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画收藏:蒲松龄画像印章之谜
大家好,新艺术运动发源地「新艺术运动概念」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近年来,国内多地的博物馆都举办了捷克大师阿尔丰斯·穆夏的作品展,这位生于 19 世纪的东欧广告画大家,百年后似乎在中国成了“网红”。随着“穆夏热”的到来,另一个艺术史上的名词也进入了大家的视线,那就是 —— 新艺术运动。
19 世纪末的视觉艺术领域,酝酿着一场翻天覆地的变化。从 1890 年至 1910 年,从巴黎到圣彼得堡,从布鲁塞尔到布宜诺斯艾利斯,当时世界上最前沿最新潮的艺术家、设计师和建筑师们,正创造着一场新的风暴。
它,就是“新艺术”(Art Nouveau),柔美曲线和自然主题是其特点,纤细唯美是其艺术特质,璀璨如流星却又影响深远。
穆夏作品(1897年)
说它灿若流星,是因为诞生于世纪之交的新艺术风格,绚烂神迷又美丽短暂,最辉煌的时间不过二三十年,为旧日欧美黄金时代留下惊鸿一瞥。
说它影响深远,是因为它所至之处都掀起一阵轰轰烈烈的风暴,给家具、珠宝和平面设计带来了新的设计语言,也为建筑、雕塑和绘画注入了新的装饰形式。
除了我们熟悉的穆夏外,王尔德的御用插画师比亚兹莱,西班牙的建筑大师高迪,蒂芙尼(Tiffany&Co.)代表性的彩绘玻璃灯,巴黎玻璃和铁艺造型的网红地铁站,都与新艺术运动有关。
高迪的“桂尔公园”瓷砖拼贴(1900-1914年)
说了那么多,到底什么是新艺术风格?它在世界各地、各行各业是怎么发展流变的?百年后回首,新艺术运动对我们今日的生活又有什么深远影响?
《新艺术运动》一书就试图通过八个章节,从新艺术的起源,到新艺术运动在欧美各国的发展流变,以及市场反馈、工艺发展等方面,全方位多角度地介绍这一现代设计史上的光辉篇章。而我们在这里也借用《新艺术运动》里的引言部分,为大家一窥这颗现代装饰界的璀璨明珠。
· 新艺术风格是什么?
“新艺术”也被称为“现代风格”(modern style),其发声的标志性节点是 1900 年巴黎世博会。柔美曲线、植物卷须和线条造型,成为它的显著特质。
但“新艺术”这个名字,诞生的时间还要更早。它最早出现在 19 世纪 80 年代的比利时,用于形容一群自称“二十人小组”的艺术家和评论家,他们的目标是革新艺术和整个社会。1895 年,艺术品商人西格弗里德·宾,开了一家陈列新式设计的画廊,名为“新艺术”(L’Art Nouveau),由此这个名称正式确立。不久,新艺术就成了当时建筑和装饰艺术潮流的代名词。
巴黎的王妃门地铁站入口(1900-1901年)
对于大众而言,新艺术让人想起穆夏所绘制的撩人海报,巴黎地铁站的曲线造型铁艺,半透明自然主义玻璃制品,以及形态扭曲的家具。
然而,新艺术所波及的远不止巴黎的街头巷尾,其美学特点也远不止奇异的动植物造型。除了当时讽刺漫画中所描绘的阿拉伯式花式之外,新艺术风格还包含苏格兰和维也纳艺术家创造的,激进简洁的几何造型。
蒂芙尼的彩绘玻璃灯(1900年)
新艺术不仅风格多样,遍布世界各地,而且涉及的范围也很是纷繁复杂,建筑和装饰艺术领域无一不受其影响。从门把手到椅子,从吊灯到公寓楼,从墙纸到商店门面,新艺术不在意阶级或身份的界限。最精美的奢侈品与最廉价的首饰、最普通的工业生产餐具、各式非正式出版印刷物,都是以同样的新艺术风格进行构思和制作的。
这样的对立统一意味着,世纪末艺术界、设计界和社会中的所有对抗,都体现在了新艺术中。新艺术因其丰富的表现形式,既是精英的又是平民的,既是私人的又是公众的,既是保守的又是激进的,既是奢华的又是简洁的,既是传统的又是现代的。
· 新艺术运动诞生的背景
1900 年世界博览会期间,评论家们对新艺术大书特书,褒贬不一,证明新艺术是一种非常有自我意识的风格。这种独特的自我意识,源自新艺术在 19 世纪末设计史中的角色,它在当时有着开创的革命性。
新艺术所兴起的世纪末,建筑和装饰艺术逐渐衰落,在历史主义的陈腐中越陷越深,愈发缺乏独创性。以往的风格不断回涌,水平一再降低,直至最后几乎沦为模仿作品。19 世纪的大型展览将文艺复兴、巴洛克和古典主义风格混搭在一起,极不协调,表现出与工业时代技术发展的不合。
蒂芙尼的孔雀窗(1910-1912年)
激进的新艺术设计师们试图粉碎历史主义,创造出一种贴合那个时代的风格,一种与电影院、电话和汽车和谐共存的风格。不过新艺术中的保守派却力图拯救传统手工艺,将其价值观和精细品质保留下来,他们不想推翻,只想革新。
无论秉承哪种态度,新艺术在世人看来都是时代急需的,甚至可以说是期盼已久的。在经历了漫长的酝酿阶段后,它诞生了,经历了灿烂但短暂的“一生”。
这场运动成形于 19 世纪 80 年代至 90 年代,于 1990 年世界博览会涌现至大众视野内,却在 1914 年便已几乎绝迹。如果说新艺术运动的参与者将其视为社会对一个艺术堕落的时代的回应,那么这一运动也是这个时代的产物。
· 新艺术风格的在各国的流变
比利时的布鲁塞尔、法国的南锡、德国的慕尼黑以及法国的巴黎是新艺术的早期中心。除此之外,一些中欧和东欧的设计师也属于此风格,他们的部分设计源头来自本民族传统。
新艺术的泛欧特点导致其在各地名称不一。德国称其为青年风格,奥地利和匈牙利称之为分离派风格,在巴塞罗那,它是范畴更为广泛的现代主义运动的一部分,意大利人因伦敦的利伯提百货(Liberty"s)将其命名为自由风格(La Stile Liberty),他们认为利伯提百货是此种风格的诞生地。
我们如今所说的英格兰和美国的新艺术,在当时被认为是工艺美术运动的一部分。在许多东欧和北欧国家,此种风格的工匠和设计师,被看作是民族浪漫主义运动或是国际风格浪潮的一部分。
高迪的加泰罗尼亚音乐宫(1905-1908年)
新艺术不仅席卷整个欧洲,而且在欧洲人所到之处都留下踪迹。它成为一种全球性的风格,一种在不同设计师手中有着不同意味,可以兼具帝国主义与民族主义属性的风格。
· 我们今天如何看待新艺术?
20 世纪 20 年代后,新艺术风格几乎死寂。首先到来的是一个充满鄙夷的时期,现代主义运动的参与者,公开批判新艺术的动植物装饰,称其为资产阶级过度装饰的苟延残喘。曾经一度风靡的风格,不可避免地过时—— 20 世纪 30 年代,巴黎的新艺术风格地铁入口甚至一度不保。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新艺术逐渐成为学术研究的题目。直到 20 世纪 60 年代,西方的嬉皮狂潮才再次将此风格领上时尚前沿。这场流行复兴的爆发,逐渐演化为一场知识分子对现代主义的批判,新艺术连同装饰派艺术让我们看到 20 世纪设计史的另一面。
奥尔塔设计的住宅(1895-1897年)
在本书中,为了阐明新艺术运动的特点,首先需要考察几种风格对新艺术的影响。从哥特式复兴和洛可可复兴,到工艺美术运动和唯美主义运动,它们互相关联,与新艺术的联系错综复杂。除此之外,还须考察催生新艺术运动的政治和经济因素。
这互相矛盾的各个方面,便也意味着研究新艺术运动是一个精彩的过程,我们可以借此洞悉这一频频自相矛盾的时代的思想,可以看见 19 世纪末的恐惧、焦虑、希望和梦想。而近年来新艺术风格在中国的走红,或许意味着其百年后的又一次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