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画展览:徐雪村和他的《溪山访友图》长卷
大家好,西藏艺术家「西藏手艺人嘎玛曲扎:愿古老雕刻艺术从高原走向远方」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中新社拉萨7月18日电 题:西藏手艺人嘎玛曲扎:愿古老雕刻艺术从高原走向远方
中新社记者 冉文娟
在嘎玛曲扎的工作间,有两个展柜处在房间的对角线上。一边陈列着嘎玛曲扎创作的各类文创产品,另一边则放着祖辈们曾用过的墨盒、各类雕刻工具等。静默中有一种遥相呼应的传承。
图为7月14日,普松雕刻技艺传承人嘎玛曲扎正在家中进行创作。 中新社记者 冉文娟 摄
嘎玛曲扎的家乡西藏自治区尼木县普松乡被称为“雕刻之乡”。普松雕刻的历史据传可追溯至公元7世纪,其因繁复精湛的工艺被誉为“尼木三绝”之一。这项“刀尖上的技艺”在嘎玛曲扎家族中已传承400多年,他是第6代握起刻刀的人。
生于藏文书法和雕刻世家,嘎玛曲扎的童年记忆大都与练习书法和雕刻有关,“这些是和吃饭、喝水一样重要的事”。13岁那年,他正式开始学习雕刻技艺。重复枯燥的练习让手很快磨出了茧,但心性却很难“打磨”。“中途曾想去学驾驶或者做生意”,但家规甚严,每有懈怠时“父亲会严厉训斥,哥哥则直接用木棍揍”。鞭策之下,嘎玛曲扎学艺精进,也渐渐明白了自己必须扛起传承技艺的责任。
图为普松雕刻技艺传承人嘎玛曲扎创作的雕刻作品。 中新社记者 冉文娟 摄
普松雕刻的内容传统上以佛教经文经典、佛教造像、民间传说故事等为主。以雕刻经版为例,学习时首先需要从反面熟悉藏文字形,最核心的步骤是用不同刻刀从经文边缘入手,留下凸起的浮雕状经文,并挖出凹处。还有一些雕刻作品图案复杂多变,毫厘之间即见功底。
“雕刻是一项手、眼、心并用的技艺。手法要准,眼力要好,心要静。”嘎玛曲扎介绍,普松雕刻多达二三十道工序,不同用途的雕刻工具有60多种。创作时,手艺人盘足静坐,地上木屑渐多,经文、图像逐渐浮现。雕琢一件作品何尝不是在“雕琢”手艺人的技艺和心性。
图为7月14日,普松雕刻技艺传承人嘎玛曲扎正在家中进行创作。 中新社记者 冉文娟 摄
千百年来,普松雕刻与当地人的信仰相伴。当下,新一代的传承人一面向内汲取传统技艺,一面向外求索创新,让普松雕刻成为更多人喜爱的工艺品。
2009年,普松雕刻制作技艺被列入西藏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正是在这一年,嘎玛曲扎着手研发文创产品。
一次在布达拉宫附近游玩时,嘎玛曲扎发现游客们很爱拍照,也喜欢佩戴西藏的饰品,由此萌生创意。他用刻刀把布达拉宫雕成栩栩如生的工艺品在景区售卖,销量不错。受到鼓舞的嘎玛曲扎接着推出了牦牛雕刻产品,持续受到游客喜爱。
热销的文创产品让普松雕刻技艺逐渐“出圈”,游客的认可也让嘎玛曲扎有种遇到“知音”的满足。他乐于跟游客们交流,抓住赴各地展销、培训的机会学习取经,还参加各类创作比赛,所思所感都转化成刀尖的灵感。现今,他基于普松雕刻技艺开发的文创产品已有80多种。
普松雕刻技艺承载着厚重的文化,也寄托着当地农牧民对美好生活的憧憬。2016年4月,嘎玛曲扎在政府支持下成立合作社,向当地农牧民传授技艺,带动大家通过雕刻经版、制作文创产品等增加收入。随着订单量增加,他的不少徒弟已靠这门技艺走上了致富路。
“时代在发展,普松雕刻技艺也要向前发展。”谈及未来的打算,37岁的嘎玛曲扎有种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希望打造出更多与时代契合、广受欢迎的文创产品,让古老的普松雕刻艺术从高原走向远方。”(完)
来源:中国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