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远流长的中国书画历史 传承中华艺术瑰宝的独特魅力
大家好,全字编写汉字歌「汉字的基本笔画儿歌」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编者按:我们究竟需要什么样的教材,的确是个问题。)
汉字歌是专为少儿编写的识字启蒙歌,显著特点是:聆听跟读,成组识字,同步启蒙,愉快轻松。下面具体解读第18节(艺术),回答为什么要这样编写,其中都有那些特点。
艺术,是对美的各种表达形式,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艺术原本就是一体化的,因此,《汉字歌》在文学之后,接着就讲艺术,上下连贯,水到渠成。
艺术的种类主要有:文学、美学、音乐、声乐、舞蹈、绘画、棋牌、雕塑、建筑、工艺品等。艺术甚至还包含体育运动的范畴,因为,任何事,一旦发展到一定的境界时,特别是至高无上的境界时,往往就成了艺术,比如厨艺、各种手艺。
现在,首先回顾一下《汉字歌》第18节(艺术)的内容:
梅兰竹,菊雍容。
琴棋书,画朦胧。
诗歌飞,花落谁。
歌舞美,笛声脆。
交响乐,美声杨。
大合唱,起波浪。
八卦掌,太极推。
闹花灯,赶庙会。
“梅兰竹,菊雍容。”指的是中国画的四君子。
梅花:探波傲雪,剪雪裁冰,一身傲骨,是为高洁志士。
兰草:空谷幽放,孤芳自赏,香雅怡情,是为世上贤达。
竹子:筛风弄月,潇洒一生,清雅澹泊,是为谦谦君子。
菊花:既雍容华贵,又凌霜飘逸、特立独行,是为世外隐士。
“琴棋书,画朦胧。”弹琴、下棋、写字、绘画,是文化素养上的四个方面。语句上,琴棋书画恰好与上面的梅兰竹菊对应。画朦胧,显然指中国画的山水写意之朦胧美感,与上一句的“菊雍容”恰好对应。
“诗歌飞,花落谁。”诗歌飞,这里特指飞花令,原本是古人行酒令时的一个文字游戏,源自古人的诗词之趣,得名于唐代诗人韩翃《寒食》中的名句“春城无处不飞花”。行飞花令时可选用诗词曲中的句子,但选择的句子一般不超过七个字。既然都行飞花令了,必然会有人胜出,随之就“花落谁”了。
“歌舞美,笛声脆。”歌舞是艺术,既是专业精湛艺术,也是大众文化艺术。竹笛是乐器,作为所有乐器的代表,编写在此的理由是“声脆”与“舞美”和“花落谁”正好押韵,何况舞蹈往往需要美妙的音乐来伴奏。笛声与歌舞,构成了中国古典舞蹈的美丽场景。
“交响乐,美声杨。”交响乐是包含多个乐章的大型管弦乐曲,从意大利歌剧演变而成。美声唱法起始于17世纪初意大利的佛罗伦萨,由于它的发声方法科学,声音优美,表现力丰富,因此得到世界的普遍承认和接受。
中国民乐,在战国得时,早就有交响乐。成语“滥竽充数”,其实描写的就是中国古老的交响乐音乐会,只是时运不济,没有形成文化潮流与艺术传统。
滥竽充数的故事内容是:战国时期,齐宣王非常喜欢听人吹竽,而且喜欢许多人一起合奏给他听,所以齐宣王派人到处搜罗善于吹竽的乐工,组成了一支三百人的吹竽乐队。可是,齐宣王的儿子齐湣(mǐn)王继位后,他不喜欢合奏,而喜欢乐师一个个单独吹给他听。乐队中不会吹竽的南郭先生得知这一消息之后,赶紧溜走了。
既然是三百人的乐队,高中低音阶队形是必然的,指挥是必然的,协助人员是必然的,其他乐器的伴奏是必然的,所以,这是显然的大型交响乐队。
既然继承者不喜欢大型演奏,显然就不需要那么演职人员,乐队中的大多数人必然被解散,哪还有赖着不走之事。
所以,成语滥竽充数,其实记录的是一副大型交响乐的历史性画面与兴衰过程。
“大合唱,起波浪。”大合唱指集体演唱多声部声乐作品的一个艺术门类。它要求歌唱群体音响的高度统一与协调,是普及性最强、参与面最广的音乐演出形式之一。人声作为合唱艺术的表现工具,有着其独特的优越性,能够最直接地表达音乐作品中的思想情感,激发听众的情感共鸣。
多声部声乐,就像波浪一样,一浪跟着一浪,一浪高过一浪,然后汇集一起,高歌猛进,高亢嘹亮!
所以,《汉字歌》在“交响乐”和独唱与小合唱的“美声杨”之后,紧接着就是“大合唱,起波浪。”既对应,又高涨。儿童从小就唱这样的儿歌,对幼童文化艺术和思想情趣的熏陶,显然是比较上档次的。因为既简单朴实,又高雅奔放。
“八卦掌,太极推。”这是中国的两种武术项目,属于体育的内容,而体育本来就属于艺术的范畴。
八卦掌,又称八卦连环掌,是一种以掌法变换和行步走转为主的中国传统拳术,是中国传统武术当中的著名拳种之一,流传很广。
太极推手,也称揉手,是太极拳的双人徒手对抗练习,与太极拳互相补充,相得益彰,后来其他一些武术派别也吸收了这一练习方式,产生了各种流派的推手。
“八卦掌,太极推。”恰好又与前面“五官”一节中的“赤拳握,掌有劲”,“两脚勤,万里行,”前后呼应,具有异曲同工之妙。可见,通过“八卦掌,太极推”再次强化体育运动和强健身体的意识,对幼童的成长意义重大。
“闹花灯,赶庙会。”是民俗的内容,是艺术的一个古老表现形式。
庙会,也称香火会。早先,山南海北都时兴。赶庙会,玩杂耍,抬龙王,过去称之为“农家三乐”。
赶庙会,就是到庙会上去买卖货物或游玩,是市境最为隆重的节日。从正月到冬月,几乎月月有庙会,构成一种特殊的风俗文化现象。其中,庙会上有各种戏曲、杂耍等民间艺术表演。
赶庙会是白天的事情,正月十五的晚上,就是闹花灯了。
闹花灯是元宵节传统节日习俗,始于西汉,兴盛于隋唐。隋唐以后,历代灯火之风盛行,并沿袭传于后世。
在正月十五晚上,街头巷尾,红灯高挂,有宫灯、兽头灯、走马灯、花卉灯、鸟禽灯等等,吸引着观灯的人们。
元宵节是一年中灯火最旺的时节,可算得上是“火树银花不夜天”了。当然,这里要把“灯”与“火”区分开来。灯,是闹花灯。火,是放烟火。
“闹花灯,赶庙会。”从文采上讲,显然与前面的“节日”一节巧妙地实现前后呼应。
《汉字歌》聆听跟读,成组识字,同步启蒙,愉快轻松,就这么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