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画作品:于希宁玉兰图
大家好,古滇国青铜艺术「非文化物质遗产铜」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青铜业是江川的特色产业,而陆培兴则是产业的领军人物之一。早在2013年第一届云南省金属、陶瓷、木雕工艺大师评选中,他就获评“云南省金属工艺大师”,此后数年又接连获得“云南省工艺美术大师”、“云岭首席技师”等多项荣誉。他的作品不仅远销海内外,而且在各类评比中获得诸多荣誉。他的技艺在数百位当代铜器艺人中已遥遥领先,成为江川,乃至玉溪的一张名片。
敲敲打打40多年,陆培兴已然开辟了自己的天地,然而,他并没有醉心于此,而是致力于传承与创新,让古滇国的青铜技艺绵延。同时,他的卓越也成为一盏明灯,激励更多人加入制铜行业,带动行业发展,在乡村振兴的篇章中,写下自己的一笔。
“很多手工技艺,若再不传承就要丢了。”他说,“我要把青铜技艺传承下去。
陆培兴的卓越成为一盏明灯,激励更多人加入制铜行业。据有关资料显示,截至2019年底江川目前已有80多户,400多人从事纯手工制铜。
带徒、开课,深耕文化传承,让传统技艺历久弥新
传承文化,让传统技艺绵延赓续,陆培兴最直接的方式就是亲自带徒,多年来,他一共带出30多个徒弟。
免费学习,管吃管住,倾囊相授,对于这30多个徒弟们,陆培兴可谓是尽心竭力。而随着徒弟们的成长,自己也有丰硕成果:大徒弟,也就是他的儿子陆琪,目前已被评为“第一届云岭技能工匠”和“玉溪工匠”;徒弟邓维琪,学习3年多后,不仅开设了自己的工作室,而且在江川第十一届开渔节暨高原湖泊水产品交易会“美工杯”铜工艺品评比中获得优秀奖;来自通海的冯正林、王朝林学成回家后,也在当地开设了铜器作坊。更多徒弟,因为资金等客观因素,虽暂时未能立起门户,但仍活跃在这一行业,将大师的技艺传递更远,运用更广。
现代教学也是陆培兴传承技艺的又一方式。2015年9月,陆培兴应邀进入江川职业中学铜器班开展纯手工制作的实际操作教学。2017年教完第一届毕业生,2019年教完第二届,几年时间,陆培兴总共教授了30多个学生。“他们在学校毕业后,若仍想继续学习,还可以到我的铜艺坊来。”陆培兴告诉记者。范云伟、张宇等人就在学校毕业后自愿加入,而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张宇已在江川开设了自己的工作室,范云伟则仍在陆培兴身边,继续提升技艺。
陆培兴指导范云伟打制铜锅
除了江川职业中学,云南技师学院也曾邀请其开班,对此,陆培兴回应在考虑,若招生招得够就去。“钱是挣不完的,我就想把技艺传承下去。”他说。
激励、帮助,让更多人入行,打开致富门路
2013年,当陆培兴捧回“云南省金属工艺大师”的证书,就有同村村民上门来问:“打铜也能成为大师?”陆培兴回答:“做得好就能成大师。”一句话,让村民们看到了打造铜器的前景,加上多年来,陆培兴的产品在各地畅销,更让大家觉得“打铜赚得到钱”,于是纷纷加入这个行业。据陆培兴回忆,在2013年以前,前卫镇只有十多家手工制铜,而2013年以后就逐渐多起来。据有关资料显示,截至2019年底,江川已有80多户400多人从事纯手工制铜。新河咀村、245国道,原本安静的村庄与街道,现在一年365天都有铁锤敲打的声音,俨然成为铜器制作与销售的集中地。
面对涌入的乡亲,其实也是某种意义上的“竞争者”,陆培兴不仅没有介怀,而且还帮助其不断进步,走得更稳。村民们时常上门来观摩、求教,陆培兴毫无保留地教授对方。自己创新的产品花样被大家模仿,他也大度处之。而这般行为之后,陆培兴一是带动了当地铜器制造整体水平的提升,二是为大家提供了新思路,让产品类型更为丰富,最终带动量价齐升,打开了当地群众的致富之路。
“以前很多人都是外出打工,现在在家打铜,收入更高了。” 陆培兴说。
扩大经营,继续带徒,开设博物馆,关于未来陆培兴还有更多打算
如同在技艺上不断追求,对于未来,陆培兴也有更多打算。他想扩大经营,想继续带徒弟,想开设自己的博物馆。
目前,陆培兴的铜艺坊在新河咀村249号,也是自家的住房。铜艺打制占据了房前屋后越来越多的空间,但是依然不够。“要扩大,空间实在太有限了。”他说。
让传统制铜技艺薪火相传一直是自己的心愿,因此,还需要继续带徒。不过,因为打铜实在是个苦差事,所以今后,陆培兴想找 “年纪大点的学生”,让技艺的交接更稳更顺畅些。
开设私人的“青铜器博物馆”是个大工程。按照陆培兴的设想,他要把自己“有生之年做过的作品,各自留下一两件,放进去” ,别人的作品,若对方愿意也一同放进去。而到目前为止,他的创新作品已有300多件,再加上其他人的作品,无论从场地还是资金上,都有不小的要求。因此,这是陆培兴的一个梦想,也是最大的梦想。
“我要把作品都留下来,让后人学习。”陆培兴眼神坚定地说。
(玉溪日报全媒体记者 杨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