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艺术欣赏 >

栖霞的风俗「栖霞旅游攻略」

时间:2022-11-18 19:57:24 来源:掌上栖霞

大家好,栖霞的风俗「栖霞旅游攻略」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你知道栖霞有多少人口吗?

你知道栖霞的面积是多少吗?

你知道栖霞最出名的是什么吗?

那你知道栖霞有哪些民俗吗?

且听小编为你一一盘点

八卦鼓舞

八卦鼓舞来源于道教,发源于栖霞。在流传于栖霞的一首歌谣中,可以找到这个舞的影子。这首歌谣叫《于七抗清十二月》。于七是明末清初栖霞人,是一个道教徒,胶东抗清农民起义领袖,清顺治18年,于七盘踞栖霞牙山,聚众起义,后起义失败,逃到崂山出家为僧。后来人们为了纪念他,编写了这则民谣,其中唱到:“五月里来开石榴花,双方交战牙山下,八卦战鼓震天响……”。从民谣中可以看出,这个舞蹈就是八卦鼓舞。

栖霞泥塑

栖霞泥塑工具

栖霞泥塑,历史悠久,属北方泥塑。它以栖霞中东部地区特有的“黄颜泥”、 “膏泥”为原料,通过纯手工捏制成形,技艺独特,造型美观,材质坚固稳定。从形式上大体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宗教庙宇彩塑,属于大型彩塑。另一类是小型彩塑,俗称“泥娃娃”。

栖霞面塑

栖霞面塑是农家妇女们根据地域特色、节日和生活习俗而创造的一种艺术样式,它以面粉为加工对象,以刀、剪、笔、刷子、竹条以及一些自己顺手、习惯使用的自制工具进行创作的生活艺术用品。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熟制面塑,主要经过“和面—发面—揉面—捏型—雕刻—锅蒸—上色”制作而成,一类是生制面塑,主要经过“和面—揉面—捏型(兑色)—黏合—风干”制作而成。

棒槌花边

棒槌花边是一种源于欧洲的传统民间编织手工艺。19世纪末,由英国人马茂兰传入烟台,后传入栖霞,到20世纪初棒槌花边已几乎遍布栖霞全县。栖霞棒槌花边享誉海内外,先后多次去日本、美国、泰国、希腊等国家和地区进行表演。

戏灯穿花

在栖霞臧家庄泊子村一带有一种集音乐、戏曲、舞蹈、民歌等为一体的综合民间表演艺术——“穿花舞”又名“戏灯穿花”。“戏灯穿花”产生于元朝,发展于明清,清末民初兴盛于泊子村,并辐射周围十多个村庄。在泊子村,男女老少都玩“灯”,家家户户都会跳“灯”。

“戏灯穿花”由24人组成。男女各12人,“头灯”一人,是“戏灯穿花”的核心,另有不同角色的男女“灯花儿”各十余名。“戏灯穿花”的舞蹈有“剪子股”、“八字”、“四门斗”、“龙摆尾”、“双菱花”、“蛇蜕皮”等。“戏灯”是由花盆、纸花和蜡烛组成。“灯歌”为“十二月对花”。

栖霞锔艺


【早前锢炉挑子】

【60年代锔好的大缸】

在过去的几百年来,锔艺这门手工艺广泛地分布于栖霞城乡的每一个区域,每一个乡约有三五位艺人不等,长年辗转于栖霞的村村寨寨。现在,在城区一带的主格庄、南岩子口、陈家等村庄仍有分布。


锔匠分为两大类,一类叫常活,一类叫行活。

常活又叫粗活,纯为民间生活用品为主的锔瓷修复粗活,通常被称作锔盆、锔碗、锯大缸的锢炉匠,所用的工具铁钻、金刚钻、锔钉都比较大、粗糙、单一,是清一色的铁钉。

而另一类则是行活,也叫秀活,过去是专门为达官贵人享乐而服务的锔瓷细活,现在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改善,以锔紫砂壶为主的锔壶行活深受欢迎。行活所用的工具最主要金刚钻,但比常活要小巧精致,锔钉也是极小,小到像米粒。

胶东大鼓

胶东大鼓使用的乐器(钢板、鼓、鼓槌)

胶东大鼓是流行于胶东半岛上的一种说唱鼓曲形式,在很长一段时间,其演唱者均系盲人,故又名盲人调、瞎唱、瞎腔,相传已有至少二百五十年的历史。在栖霞主要分布于东部的唐家泊、桃村、蛇窝泊以及城关镇、北部的臧家庄一带。

胶东大鼓是在胶东地区“八板谱”基础上吸收京韵大鼓、西河大鼓等及当地民歌[满州转]、[靠山调]渗透融合演变发展而成。胶东大鼓大致可分为北路、东路、南路三路。其中活动频繁、影响最大的是南路。栖霞胶东大鼓的流派是南派,其音乐结构过去称“四六八板”,即:短六子、双商、长六子、双商和垛板,七十年代改称“四大腔”,即以[起腔]、[平腔]、[快板]为主体,另有过渡性的[二板]、[落板]以及花腔组成。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