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画收藏:董源的江南水墨山水画派
大家好,秦始皇兵马俑雕像「秦始皇兵马俑是真人吗」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文/欧阳欣
2018年BBC出了一部纪录片《文明》,豆瓣评分高达9.1,这部纪录片涵盖6个大陆,31个国家,探访了超过500件艺术品,从历史、人文、艺术等多个角度探索人类文明的真谛,揭示艺术存在的意义。
2019年,中国友谊出版公司将学者玛丽•比尔德为BBC纪录片《文明》第二、第四集所撰写的内容编辑成册,从而形成了这本《文明 I :单数还是复数?》,本书通过文字和图片的形式讲述人像与艺术的关系,文明和信仰的关联。学者玛丽•比尔德,用她特有的角度去观察一个个静止却又生动的雕塑,揭秘雕塑背后的故事,探索艺术的正确解读方式。
作为英国著名古典学家,剑桥大学古典学教授,玛丽·比尔德对于古典文明研究出的贡献,让她受封爵士,这是对玛丽研究成果的一个肯定,也是对其个人工作能力和学识的认证。玛丽•比尔德长期担任《泰晤士报文学增刊》的古典学编辑,并且拍摄了多部与古代文明相关的纪录片。她的著作《庞贝:一座罗马城市的生与死》荣获了2009年沃尔夫森历史奖。说了这么多,只是为了证明玛丽·比尔德有足够的权威,引导我们这些普通人去了解文化,了解探索文明,去正确解读艺术。
从奥尔梅克人像感受艺术的起源在墨西哥城里有这样一个角落,屹立着一座大约3000年前立起来的巨型人头雕像,它的高度超过两米,眼球直径接近30厘米,整个雕像重量大概是20吨,这个神秘的巨型人头雕像是由美洲中部已知的最早文明奥尔梅克人建造的。
奥尔梅克人留下的文明古迹并不多,文字则近乎为零,现代人类只能从奥尔梅克遗址上发现的陶器、小型雕像以及至少16座头部巨像中去探寻奥尔梅克的秘密,但事情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般顺利,我们依然无法探寻奥尔梅克文明的真相。
这些巨大的史前人物头像究竟是用来做什么的?他们是奥尔梅克城池的守护神吗?还是奥尔梅克统治者的头像呢?史前人类为什么要把这头像造得如此巨大,而且只造头部呢?
以上问题我们无从得知,只能等着考古学家们进一步探索,让时间和新发现给我们答案。那么奥尔梅克人留下的巨大头像,就没有其存在的意义了是吗?不,这些巨大的头像时刻提醒着我们,在全世界范围内当人们开始艺术创作的时候,他们的制作总是关于自身的作品。正如玛丽比尔德所说的“艺术,一开始就是关于我们的”。
直立行走是类人猿变成人的标志,这似乎已经得到全人类的认同。但或许人真正成为人的时刻,应该是艺术诞生的时刻,更应该是文明诞生的时刻。或者说当人真正意识到自己是人,与动物有所区别之时,人会更多关注自身的成长,去记录,去敬仰,于是,艺术得以诞生,文明得以起源。
艺术不是被动的,它们能够与人交流石像、雕塑、绘画,这些在普通人眼中都是被动的艺术。它们或是无声地矗立在那,默默承受着历史和时间带来的沧桑,或是被人收在柜子里,沉浸在黑暗之中不见天日。它们无法发声,更不会移动。那么,这些艺术永远是被动的吗?
让我们跟着玛丽·比尔德去看看埃及法老阿蒙霍特普三世的巨大雕像吧,这对雕像高65英尺,在公元前14世纪刚建成的时候,伫立在法老阿蒙霍特普的墓穴外起到保卫的作用。但大约1500年后,其中一尊被赋予了新的身份——神秘的埃及王门农,据说他是黎明女神之子,在希腊和特洛伊之战中,他作为特洛伊人一方的战死于阿喀琉斯之手。这尊雕像之所以被赋予黎明女神之子的身份,是因为他在破晓之时会唱歌,人们认为这是他在呼唤自己的母亲。
在哈德良时代,许多人为了倾听门农的歌唱,早早的便会守候在他的脚下,静静等候黎明的到来。这其中不乏一些达官贵人,例如热衷于旅行的罗马皇帝哈德良一行人,这些人把关于旅行的诗集刻在了门农的腿上,门农变相成为了他们游历的见证者。
如果说门农与人的交流是通过歌唱,那么普拉斯科莱雅的交流,只是通过眼神和动作。普拉斯克莱雅是20世纪70年代在雅典郊区出土的一尊年轻女性的大理石雕像,制成于约公元前550年,这个雕像,目视前方,面带微笑,手持一朵含苞待放的鲜花。她是一个年轻女性的陪葬雕塑,雕塑下方有一段铭文“我将永远被称为少女,因为此名赐自诸神,而非婚姻”,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我是未婚便离世的”。这个雕塑能够带给人一种想要与之交流的冲动,她带着神秘微笑,手持的鲜花不知是要献给旁人还是要留给自己。
普拉斯克莱雅,代表了人们对待死亡的态度,她勇敢而直接地面对死亡,并且坚定地拒绝被遗忘,她用神秘微笑,将自己留在了人间。
她和门农一样,永远不是被动等待人们去欣赏的,艺术家们在创造他们的时候,就给他们注入了情感,于是他们便会主动“诉说”,引起人们注意,并成为不朽的存在。
信仰和权力有时也是艺术的表达目的相比于遗落民间的艺术,那些依仗权力建起来的巨大雕像和声势浩大的兵团,足以让普通人感悟到艺术的原始目的。
在最初,雕塑的意义并不在于取悦于人,给人以美的享受,更多的是形成一种信仰。这种作用在古埃及就表现得非常明显。前文所说的两尊被哈德良一行人认为是英雄门农的巨大雕像,实际上是法老阿蒙霍特普三世的陵墓守卫,它们不过是法老向世人炫示主权的手段罢了。
在古埃及,除了这两尊雕像以及狮身人面像以外,还有一个地方值得一去,那就是卢克索神庙。在这座神庙之外,放置着两尊巨大的法老坐像,他们是常人的4~5倍大,用这样大得惊人的体型告诉被统治者们:你们是被如此高大的法老统治着的,如果不臣服,那么法老捏死你们就如同捏死一只蚂蚁一样简单。
但值得让人探索的是,在宫殿的外围有巨大的法老神像,而在神庙内部深处,那些普通人无法企及的地方,同样有着许多巨大的法老塑像,这些又是为谁而建的呢?玛丽·比尔德的观点非常新颖:这些位于宫殿深处的巨大雕像,是为了法老本人而建的,作为被神化的统治者,他必须说服自己远比常人卓越,但现实生活中法老本人不过也是个普通人而已。于是他必须用巨大神像去说服自己,相信自己拥有法老神权,并大模大样地行使所谓的权利。
与埃及法老建造雕塑提醒自己为神的方式完全不同的是中国的秦始皇。秦始皇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他下令“车同轨、书同文”,并统一货币和度量衡,建立税制,为中华的千年文化做出了其重要贡献。但他真正被世人记住的更多的在于他下令建造了一个举世无双的皇陵。
一排排整齐的兵马俑代表着秦王嬴政自尊无上的皇权,就算是死去也要7000多人组成皇家卫队,守护他的尸骨。更值得一说的是,这巨大规模的兵马俑,竟然没有一个是完全相同的。根据有关研究表明,兵马俑的每尊塑像虽然看着各不相同,但是也是遵循一套程式操作而得到的,每个兵马俑都是由多个部分拼接而成,最后安放上头部。看似各异的面部特征,也是由一组有限个数的元素,以不同方式组合而成的结果。虽然组合如此随意,但工匠们在制作兵俑时却非常注意细节打磨,对于发丝、眉毛、胡子的刻画更是栩栩如生。这些兵马俑代表着秦始皇至高无上的权利,即便是死去,也依然在天国拥有他的王权。
流传至今的历史遗迹,大多和法老神像、兵马俑一样是权力的象征和隐喻,他们最初都是为了宣示主权,彰显权力而建造的,与审美无关,这也是为什么这些雕塑要么形象巨大,要么数量庞多的原因所在。
中国知名作家李二和在《流浪的梦》写过这样一句话:艺术是人类生存状态的特殊显现和高度浓缩与提炼,是最终表达与揭示生命真谛的灵魂奇遇。
无论是奥尔梅克人像,还是会唱歌的门农,亦或是面带微笑,款款而来的普拉斯科来雅,还是形象巨大的法老神像,数量庞大的秦始皇兵马俑,他们或多或少都携带着人类原始的欲望,因此我们无法轻易对他们进行简单解读,我们需要更深入地去了解,去探索。
艺术雕塑们或许神秘莫测,如奥尔梅克人的静默,我们无法从它微张的嘴中撬开一丝往事,却因为它的存在而知道,曾有一群人出于某种目的,费心劳力地打造了寂寞的它们;它们又或是主动的,它们被创造者注入了情感,一颦一笑,每个细节都在讲一段往事;当然也不排除与基于权利而建造的雕像们,它们用声势浩大来掩盖当权者生而为人无法成神的事实,但这并不妨碍艺术成为艺术的道路。
或许对古代艺术作品的解读,需要基于其背景和文化,而不是简单地接受它们带来的感官的刺激,对于每一件古代艺术品的解读都自有其不同之处,还需要我们跟着史学家,艺术家们进一步探索。
我是欧阳欣,一个热爱阅读的妹子,欢迎关注我,一起阅读一起收获,一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