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画展览:詹庚西及其花鸟画艺术
大家好,蒙德里安的抽象主义艺术「蒙德里安属于抽象派吗」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如果让你把所见所想变成一幅画,你会如何表达?如果是青年蒙德里安,他可能会如实记录下眼睛观察到的一切,用柔和的色彩、轻快的节奏最直观的给出个人感受。
蒙德里安早年作品 ,House on the River,1901(图片源自:artasian.tistory.com)
而晚年的蒙德里安,一定会用垂直线和水平线组成的各种格子回答,告诉你艺术应该脱离事物的外在形式,不能被事物的花里胡哨的表象欺骗,要追求更本质更纯粹的东西。
蒙德里安晚年作品《 Composition London》, 1940-42(图片来源:www.Piet-Mondrian.org)
很多人认识蒙德里安,是从他的红黄蓝三原色、黑白双非几何线条开始的,他是继维米尔、伦勃朗和梵高之后“荷兰最具影响力的艺术家”。蒙德里安用红黄蓝方块画出了宇宙万物,主张透过直角可以静观万物内部的安宁。
《Composition with Red, Blue and Yellow》,1930 Piet Mondrian (图片来源:Kunsthaus Zürich)
但实际上,作为抽象艺术的开创者,蒙德里安的绘画风格并不是从抽象画派开始的,最早时期是在具象和自然中一步步摸索和探求,早年他画过许多写实的人物和风景。
Een lelietak, c. 1906-1907,Gladiolus,PIET MONDRIAAN (1872 - 1944)(图片来源:Kröller-Müller Museum)
据统计,蒙德里安在1920年代先后创作了100多幅花卉作品,他曾回忆道:“我喜欢画花朵,而不是花束,且一次只画一朵花,这样我才能更好地表达它的造型结构。”字里行间充满着对后印象派的向往,即追求表现“主观化的客观”。
那么作为非具象画派的创始人之一、几何抽象画派的先驱,蒙德里安究竟是如何从具象派一步步走向抽象的呢?如此惊人的转变或许可以通过回顾其教育经历和时代背景窥其缘由。
蒙德里安的父亲是一位小学校长和清教徒,热衷美术,所以蒙德里安从小就能接触到美术,在他只有8岁的时候,就立志要成为一名画家。他最开始跟着海牙画派的叔叔学习绘画,海牙画派主张用写实手法描绘当地的风俗和风景,创作中多使用忧伤的色调,因此有时也被称为“灰色画派”。
《Wood with beech trees》, 1898-1900(图片源自:Fine Art America)
跟着叔叔学习的经历,为蒙德里安打下了写实绘画的基础,1892年蒙德里安进入阿姆斯特丹的国立艺术学院,接受学院派训练奠定了他深厚的写实能力。
那时候的荷兰继承米勒的浪漫主义手法,蒙德里安主要画阿姆斯特丹周围的风景,并经常重复一个题材。
不同于同国度画家梵高、维米尔、伦勃朗的作品,蒙德里安的作品不论是颜色,结构,还是构图角度,虽然没有对称,但都带着一股奇怪的平衡感,可以感受到涌动的生命力和情绪。
蒙德里安并没有延续古典浪漫主义画法,他对夸张美化事实并不感兴趣。在此时的他看来,生活的世界就是绝对美善的体现,艺术的最高目标就是照抄自然。
《Farm at Duivendrecht》,1905(图片源自:www.Piet-Mondrian.org)
在这个时期蒙德里安接触到了通神论,这使得他的艺术思考发生了转变。宗教的力量赋予他对于神秘主义的好奇,他试图通过自己的艺术创作去表达宇宙万物内在潜藏的“纯粹真理”。这一点无疑助力了他在后期对个人艺术形式的探索与转变。
19世纪中叶,以日本浮世绘为代表的东方艺术大举“进攻”欧洲,其“平铺直叙”的绘画技法感染了包括保罗·高更、文森特·梵·高在内的大量艺术家。另一方面,摄影技术也从根本上动摇了以“画的逼真程度”为评判标准的古典写实主义绘画。
Piet Mondrian,Sun, Church in Zeeland; Zoutelande Church Facade,1909–10(图片来源:Tate)
由于时代的发展,艺术逐渐脱离了宗教与政治的束缚,所以此时的艺术家则更多地将视角转向自己,试图通过不同的方法描绘和抒发内心的情感愿念,因而不再追求具象化的写实手法。
而作为观众的蒙德里安这时也被此种全新的创作方式所吸引。1903-1906年,蒙德里安深受梵·高、塞尚和爱德华·蒙克等人的影响,思想方面获得了极大启发,而这些艺术家寻求绘画本真的精神恰好与蒙德里安深信的“通神论”不谋而合。
创作环境的变化使得蒙德里安越来越清楚地意识到,旧艺术已不能满足自身个性的抒发。所以从1907年开始,蒙德里安便逐渐走上了“简化具象画”的道路。
1908年乔治·布拉克和毕加索建立了立体主义,并在此后发展为时下的前卫流派。它的兴盛恰好迎合了蒙德里安此时追寻精神表达的诉求,于是他立即拨冗前往巴黎,开始吸收立体主义绘画的精髓。
《Still Life with Gingerpot 2》,1912(图片源自:academicmuseum.lafayette.edu)
1912年移居巴黎后,蒙德里安开始以立体主义风格作画,利用垂直和水平线条表现抽象景观,专注于图像的结构和组织,在色彩上喜爱使用灰、绿、赭石三种颜色,通过线条、色彩和区域的平衡,达到画面和谐和完美。
但是,虽说立体主义对蒙德里安的艺术道路有着巨大影响,但若细细品味其此时段的画作便可发现,他并未在立体主义的道路上一直走。蒙德里安意识到:立体主义并没有彻底实现对“纯粹实在”的表达。而艺术的终极目标,应该是将表象化的现实,还原至最本质的结构:平面、色彩、节奏与韵律。
因此在1914年因为一战困在荷兰后,蒙德里安留在荷兰致力于“绘画中的新造型”,和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激荡出新造型主义,并在三年后与杜斯伯格共同出版了《De Stijl》(风格杂志),风格派艺术的理念从此正式公之于世。在杂志上,蒙德里安发表了他著名的“新造型主义”理论,主张“抽象即艺术的目的。”
Piet Mondrian,The Tree A,c.1913(图片源自:Tate)
在风格派的理论体系中,实物的具象特征简化为点、线、面的简单组合。不仅如此,它还对色彩也产生了全新定义:风格派认为色彩的功能此时已不仅仅局限于“装饰”,它在“区隔空间”这一功能中的力量同样不容小觑。
而此时的蒙德里安已摆脱了此前“具象画家”的头衔,逐渐走向非具象画派的大门。
1918年蒙德里安签署了反战、反个人主义,宣扬和平团结的“风格派宣言”。希望用艺术力量到达生命的升华,用抽象的造型与中性的色彩来传达秩序与和平的理念。
1919年-1938年,在这一时期蒙德里安发现了新的个人形式,用最为纯粹的三原色、直线、平面等元素,创作出简化到极致的几何抽象艺术。每一个细节都经过他精心地安排与思考,传递出世间万物的精神的内在模样。此时期的代表作是线与色彩的构成,作品色彩柔和、充满轻快和谐的节奏感。
1940年,蒙德里安前往美国。在那里,他接触了爵士乐,这为之后的创作带来了新的激情与灵感。他开始在画面上创作丰富而精彩的节奏,作品比过去更为明亮、更为抽象,一反过往的冷静,多了许多热闹的视觉局部,黑色也逐渐消失了。
那段时光里,蒙德里安在纽约生活得非常快乐,每天他除了创作艺术,就会去酒吧欣赏爵士乐,另外还有一种黑人音乐也十分受到蒙德里安的青睐,那就是在他作品名中也能看到的:Boogie Woogie。
Composition B (No.II) with Red 1935(图片源自:Tate)
但谁也想不到,这样快乐的创作时光竟然是蒙德里安生命中的最后四年,但这无疑是他创作生涯中最为精彩的一段时光。
蒙德里安完成的最后一幅作品《Broadway Boogie Woogie》, 1942-43,MoMA
从早年间的具象化艺术家,到后来逐渐把万物的形态简化成水平与垂直线的纯粹抽象构成,蒙德里安从内省的深刻观感与洞察里,创造了普遍的现象秩序与均衡之美。一代大师的风格转变并非一朝一夕完成,而是依靠长期的探索,寻找到对艺术的最终的表达形式。(文/乔绮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