简洁,故事的主人公可以是人或物,故事情节具有虚构性。本文以《陶罐和铁罐》教学为例,谈一谈如何在寓言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
一、搭建脚手架,锻炼学生的故事讲述力
寓言的主体是故事,选入教材的寓言故事,课后大都设计了复述故事的练习。培养孩子对故事内容的表述力,正是寓言教学的应有之义。表达的形式有很多,对三年级的孩子来说,复述一篇较长的寓言故事有一定的难度,于是,笔者选择概括的方式,并给孩子搭建了一个支架,采用填空的形式,孩子们“拄着拐杖走”就容易多了。所以,在第二课时的教学伊始,笔者是这样设计的:
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陶罐和铁罐之间发生了什么故事吗?请把这段话填写完整。
铁罐自认为身体非常(),感到非常(),总是瞧不起陶罐,
常常()它。而陶罐非常(),每次都让着铁罐。埋在土里许多年后,
陶罐完好无损,成了 价值连城的(),而铁罐()。
生:铁罐自认为身体非常(坚硬),感到非常(骄傲),总是瞧不起陶罐,常常(奚落)它。而陶罐非常(谦虚),每次都让着铁罐。埋在土里许多年后,陶罐完好 无损,成了价值连城的(宝贝),而铁罐(连影子也见不到了)。
所填词语大多可以从课文中找到,有些答案并非是唯一的,只要表达清楚意思即可。以填空的形式完成对寓言故事的概括,不仅唤醒了学生对故事的记忆,也对主要人物有了感性的认知,为接下来学习对话、感知性格、揭示寓意作了铺垫。
二、巧用提示语,增强学生的内容理解力
这篇寓言的文本特点是通过人物的对话来推进故事情节的发展。陶罐和铁罐共有四次对话,在教学中笔者紧扣提示语来组织教学。前两次对话,侧重于理解提示语的含义,通过朗读,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加深对故事的理解;后两次对话有两处没有提示语,通过联系上下文,让学生添加恰当的提示语来体会人物内心情感的变化,通过朗读体会人物性格,从而达到对故事理解的目的。
1.第一次对话 : 第2、3自然段。
师:找出表情。你找到他们对话时的表情了吗?(傲慢、谦逊)
师:理解傲慢。傲慢是什么意思?(骄傲、看不起)
师:读好句子。你能读出铁罐的傲慢和陶罐的谦 虚吗?
2.第二次对话 : 第4、5自然段。
师:理解轻蔑。这是铁罐和陶罐的第二次对话,此时铁罐说话的表情是什么?什么是轻蔑?(轻视、看不起)想想看,铁罐说这句话时,会有哪些轻蔑的表情或动作?(斜着眼、撇着嘴、用手指着对方或两只手叉着腰)
师:读好轻蔑。谁能用轻蔑的语气读好铁罐的话?
3.第三次对话 : 第6、7自然段。
师:理解愤怒。没等陶罐把话说完,铁罐大喝一声:住嘴!此时铁罐的表情是什么?(恼怒)恼怒是什么意思?(非常生气)
师:读好愤怒。谁来恼怒地读一读?
师:加提示语。陶罐的回答少了一个提示语,想想看,加上什么提示语比较合适?(温和地、笑了笑、伸出手)
师:读好陶罐的话。把这几个词语带到句子里去读,体会陶罐的友好和善。
4. 第四次对话 : 第8、9自然段。
师:加提示语。可是铁罐还是不依不饶。铁罐的话里也少了一个提示语,看谁加得最好。提示一下:铁罐刚才已经恼怒了,现在会怎样呢?(跳起来、嘴都气歪了、火冒三丈)
师:读好铁罐的话。把这几个词语带到句子里去读,体会铁罐的狂妄自大。提示语的理解和使用,在陶罐和铁罐的对话教学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不仅对人物的性格有了感性的认识,对理解寓言故事也有很大的帮助。
三、联系自身,提升学生的寓意应用力
关于寓言故事的寓意,教师往往重在得出寓意,轻于联系实际、深化认识。这篇寓言的价值并不在于肯定哪个否定哪个,赞扬哪个贬低哪个,而在于认识自身的不足,看到别人的长处。为此,在这一环节,笔者作了如下设计:
师:找到结局。同学们,陶罐真的被铁罐碰成碎片了吗?铁罐真的永远留在那里了吗?默读课文第10~17自然段,用直线画出描写陶罐和铁罐最终结局的句子。
师:揭示寓意。看来,陶罐并非一无是处,铁罐并非完美无缺。读到这里,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生:每个人都有长处和短处,要善于看到别人的长处,正视自己的短处,不能拿自己的长处和别人的短处比。要相互尊重,取长补短。
师:认识自我。你的身上有什么短处?班里哪位同学值得你去学习?
这一环节,特别设计了“你的身上有什么短处?班里哪位同学值得你去学习?”这一问题,让学生谈一谈自己的体会,既大胆剖析自身的不足,又勇于学习别人的长处,让学生对寓意的理解落到深处,对寓意的运用落到实处,真正发挥寓言讽喻和劝诫的作用。
(江苏省江阴市南闸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