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画收藏:董源的江南水墨山水画派
大家好,画家雷诺阿「法国女画家」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奇妙知识季#
如果德加你不知道,那么雷诺阿你就也不知道,但是雷诺阿和莫奈是朋友,所以你又应该知道… 莫奈去大自然里追光,德加去幕后观察芭蕾,雷诺阿呢?他在贫穷里寻觅每个女人的幸福!
雷诺阿没有钱,结婚很晚,身体也不好,(有人说要买艾老师的画,艾老师说:“卖身不卖艺”,人家回答:“身体也不好,不要…”)
雷诺阿穷困,却不影响他每天都开开心心的,看他作品的人都说感受到画中人的幸福,所以大家称他为幸福画家!
雷诺阿画了很多女人,满满流露的都是幸福,今日我们的电脑和手机屏幕大家还是很喜欢用雷诺阿的女人,因为幸福就在眼前!
有一位银行家,邀请雷诺阿给自己八岁的女儿小艾琳画一张肖像,这是一张侧面画像,《康达维斯小姐的画像》。
小艾琳秀丽脱俗,一头金棕色长发蓬松飘扬,天空一般的小洋裙,头上一只蓝色蝴蝶结,双手放在腿上,大眼睛平静纯净,暗绿的背景衬托小艾琳白皙青春!
仿佛这不是一个八岁女孩儿,而是一位小仙女,连一向看不起雷诺阿的德加都忍不住赞叹:“太美了!”这幅画也被誉为印象派中最美的女人像!
雷诺阿为什么热衷于画女人,又画得充满幸福感呢?我们来看看雷诺阿的人生吧:雷诺阿出生1841年,比莫奈小一岁,家里是一个穷裁缝,雷诺阿的出生没有很多的幸福感,因为家里已经有了一堆孩子,父母很忧虑的早早把孩子们送去学习手艺了,雷诺阿也就没有读什么书,很小就去瓷器店里干活了。
大家回忆一下蓬皮杜夫人,她开创了一种瓷器:赛弗乐瓷器,需要手工绘制图案的瓷器,雷诺阿就接触了用很快的手法在瓷器上画彩色花纹图案,而且他的手艺不错,很快就不当学徒,升级为画匠!
然而工业革命是颠覆性的,瓷器很快用机器绘画了,雷诺阿改当了扇子的装饰工匠,这对他影响很大,因为他主要负责临摹布歇的画,布歇大家忘记了吧,画细腻丰满女人的那个…雷诺阿晚年提到过年少轻狂时:很喜欢布歇的各种美女沐浴图,临摹了很多,感觉非常美…
维纳斯的诞生 ~ 布歇
由于受到洛可可艺术的影响,雷诺阿在流行画自然风光的印象派时代,成为了一个画人物的印象派,而且重点在画女人,他说:上帝创造最美的就是人体,而且是女人的身体(欧洲的贾宝玉精神?)
画女人的大师很多:达芬奇、拉斐尔、卢本斯、布歇、安格尔…各个都是高手,唯美的、情色的、细腻的都达到巅峰了,雷诺阿还能怎么画女人?
雷诺阿画女人的幸福感!首先,色彩要打破严谨,要温暖…
雷诺阿勇敢的带着当画匠积攒的一点钱,来到了巴黎美术学院进修,这让他遇到了一生中最重要的人——莫奈!
他们在学校主要就是逃课去小酒馆谈艺术、谈人生、谈理想…
雷诺阿和莫奈趣味相投,一拍即合,跑到郊外去写生,画草地、树林、阳光…
但也有不同,因为洛可可和布歇的影响,雷诺阿偏爱画女性人物,而且又受到印象派的影响,雷诺阿画人物用了“不连贯笔法”就是短线条,(艾老师经常阻止大家用短线条来练习徒手画线)
古典主义画人要细腻,线条几乎是不能看见的,过渡是极精致的,可是莫奈开创的印象派却是追光的画派,笔法迅速,那么画人也面临迅速的笔触痕迹,线条错落,这种不连贯笔法用在人物画上的最初就是雷诺阿!
雷诺阿在洛可可布歇印象的夹缝中开创了一条新路!印象派短线人物画,充满动感的平静!
背景、头发、比例…雷诺阿可不管什么规则和轮廓,也不在乎什么线条皮肤,他运用短促的笔法在画面上跳跃,让动感充满人物之间!
当然,仅仅是笔法还不足以让幸福感降临,色彩是必然的需要,我们想像一下:一群少年有男有女,来到树林里玩耍,阳光透过树叶洒下斑斑驳驳的光影,照在小伙伴头上、脸上、衣服上…温暖而幸福!
雷诺阿的幸福画法,运用了这个光和色的温暖,称之为“光斑”一块一块光影斑驳,在人身上的交错变幻,让印象派的追光照耀在人身上,照耀在女人身上!
雷诺阿说:只有我能触摸到人物的幸福,才能画出幸福!
除了短线法和光斑,这还不够画出幸福感,因为这只是技法,技法人人可以学,但是幸福注定不是人人都有的,雷诺阿从小并没有幸福的人生,而且一生穷困,后半生还得了严重的风湿病关节炎,全身瘫痪,坐着轮椅,手指不能握笔,家人把画笔塞进手指用手腕作画。
如果一个人不是真心的幸福,一个画家不是从心底里满溢而出幸福,光用嘴说:我好幸福啊!幸福感不是从内心里散发出来,再懂得技法,也是画不出幸福感的!
可是这么悲惨的雷诺阿,他的幸福精神来自哪里呢?!似乎这是一个高深的问题,也许又要说成是家国情怀的伟大领袖精神吧!一个一生困顿的画家,他怎么能有什么幸福指数呢?还要释放在绘画中!骗人的艺术吧…
大道至简,雷诺阿的幸福来源于他说:我很不幸福,但为什么艺术不可以是追求完美幸福的呢?雷诺阿的幸福就在他的精神追求里!
让同学们失望了!竟然没有伟大的道理!竟然没有比天还高的境界!
他说想要幸福,就让幸福溢出了画面吗?
是的,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接下来,后印象派的代表人物要出场了,高更、梵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