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画作品:新的审美 现代与传统经典的碰撞—中国青瓷全新的呈献
大家好,粤剧南派艺术起源「粤曲唱腔艺术讲座」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村村做大戏,处处锣鼓响。”一直以来,吴川粤剧演出市场十分红火,广大乡村都有做年例的习惯,每逢年例必演大戏,一演就是数天。有的村庄还演“双拍台”戏、“天光”戏,甚至请几个剧团演,一个接一个,连演数月。吴川市曾被评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享有“广东粤剧南派艺术之乡”的美誉。
《汉文皇后》剧照。杨伟军 摄
作为粤西地区保留比较完整的“南派”艺术瑰宝,粤剧深受观众和行家好评,最鼎盛的时期,吴川市粤剧团一年演出排到了328场,被省剧团授以“宝地钢团”的称号。近日,吴川市粤剧团入选第九届全国“基层文艺院团先进集体”名单,是粤西地区唯一上榜第九届全国服务农民、服务基层文化、建设先进集体名单的单位。
源远流长
“宝地钢团”展雄姿
中国戏剧艺术源于崇神祭祀、宗教信仰,历经千载而形成种类繁多、风格各异的戏曲剧种及演艺流派。粤剧始于明末清初,是以广东粤语方言演绎的地方传统戏剧,流传两广、港澳乃至东南亚,俗称广府大戏和下四府。上六府精于唱做文场,下四府擅长文武打戏,粤剧“南派”艺术是下四府别具一格的戏剧武术演技流派。2014年12月,粤剧“南派”艺术入选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苦凤莺怜》剧照。杨伟军 摄
不同于其他戏剧,粤剧“南派”艺术尤其注重武戏的表演程式和丰富的传统排场,以彰显人物的粗犷豪放、英姿勇猛。如《过山》排场,梁世安背着妻子爬上由5张桌、椅搭成的“山”上,在仅容一只脚站立的椅子背上,做雄鹰展翅等多种造型。吴川粤剧几乎每一部戏都有像这样动人心魄的程式和排场,也正是因这些刚劲有力、氛围激烈的程式,粤剧“南派”艺术才越来越受群众喜爱。
值得一提的是,粤剧“南派”艺术还融合了南派武术与戏曲形体表演,形成了南派粤剧极富个性的表演特色。龙、蛇、虎、豹、鹤、狮、象、马、猴、彪等武术套路被融入舞台打斗动作中,硬槌硬马,每个动作刚劲有力,其静与动比例恰当,形神兼备,更具感染力。
《双雄闹殿》排场之一。杨伟军 摄
“粤剧本身就非常有特点,比如‘南派’艺术的武功,一出场男的要小跳,女的要拗腰,这正是粤剧传统活生生的体现。”著名戏剧评论家毛小雨到吴川调研时说出了吴川粤剧“南派”艺术在粤剧中的重要地位。如《杀忠妻》里夫妻二人顿足捶地的农民式的悲伤,这都是粤剧传统排场。
薪火相传
打造精品吸引年轻群体
“吴川粤剧深受群众喜爱,‘南派’艺术表演特色让剧团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剧团经常到广州、香港、澳门等地演出,也走出国门,到过新加坡等国家。”据吴川市粤剧团团长郑永健介绍,对比其他剧团,吴川粤剧发展算是比较好的。但随着电视、电影、短视频等多媒体平台的崛起,加上近年疫情的影响,吴川粤剧发展空间大为缩减。
《双雄闹殿》排场之二。杨伟军 摄影
此外,粤剧“南派”艺术人才青黄不接,后继乏人是困扰目前剧团发展的重要问题。“在20世纪80年代,热爱粤剧的人很多,曾有上万人报名考艺校学习。而今天,剧团普遍存在人才流失的现象。”郑永健坦言,剧团自2012年改制以来,便只能靠演出自收自支,收入情况不稳定,且粤剧“南派”艺术多以武术为基础,练功十分辛苦,危险性大,愿意让孩子来学习这门艺术的家长比较少。
为了一扫发展颓势,吴川粤剧团紧随潮流,从剧本、表演程式、服道化等方面进行创新,狠抓艺术质量,整理挖掘传统排场,组织力量编写剧本,不惜代价打造戏剧精品,符合年轻人的口味。近年来,剧团产出了多部大型原创戏剧,并借助电视、报纸媒体、直播等多种形式推广宣传,如在2021年第九届吴川粤剧文化艺术节直播活动中,大型传统代表作《双雄闹殿》在线观看人数超30万;原创古装剧《南宋孤鸿》《保金与夫人》《总兵潘涛》等受到广大群众好评,原创现代剧《回馈》从上线至今已演出80余场。
《双雄闹殿》排场之三。杨伟军 摄
为了打造粤剧品牌,挖掘培养更多对粤剧感兴趣的“好苗子”,吴川粤剧团坚持送戏下乡,长年累月深入较远山区、海岛、渔村和乡村演出,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提升粤剧影响力。此外,粤剧团还一直坚持戏曲进校园,通过第二课堂的形式培养学生对传统粤剧“南派”艺术的学习兴趣,鼓励年轻群体加入剧团学习,薪火相传。
【撰文】陈海兰 陈文
【作者】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