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玩百科:杜军书画
大家好,这就是二十四节气·秋「忽而立秋」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人问天的智慧。
天文、农事、物候和民俗,春耕、夏耘、秋收和冬藏,科学巧妙地结合,又衍生了大量与之相关的岁时节令文化。
人与自然、人与万物和谐共处,这是中国人独特的时间美学,也是最朴素的中国式浪漫。
立秋,是秋季的第一个节气,也是秋天的起点。
“秋”就是指暑去凉来。
立秋时,北斗指向西南。从这一天起秋天开始,秋高气爽,月明风清。此后,气温由最热逐渐下降。这意味着降水、湿度等,处于一年中的转折点,趋于下降或减少。在自然界,万物开始从繁茂成长趋向萧索成熟。
秋天的到来,意味着盛大的收获就在眼前。而秋的含义,有庄稼快成熟的意思。立秋日对农民显得尤为重要,有农谚说:“雷打秋,冬半收”,“立秋晴一日,农夫不用力”。立秋前后中国大部分地区气温仍然较高,各种农作物生长旺盛,因此对水分要求都很迫切,所以有“立秋三场雨,秕稻变成米”、“立秋雨淋淋,遍地是黄金”之说。
立秋有三候。
一候凉风至。立秋时节,风已经不同于盛夏时的热风了,开始有了凉意。
二候白露生。《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水土湿气凝而为露,秋属金,金色白,白者露之色,而气始寒也。”意为立秋开始,早晚温差变大,在早晨也逐步开始有了雾气,露凝而白。
三候寒蝉鸣。立秋天渐凉,蝉因感受到了凉气,叫得更为响亮凄切。
二十四节气即是古人问天的智慧,那么,在博物馆里也有很多和节气相关的“宝贝”。
立秋与立春、立夏、立冬并称“四立”,也是古时“四时八节”之一。立秋时,民间有祭祀土地神,庆祝丰收的习俗。
在兰州市博物馆珍藏着一件与立秋有关的文物——青铜簋。青铜簋是西周时期的礼器,用于祭祀,史书中记载,天子用九鼎八簋,诸侯用七鼎六簋,卿大夫用五鼎四簋,士用三鼎二簋。器物通高14.6厘米,口径达19厘米,底径14.3厘米,整个器物保存完整,纹饰十分讲究,造型图案十分精美,铸造工艺在西周时期属于较为上乘之作,被定级为国家一级文物。整件器物由三部分组成,主体盛器和底座口径均呈圆形,有一对耳(下有小珥)呈对称状,整体周身的纹饰精美程度令人赞叹,其底纹为典型的云雷纹,这种纹饰来源于自然,古人对于云的观察特别细腻,注意到云的变幻莫测,还有雷电对于人的震撼力,正是出于对自然的崇拜之情,于是便将它们通过艺术变形手法装饰到器物上边,看起来就像是一个个连贯而成的云和雷字,这种图案是在青铜器中普遍被用作装饰部分的环形面上两种主要纹饰中的一种,专业术语称“地纹”。
秋来了,凉风至,白霜降,寒蝉鸣。即使我们空白了盛夏,但却可以在秋天,拥有清凉与丰收。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周言文 文
来源: 兰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