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之脊梁(书画篇)·走向世界的共和国文化大使·张庆祥作品展
大家好,「十年@每一个奋斗的你」中国根艺美术大师周秉益:毫厘间雕刻中式美学艺术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周秉益创作现场。 受访者供图
编者按:
每一个努力生活的中国人,都是最美的奋斗者。也正是因为亿万奋斗者,才有了今日之中国。十年,致敬每一个奋斗的你。让我们一起,踔厉奋发新时代,笃行不怠向未来。
中新网宁波4月10日电(记者 林波)一百朵形态各异的梅花迎风绽放,蜜蜂、蜻蜓游弋在花丛中,一派欣欣向荣的场景。这是浙江省宁波市政协委员、中国根艺美术大师周秉益“从艺40年系列”的最新竹根雕作品《一棵红梅百花春》。
“报春而不争春,喻人嵌崎磊落,品德高尚,坚贞而有气节。这幅作品主要想通过竹根雕的中式美学艺术展现传统文化的韵味。”4月10日,周秉益在宁波市政协十六届一次会议期间接受中新网记者专访时如是说。
从一个个粗犷的竹根到一件件蕴含百样故事的竹根雕作品,在周秉益的一刀一划中,雕刻了一个个光阴故事,展示着别样中式美学艺术。
竹根雕的原材料。 受访者供图
1964年7月出生的周秉益自20世纪80年代起从事竹根雕艺术的开发、创新与研究,先后研制出“仿古竹根雕法”“局部巧雕法”“薄意雕”等多种技法并全面推广。
根雕是门技术,也是门艺术,主要有木根雕和竹根雕。宁波象山半岛,不仅海洋资源丰富,海鲜闻名中国,境内山岭起伏,亦盛产毛竹,因而竹子手艺人很多。
“学习雕刻技艺,起初是为了谋生。”周秉益解释说,早年间,竹器是家家户户必备的生产、生活用具,彼时在农村,手艺人较为吃香,“去别人家里做雕刻手艺活,不仅供饭,还可以赚工资。”
周秉益寻觅竹根雕原材料。 受访者供图
从谋生手段到出口赚外汇,再到如今的传播传统文化,在从业40年的时间里,周秉益有过迷茫,有过困惑,但在踌躇过后则是对艺术创作的坚持。
改革开放后,周秉益的雕刻事业迎来了高峰,“随着一批人先富起来,国内对艺术市场的需求井喷,竹根雕市场供不应求。”
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中国工艺品出口产业迎来春天。
“20世纪80年代,我们每年都去广州参加广交会,无论水平高低,作品都会被国外客户一扫而空,他们大多以美元结算。”回忆起根雕出口的“高光时刻”,周秉益表示,当时象山根雕产业主要出口东南亚市场,一年能创汇3亿元人民币。
周秉益的作品。 受访者供图
在行业出口热潮下,周秉益顺利赚得了第一桶金,“那时一个简简单单的毛竹筒作品就很受欢迎。”
在高速发展的十年里,周秉益全身心投入竹根雕的创作中。
但随着越来越多的人涌入根雕行业,行业失序、恶性竞争、品质下降等问题随之产生,这给“成长”中的根雕行业带来了沉重一击。
如何让根雕产业健康发展?从求量到求质,20世纪90年代初,周秉益回归到竹根雕艺术本身,致力在理念、技艺、主题上求突破,将品相美、意境美、时代美相融合,不断开拓创新,创造艺术精品。
在这埋头沉淀的十年里,周秉益将传统手工艺与传统文化相结合,创作数百件竹根雕作品,推动象山竹根雕从日常生活用品到工艺品再到收藏品的转型,破局传统手工艺日渐式微窘境,为这门老手艺注入新活力。
周秉益的作品。 受访者供图
而他也在这十年实现蜕变。1999年,他创作的竹根雕作品《红颜》,荣获中国根艺美术界的最高奖项——刘开渠根艺奖。
赴以色列参加国际博览会;去日本、阿曼等国家,开展讲课交流和技艺表演……在打磨传统技艺的同时,周秉益也积极走出去,让中国传统技艺获得世界的认可。
虽已走过40年创作时间,但在周秉益看来,现在正是他最好的创作年华,“时间的积淀是最好的创作元素,形成了我系统的美学认知,是宝贵的精神财富。”
在周秉益看来,中国竹根雕艺术虽然有了很大的发展,但在系统理论建设、人才队伍培养、艺术风格突破等方面还存在许多不足,仍未能完全走出传统手艺的范畴,形成传统艺术的新语境。而这些也是他突破的方向。
如今,周秉益正在打造象山竹根雕非遗生活馆,“搭建竹根雕的对外展示平台,让更多人了解这门艺术。”(完)
【编辑:张燕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