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玩百科:杜军书画
大家好,竹篮打水一厂故事「用竹篮打水的图片」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都说“竹篮打水一场空",但永春漆篮却会让你改变这一观念,因为这是一门“竹篮提水水不漏,小可藏针大当橱”的绝技。
漆篮 “竹篮打水水不空”的非遗绝技
都说“竹篮打水一场空",但永春漆篮却会让你改变这一观念,因为这是一门“竹篮提水水不漏,小可藏针大当橱”的绝技。
“巧手翩翩篾气舞,经线纬线入画图。”这是对漆篮的绝佳描述。在民俗文化活动特别浓厚的闽南地区,它被广泛用于结婚寿诞、走亲访友、迎神祭祖等场合,可作为盛放物品的容器,也可作为艺术品观赏之。
近日,记者探访“中国漆艺之乡”——永春仙夹镇。在老艺人的带领下,与这一民间“绝活”进行了一次亲密接触。
孩子们从小耳濡目染漆篮文化
郭志毅向父亲郭邦腾(左)学习创作
深山里的“金篮子”
永春仙夹镇是泉州地区唯一的传统漆艺传承集聚地,工艺传承较其他地方更为完整、全面。其中,这里以竹编工艺品为胎底制作的漆器“永春漆篮”,是具有地域独特性和工艺独特性的实用品、艺术品、收藏品,是福建省特色民间传统竹漆工艺品。其始于明正德年间(1506年—1522年),至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已被列入泉州市、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漆篮产品分为扁篮、格篮、盛篮三大类,每类又有特级、甲级、光油级三种,大小品种100多个。最大的漆篮直径42厘米、高72厘米,分4个格层。一对大漆篮可盛100多斤物品,用碗盘装,正好摆满一张八仙桌;而最小的直径只3厘米,精巧玲珑。但不管大或小,它们都轻便又坚固,不变形不褪色,耐酸耐碱,不怕开水烫,经久耐用。
在中国闽台缘博物馆、福建省博物馆、泉州市博物馆等均可看到永春漆篮的收藏。清乾隆年间,“永春漆篮”销往闽南城乡各地;1801年远销新加坡、马来西亚、日本、毛里求斯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年销售量达2万多件。据介绍,马来西亚马六甲市政府还以“永春漆篮”为小品元素建设了漆篮一条街,产品包括盛篮、漆盒、漆盘等。
脱胎漆篮
创意大漆杯
爱“漆”如命
68岁的郭邦腾是“漆篮”老师傅,做了大半辈子漆艺,后专注做漆篮,是泉州工艺美术大师。
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仙夹镇大部分是山地,村民仅靠那点田地难以养活一家人,所以那时候,村里每家每户都做漆艺,赚钱养家糊口。郭邦腾那时的技艺就已经远近闻名了。
从谋生手艺做起,到后来,慢慢变成一种热爱。郭邦腾把大部分时间放在了漆艺上,一有时间就拿起工具做漆艺。家里只要能做大漆的他都不放过,漆碗、漆筷子、漆小板凳,哪怕是一根晾衣棍都被他漆得发亮。有一次,孙女喝完的椰子壳,郭邦腾很快就把它做成一对漆碗,取名《同心碗》。
大漆是天然的植物漆,它无毒还可以入药。但有些人对大漆过敏,所以从事大漆漆艺要过的第一关就是抗过敏,尤其是推光漆。手臂上如果粘到,即便是马上擦掉也会过敏,让人奇痒无比。郭邦腾极其珍惜纯天然的大漆,一点点都不浪费。创作中,哪怕只有残余一点点,他都要用牛角刀刮得干干净净。在过滤漆的时候,大漆的原漆如果有些细渣,他要用布加一层棉绞出来过滤。这还不够,还要烧一壶开水,把这条布用开水烫一下,这样可以把漆渣里残余的漆分离出来。再绞一次,还能榨出那么十几滴。
一方面节约,一方面又“阔气”。郭邦腾真正在制作漆器时毫不吝啬,总是尽量把漆刷厚一点,使漆层丰满一些。他对学徒们说:大漆来之不易, 是大自然的馈赠,一滴也不能浪费,但用在漆器上的时候却一点也不能省。
做大漆的人都知道一句话“人磨漆,漆磨人”,说的是:表面是人在磨漆,其实是磨创作者的耐性。做漆艺最难的是要耐得住寂寞。一方面打磨的时候,常常指甲都磨没了。另一方面,用大漆创作漆篮不同于用化学漆,全靠手工,对气候要求也高,做一件漆器成品常常要耗费很长时间。这也是很多人无法坚持下去的原因。
几十年来,从筛土到煮篮防蛀、绞漆以及上漆、画画等都是郭师傅一手完成,如今,他儿子儿媳也开始学习这门手艺,这让老郭看到了传承的希望。
掌中漆篮
带隔层的漆篮,统称“篮格”。
“匠心”守护“匠艺”传承
虽然年纪大了,但是,郭邦腾从未停止尝试和创新,一有灵感,他就落实到行动上。
他经常和不同工种的人交流,借此激发灵感。“其实我们做的也不敢说是创新,只是把很古老的工艺组合在一起而已。”他谦虚地说。
比如,郭邦腾借鉴了福州脱胎漆器,制作脱胎漆篮,让漆篮密度越来越好,真正做到了滴水不漏,而且可以创作更多的器型和种类,成型后不易变形。
他现场演示给记者看。只见他准备了一个装满水的大桶,把脱胎漆篮整个放入水中,整个篮子内腔装满水后盖上盖子,然后拿出来擦干篮身。记者看到,内腔没有一滴水从盖子缝隙漏出来。
据郭邦腾介绍,脱胎漆篮是把脱胎工艺加上竹编工艺创作而成的。脱胎,就是以泥土、石膏等塑成胎坯,以大漆灰为粘剂,用夏布(苎麻布)在胎坯上逐层裱褙,待阴干后脱去原胎,留下漆布雏形,再经过上漆灰、打磨、髹漆研磨,最后施以各种装饰纹样,便成了光亮如镜、绚丽多彩的脱胎漆器成品了。脱胎漆篮则是运用脱胎工艺做一个漆篮雏形,然后在需要表现竹编的部分加入竹编。他儿子的脱胎漆篮作品在第三届福建省工艺美术创新设计大赛上荣获金奖。
据悉,这几年,为了破解传承困境,传承创新漆篮技艺,仙夹当地政府出台《漆艺人才三年倍增计划》;充分挖掘漆器在闽南传统礼俗活动中的应用价值和文化背景,建设闽南传统婚嫁礼俗馆,合理规划、宣传推出面向大众的“闽南传统文化”研学路线;依托制作体验中心,推出面向漆艺爱好者的定制化研学体验活动,让更多外来人特别是年轻人接触这一门技艺。
“很多人看到一些老物件都非常惊讶,以前的人在那么艰苦、各种物资和资讯匮乏的条件下能创作出那么经典的作品,现代人各种物资和资讯这么发达应该做得更好才对呀!”郭志毅表示:“我们缺少的是一种匠人的精神,我们现在是在‘补课’。”
来源:东南早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