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说收藏:老年书画家作品确实包含财富,只是财富是属于经营者的
今天,西北书画艺术笑笑给大家分享带来的《“文化”给陶瓷戴顶什么样的帽子好》。
各行各业都有一顶专有"帽子",以便冠在头上光芒四射,好让人一看就知道是猫是狗。例如银行代表经济,学校意味知识,汽车象征财富,衣装展现时尚……好像市场上各类肉菜贴上标签一样,这个腌萝卜是咸的,那个胡椒酱是辣的,没注过水的猪肉弹性好,新鲜的韭黄有嚼劲……在这一方面,"专家学者"是"始作俑者",除了科研攻关,还特能想出点子来。你看,给陶瓷产品"贴标签"可谓绞尽脑汁:有高雅的、尊贵的、品位的;有人文的、环保的、健康的;有智慧的、深沉的、稳重的……而大腹便便的老板们,则喜欢冠上"文化"这个名衔,以为如此动辄一下就高人一等了,企业品牌就做出来了,身价就翻倍了。其实,我倒认为"文化"这个词,未必就是褒义,它本身只是一种社会现象,一种历史现象,是人在传统习俗、生活方式、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反映,怎么就成了高贵和优雅的代表呢? 虽然没有一个准确的尺度可以计算国内陶企和国际陶企之间的差距,但若说中国陶瓷做到了文化这个层次上,恐怕要贻笑大方。从全国来看,相当一部分企业在质量、技术、管理等方面仍然存在严重缺陷,或者出不了口,或者重遭国际市场反倾销,工资发不出,人员急剧流散,金融风暴一吹便江河日下。样式、纹理不是互相抄袭,就是过于粗糙,如同流水线上的"三来一补",根本无法折射社会现实和历史遗征,因此就更谈不上文化。事实上,企业实力再怎么巨大,规模再怎么雄厚,也不一定就能做出文化来。蓝勋章品牌总经理梁耀锦就曾经说过,砖本身是没有文化的,只有经过设计师设计加工,用以装饰才具有文化特征。至于在马桶上刻一条龙雕一只凤是不是就成了"文化产品",我看还有商榷的余地。 文化的帽子冠不上,什么"绿色"、"卫生"、"时尚",听起来也有点不靠谱。依我鄙见,既然是消费品,不如就定位为"日常消费品"最好。现在来看,虽然陶瓷还不是大众消费品,尤其是在落后的农村地区要真正做到"日常消费"尚不客观。但起码在城市里,人们正在逐步改变观念,将它当成身边的宝贝,每天都在欣赏和使用。马赛克、瓷砖不但用在外墙,还用在卧室、卫生间、厨房,可以说无处不散发着它的芳香。摆在书桌上的艺术陶瓷,可能伴随着主人度过终生……的确,陶瓷仍有奢侈成分。但汽车不是奢侈品吗?在美国、日本和欧洲等很多发达地区已经成为日常消费品了,可有谁去回想当年政府是如何不遗余力推广汽车的消费观念呢? 如今,中国经济正在爆炸性发展,陶瓷消费市场日益扩大,大部分产品已走进寻常百姓家,可以预见陶瓷"日常消费品"的观念在未来几年将逐步被接受。好了,关于“文化”给陶瓷戴顶什么样的帽子好的内容就介绍到这。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