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坊河湖文化书画摄影优秀作品展开展
大家好,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唐代诗人杜甫的诗」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要读懂杜诗,必须要了解杜甫和他所生活的社会环境。杜甫的人生,被安史之乱分割成了泾渭分明的两个阶段。四十岁之前,除了学习成长,游历各地,就是科考求官。也不知道为什么,杜甫的仕途是百般不顺,一考就掉链子,也许是没押对题?那时的考试,分时务策和博学宏词科。时务策相当于当前政治经济形式分析与对策,博学宏词科相当于文化考试。但不论考什么,杜甫还是落第了。此后,他滞留长安,希望投身权贵,并以此为阶梯施展政治抱负。
“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
残羹与冷炙,到处潜悲辛”。
这四句诗,是他困顿长安时的生活写照。最后,因向皇帝献赋,被授与一个参军之职,看管兵器库,相当清朝时在西二旗于拿钥匙的保安。再后来,安史之乱暴发,杜甫和大多数知识分子一样,开始了颠沛流离的生活。虽然也当过左拾遗一类的言官,但很快被贬,终至四处流离,客死他乡。
长期郁郁不得志,长期面对官场的黑暗与社会的不公,对杜甫来说,只能产生一个结果,那就是“文艺青年变愤青”!追求半生,一事无成,战火连连,家徒四壁,孩子被饿死,茅屋为秋风所破......,一连串的不幸,放在谁身上都得产生性格和心理的巨大变化。
后人常用“沉郁顿挫”来描述杜诗的风格。写诗如此是可以的,但如果做人做事也沉郁顿挫就很难在官场上行走了。总之,是命运无形的手,击碎了一个有志青年的仕途梦;还是命运无形的手,指引他历经磨难,一步一步登上唐诗的高峰,成为一代诗圣。
杜甫一生,留下了一千三百多首诗和太多脍炙人口的警句,为中国语言增色不少。今天,我们写文章或者说话,还会把杜甫的诗句拿过来作为点晴之笔。像“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出师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泪满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云”,“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语不惊人死不休”.....虽然没有做过精确统计,但我有种直感,杜甫被引用的频率远远高于李白。
评论家只要提到杜甫,必称“锤炼凝重”,“沉郁顿挫”,其实,杜诗中清新自然的例子多的是:“细雨魚儿出,微风燕子斜”,“两个黃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高手写诗,想怎么写就怎么写,什么风格写不出来?只不过性格、经历和环境让他朝某个方向去了。在我看来,杜甫高就高在在把文字、音韵、思想、情感完美地凝炼在形式与格律中。如果将李白和杜甫同时比作两个顶尖儿的舞者,那么李白则是自由裸体舞高手,汪洋恣肆,啥也不穿,无拘无束;而杜甫则是带着镣索在格子里跳舞的高手,在规范中挥洒自如,在自由中体现法度,游刃有余。所以,后代诗人多以杜甫为学习和模仿对象,连《红楼梦》中香菱学诗,林黛玉都让她先熟读一两百首老杜的诗。
《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迴。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这首《登高》七律,写于杜甫去世前三、四年的重阳节。当时他贪病交加,流落在夔州,重阳之时,登高抒怀,写下了这首人生悲歌。这首七言律,被誉为“古今七言第一”,是杜诗佳作中的佳作。通篇四句全部工整对仗,难得之极!曹雪芹借黛玉之口说了他对律诗的看法,说如果有了佳句,对仗不稳也无大碍。看看李白的名篇《望庐山瀑布》(就是“日照香炉”那首)和《早发白帝城》,都没有对偶句,只是因为有“疑是银河落九天”这样奇幻瑰丽的想象,才让全篇大放异彩。而杜甫的这首诗,风景浩渺苍远,情感悲凉深切,对仗严密工整,堪称典范。前两句写秋声秋景,后两句写秋心秋绪。有耳朵听到的(风急、猿啸、落木),有眼睛看到的(渚清、沙白、长江);后两句秋绪秋心,用艰难苦恨四字概括,最后一句子,“潦倒新停浊酒杯” 更进一层,本来艰难苦恨、穷困潦倒,欲借酒消愁,但因杜甫得了肺病,不得不戒酒,连举杯消愁这一点点慰藉都被剥夺了。人生走到这一步,怎一个愁字了得!
这首《登高》写于夔州,今四川奉节,紧邻秭归,是王昭君的故乡。杜甫在这里还写下了咏王昭君的诗,发出了“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的叹息。他在夔州,看到昭君家乡女人艰辛悲催的生活,写了《负薪歌》:“夔州女子发半花,四十五十无夫家”...“若言夔州女粗丑,何以有此昭君村”。
此后,杜甫由四川进入湖南,在湘潭遇到李龟年,写了《江南逢李龟年》,后流落至耒阳。耒阳县令敬其诗才,以烧烤及白酒待之,竟至诗人消化不良而死。李白是浪漫主义诗人,死的方式也很浪漫(跳到江里捉月亮淹死了);杜甫是现实主义诗人,死的方式也很现实(吃多消化不良而死)。
菩萨的悲悯心肠,文人的耿介性格,诗人的浪漫情怀,天才的文字功力,艰辛的人生道路,“愤青”的愤世疾俗...多种禀赋与际遇成就了杜甫,而最最重要的原因是,他生在唐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