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画收藏:董源的江南水墨山水画派
大家好,乌镇戏剧节:重启后的戏剧\\「乌镇戏剧界」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我看见大海了!”
一只特立独行的小鸡,逃出鸡舍的围栏,一路朝着心中的方向奔跑,终于抵达向往的大海。这是综艺《戏剧新生活》中,由七位戏剧人联手创作的第一个剧目《养鸡场的故事》。
《养鸡场的故事》剧照
2020年末,在戏剧节缺席的特殊寒冬,戏剧以“真人秀”的方式在乌镇上演。时隔两年,因疫情延期的第八届乌镇戏剧节终于按下重启键,这则看似充满童趣却深刻观照现实的“寓言故事”,重新登上国乐剧场的舞台。
而剧场之外,不同往日的戏剧“新”生活,也正在这座古镇悄然发生。
“新”观众:从综艺节目到戏剧现场
正如剧评人周黎明所言,“综艺也许能提供一种戏剧入门的趣味指南”。《戏剧新生活》播出后首次回归的乌镇戏剧节,不仅有久未谋面的剧场“老朋友”,也迎来一批因综艺刚刚“入坑”的新观众;曾在节目中展现的五部作品,也成为特邀剧目单元最快售罄的一批。
“我从来没想过要破圈,但我可以扩圈,让更多人喜欢戏剧。”作为乌镇戏剧节和《戏剧新生活》的共同发起人,黄磊认为,原有的戏剧爱好者圈层无需被“打破”,但可以被“扩大”,越来越多的“综艺观众”走进剧场,无疑是一种正向的转化。
《倒影》剧照
同时,黄磊也反复强调,尽管曾在许多来自《戏剧新生活》的剧目已经通过综艺被熟知,但戏剧的现场体验仍然不可替代。“即便了解剧情,现场体验也不同。比如在水剧场,观众面前的草垛子烧起来,你是可以感受到火的温度的。”
他所提到的作品,正是在开票当日创下8.4秒售罄纪录的《倒影》。这是一部带有实验性的环境戏剧,刺骨的河水、燃烧的草垛,最大程度地调动起观众的感官——与节目中的演出录像相比,在现场重新演绎的版本显然更具动人之处。
“虽然已经在视频上看过这些作品,但在现场看,震撼力是完全不一样的。”同为乌镇戏剧节发起人的著名戏剧家赖声川说。
“新”视角:目光聚焦国内戏剧力量
在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全球的背景下,今年的乌镇戏剧节未能邀请国外剧团参与现场演出,但在赖声川看来,这不失为一次自我审视的难得契机。
“最重要还是反观自己,我们的作品够不够国际水准。纯国内的剧目反而是一个机会,来检查一下这些年国内戏剧的发展。”
《世界旦夕之间》剧照
在特邀剧目单元,国内戏剧展现出蓬勃生命力,与本届戏剧节的主题“茂”形成呼应。李建军新作《世界旦夕之间》在露天剧场大胆尝试“绿幕合成表演”,通过搭载着新奇创意的现代科技元素,重新表达对经典科幻电影的深度思考;创作于疫情期间的原创剧目《杂拌、折罗或沙拉》,将与当下社会现实紧密相连的三个故事搬上戏剧舞台,编剧、导演张慧延续了一如既往的温柔巧思,以细腻的戏剧质感作品展现女性创作者的独特力量;从往届青年竞演中崭露头角的戏剧人杨哲芬、刘添祺,也为特邀剧目的舞台贡献了真诚动人的新作。
更为特别的是,以国内剧目为主体的乌镇戏剧节,为更多元的国内戏剧带来了新的可能——“其实戏剧的包容量很大,今年刚好没有外国团队,我们就可以多一个舞蹈剧场的单元。”赖声川说。
“新”业态:戏剧节与乌镇的“化学反应”
在乌镇,步行穿过1.8公里的西栅老街,只需要不到半个小时,但戏剧节期间,很多人一待就是十天。
戏剧爱好者老范把原因归结为“每天在各个角落都能遇到不同的惊喜”,可能是在剧场享受一次与戏中人的灵魂对话,也可能是在街头偶遇天马行空的嘉年华表演。
“大家对乌镇戏剧节这么的热爱总有个理由,总不可能是只爱一个景区,那就平时来好了,它真的是这两个东西加起来有一个奇妙的一种化学反应。”谈及乌镇与戏剧节碰撞出的全新业态,赖声川的观点与老范不谋而合。
古镇嘉年华表演
从2013年的首届乌镇戏剧节至今,“文化”与“艺术”已经成为这座江南古镇的独特烙印,对景区的辐射与带动也显而易见。赖声川认为,“从乌镇戏剧节开始,好像全国各地都在寻找一种所谓‘乌镇模式’来发展他们的景区。”
对此,“吴妈馄饨”的店员张小红感受更深。今年戏剧节期间,这家被戏剧人带火的网红小吃店,馄饨销量比平时增加了一半,顾客往往要等上半个小时才能一饱口福。“戏剧节我们已经举办八届了,它产生的效益也很大的,而且会有一些有名的戏剧明星,对我们景区很有影响力。就像我们馄饨店,因为吴彼来吃过,就增加了我们的知名度。”
乌镇戏剧节期间的西栅大街
放眼全国,深圳南山戏剧节、长三角城市戏剧节、西昌大凉山戏剧节也在近几年先后举办,如雨后春笋般茂盛生长,戏剧节正在融入人们的文化消费场景,成为一种新的生活方式。
“我们也慢慢在思考能不能开始成立一种国内戏剧节的联盟,我们可以通过一种服务的方式来带动大家。因为这是一个生态,如果大家好,整个文化,整个戏剧就会一起好。”赖声川说。(文/李宜蒙 图/主办方提供)
来源: 光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