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艺术欣赏 >

重读明清绘画 一次寻古的精神之旅作品「奥运精神主题绘画」

时间:2022-11-30 14:53:12 来源:光明网

大家好,重读明清绘画 一次寻古的精神之旅作品「奥运精神主题绘画」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中国文化传媒网记者 施晓琴

新冠肺炎疫情,使原本飞速发展的现代社会被迫放缓了脚步,人们的生活逐渐慢了下来,昔日热闹的艺术圈好像也减少了浪花。这样的状态之下,人们开始向内观察和思考,此时,精神食粮显得尤为重要。近日,中国国家博物馆和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分别推出了“妙合神形——中国国家博物馆藏明清肖像画展”和“古意的生成——明清书画研究展”,两个历史意涵深厚的展览从不同角度集中诠释了对传统文化的再思考,成为美术馆展览中值得细细品读的佳品。

展览海报

承古萌新 多元交织

中国的明清时代,正值西方的文艺复兴、地理大发现、启蒙运动和工业革命的同时,被今天的学者统称为世界史的“早期现代”时期。这一时期既是中国艺术的创造力异彩纷呈的时期,同时也是世界范围内的历史和艺术发生巨大变革的时期,许多重要的艺术与文化现象都在不同文化的接触、交流、碰撞与融合中产生。

岁朝图(国画) 明中晚期 仇英(款)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

明清文化具有承古萌新的时代特征。这段时期,儒家思想活跃,市民文学发展,是古典文化的总结时期和“西学东渐”、中西文化融合的初级阶段。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典藏部主任、“古意的生成”展览策展人李垚辰指出,对“古意”的追求在明清时期尤其兴盛,也成为绘画中的重要艺术探索方向。明朝在文化思想上崇古、复古思想浓重,这股思潮在文学、书法、戏曲、绘画方面影响都很大。这个风气,在清初再度兴起,成为封建社会末期强大的文化思潮。正是在对于“古”的追寻和实践之中,出现了明清绘画的繁荣与众多流派和高峰;也正是在明清时期,在艺术家对于“古”的追求、整理、积淀和扬弃中,形成了当下我们所认识的中国书画传统的基本面貌。

洗象图(国画) 明万历二十年 吴彬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

在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馆员朱万章看来,明清书画相对于唐宋来说,是呈衰微之势的,但在某些画科和小的门类中,又出现罕有的复兴和兴盛。“比如这次国博展出的明清肖像画就是一个典型例证。肖像画虽然发源早,实用性功能强,但到了明清时期却是以形写神,实用性和艺术性相结合,呈现出多元化发展的样貌。”

明太祖朱元璋异形像(国画)明 佚名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时代文人的情思

事实上,有关明清书画的研究与展览历年来并不少见。例如,去年中央美院人文学院主办的“明清中国与世界艺术”国际研讨会吸引了来自全球范围内的专家共同探讨,他们的学术研究和观点阐释了以多元化的视角观察和理解明清的绘画艺术对当下世界艺术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该活动主办方提及于26年前的1994年,还曾联合故宫博物院、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斯坦福大学举行过“明清绘画透析”国际学术研讨会,并认为“今天的学术研究仍然从这次会议的成果中受益”。

500年来,我们一次又一次地聚焦明清绘画,意义何在?21世纪,我们还能从古人、古画中学到什么?

穆斋沧溟槎使图像卷(国画)清 佚名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中国国家博物馆副馆长、“妙合神形”展览策展人刘万鸣告诉记者,此次举办明清肖像画展,除了呈现绘画艺术的嬗变与演进历程之外,更重要的是,让观众尤其是美术创作者看到明清时期画家基于当时社会语境的创作态度与选择。“首先,明清肖像画在借用西方绘画语言的同时保留了中国传统绘画的强大基因,这体现的实际是对于外来文化我们如何化为己用的思路和范例。其次,在这些肖像画的笔墨语言中能够看到中国人、中国的美术创作者他固有的一种自信,这是对中华民族精神和文化的认同,是文化自信的体现,这也是当下我们所要学习和倡导的。”“画者,从于心也。”刘万鸣强调,这些绘画作品是每个画家心灵的表达,它们体现的都是积极向上的精神,包括文人士大夫的家国情怀、中国人追求天人合一的道德观等。“因此,这个展览绝不只是展示肖像画的问题,而是通过画像引导观者体会那个时代文人的情思和情怀。由古及今,希望能引导当下的美术创作者在进行创作时,要保持一颗纯正的心,文化从业者都能承担起知识分子的社会责任,立身处世时不单单考虑到自我之身,而要更多地心系国家。我想这也是国博策划这样的绘画展览所想要表达的文化内涵。”

桃柳聚禽图(国画) 清乾隆十七年 华嵒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

在李垚辰看来,“古意的生成”展览提供了一个当代人了解欣赏中国古代绘画的重要角度。在展览中,观众能够感受到,一方面“古意”不断随着时代生成,另一方面不同时代的“古意”也指向不同,在发展变化。更重要的是,这种生成的“古意”形成了现在大家心目中的中国书画传统。“展览希望为社会公众理解明清书画中的文化和中国书画传统打开一个窗口。同时,也希望通过这样的研究思路,探寻明清书画在艺术精神的传承中的历史关系,让观众汲取到传统文化的精神滋养,构建、丰富自身的精神内核。”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