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画展览:徐雪村和他的《溪山访友图》长卷
大家好,教育是根雕艺术 不是泥塑艺术「泥塑是雕塑吗」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教育是根雕艺术,不是泥塑艺术
王营
一位儿童教育专家曾说过这一番话:“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我们总希望他和别人一样,平庸就产生了。你的孩子不像其他孩子那样喜欢表现,他喜欢在一旁观察,但你希望他更活泼、更大胆,于是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消失了;你的孩子不像其他孩子那样安静听话,他喜欢上跳下窜到处探索,但你希望他更加谨慎有礼,于是一个天才的科学家消失了……”
教育,无论是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就是要及早发现孩子独一无二的特性,然后按照自然的法则,让其在青少年时期,学习发展这一个性所需要的文化知识和做人做事的道理,最终让其成为一个个性鲜明、有创造力的人,成为一个真正的自己。人没有个性就容易变得平庸,更谈不上有创新精神,教育就应该扬孩子的个性所长,以其个性的健康发展带动整体素质的提高,而不是抑长补短。
但在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中,许多人往往忽视这一点。看到人家的孩子学钢琴,也不管自己的孩子有没有音乐方面的特长,也让自己的孩子去学;看到人家的孩子练书法、学美术,也让自己的孩子去练。人云亦云,盲目跟风攀比,是许多家长在教育孩子时走入的误区。学校教育也存在这样的倾向,用相同的教学内容、统一的教学进度要求所有学生,为了提高升学率,要求学生各科平衡发展,不能偏科,本该让学发展个性的校本课程和课外活动,被许多老师上成了单纯的文化课。
我们知道,居里夫人是一个伟大的科学家,在孩子的教育上,她也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1906年4月19日,皮埃尔·居里遇车祸英年早逝,此时他们的大女儿伊伦娜刚9岁,小女儿艾芙才两岁。居里夫人忍住悲痛,坚强地承担起丈夫未竟的事业和教育孩子的重担。要知道,居里夫人既不减少花在实验室工作的时间,又要照顾家庭和辅导孩子。常常有人问她,是怎样安排好家庭和科学事业的,她感慨道:“我承认,这的确不容易”。然而居里夫人不但完成了这一不容易的任务,而且完成的非常出色。在丈夫去世5年后,居里夫人第二次获得诺贝尔奖。1935年,大女儿伊伦娜及其丈夫获得诺贝尔化学奖。小女儿艾芙最终成为一名优秀的钢琴家和记者,1937年艾芙出版了《居里夫人传》,畅销全世界。
居里夫人认为丈夫皮埃尔·居里没有成为某所学校一名优秀的学生倒是值得庆幸的。他所接受的非正式教育正适合他个人的特性,因为皮埃尔喜欢幻想,不能适应那种程序化的学校教育,只有因材施教才会在将来有更大的发展。这种观念直接影响到居里夫人对两个女儿的教育,为了发掘女儿的天赋,居里夫人像做科学研究一样用心研究,从他们小时候就开始细心尝试、观察、比较,她在日记本上写道:“伊伦娜在数学上聪颖,艾芙在音乐上早熟。”
伊伦娜12岁时就已经显示出较强的推理能力。居里夫人发现她喜欢科学,智力和反应方面像她的父亲,于是创造很多机会,让她接触实验操作,而没有送她到公立学校就读,因为居里夫人认为坐在课堂上听课的时间过长,不利于孩子的健康。从17岁开始,伊伦娜就成为居里夫人的得力助手。经过这种预备教育,后来她考进巴黎一所学校的高级班,而且还不到年龄就毫无困难地通过了学士考试,之后又考入巴黎大学继续学习。
小女儿艾芙活泼聪明,具有非凡的音乐天分。居里夫人在实行教育时,并没有一刀切,她认为艾芙当时年龄还小,最重要的是健康,多做户外活动,进行适当的启蒙教育就可以了。
也许有人要说,我们没有居里夫人那样的学识,也没有她那样的教育环境,我们只有听从学校的安排,让孩子亦步亦趋地接受教育。是的,在我们国家目前的教育体制下,学校教育是主体,但是作为家长和老师,至少要树立这种因材施教的理念。有了这样一种理念,我们的孩子也同样能获得较好的发展。
前几天,我们聘请泰安市家庭教育专家刘伯伟先生做报告,他介绍了自己教育两个孩子成才的经历。他儿子从小喜欢推理,喜欢思考,刘先生从小就注重发展他这方面的特长,直接称呼他为“科学家”,受这一理想的鼓舞,儿子从小学到中学、大学,理科成绩一直很优秀,现在美国维克森林大学读理论物理学博士,他的奋斗目标就是将来成为一名真正的科学家。女儿从小喜欢和大人辩论,口才特别好,理想是从政、当部长,刘先生从小直呼她为“刘部长”,女儿在中小学学习期间,较好地发展了这一特长,除文科成绩优秀外,还一直担任班干部,现在韩国高丽大学读心理学硕士,正朝着“部长”的目标努力。
在孩子教育问题上,刘先生有一个很好的比喻:“教育是根雕艺术,不是泥塑艺术”。“根雕”就是按照树根本来的样子,经过艺术家的精雕细刻,使其成为独一无二的精美艺术品;“泥塑”则不然,是按照预先设定好的模式,塑造出一批和原型一模一样的艺术形象。教育不能成为“泥塑”,否则我们的家庭和学校就成了生产标准件的加工厂,这是孩子的悲哀,也是教育的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