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玩百科:杜军书画
大家好,恩施土家摆手舞蹈「恩施土家族舞蹈」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老少皆宜的土家族摆手舞
"施州漫水寨有木名普舍树,普舍者华言风流也。昔覃氏祖于东门关伐一异木,随流至那车,复生根而活,四时开百种花。覃氏子孙歌舞其下,花乃自落。取而簪之。他姓往歌,花不复落,尤为异也。"这段文字,生动地记述了一千多年前,土家人围着普舍树摆手的情景。
摆手舞活动是土家族人缅怀祖先、追忆民族迁徙的艰辛、再现田园生活的恬静的大型舞蹈史诗,其服装和道具也蕴含着本民族的文化元素。各式各样的民族服饰和道具将摆手堂装饰得隆重而热烈。
摆手舞是土家人创作的舞蹈艺术,灵感来源于于平时的生产劳动、日常生活和战斗。有"单摆 "、"双摆"、"回旋摆"等。在长期发展变化,在各地不完全相同,但其基本特点却是一致的,即顺拐、屈膝、颤动、下沉。
雨中的恩施大清江
顺拐是摆手舞最主要的特征,即甩同边手,它要求手脚配合默契,动作一致,以身体的律动带动手的甩动,手的摆动幅度一般不超过双肩,摆动线条流畅、自然、大方;屈膝要求膝盖向下稍稍弯曲一下,上身摆正,脚掌用力,显得敦实、稳健;颤动是脚部与双臂略带小幅度抖动,给人一种有弹性和韧劲的感觉;下沉是指在伴奏重拍时身体有一种向下的感觉,动作沉稳而坚实。
这些扭、转、屈、蹲等动作组合需要全身各部位的肌肉的紧张、松弛交替转换与协调用力和上下肢的密切配合,对身体的协调性要求较高。在广场舞出现以前,清江沿岸的土家族人民的一种集体舞蹈形式就已经延续千年,它集舞蹈艺术与体育健身于一体,既美观,又热闹,还可强身健体,活跃气氛,于是摆手舞又有了一个名字“东方迪斯科”。
举行摆手活动时,人们扛着龙凤大旗,打着灯笼火把,吹起牛角号、唢呐、咚咚喹,点燃鞭炮,放起三眼铳;抬着牛头、粑粑、刀头(即大块的熟肉)、米酒等供品,浩浩荡荡涌进摆手堂。
土家族摆手舞
先举行祭奠仪式,由一位有声看的土教师带领众人行过叩拜礼后,便在供奉的神像下面边跳边唱神歌。唱的内容多是颂扬土王及祖先的恩德和业绩,表达土家人的无穷怀念之情。还要象征性地恭请土王和祖先前来参加摆手盛会,与民同乐。祭奠完毕,土教师则带领众人来到堂外的坪坝,在一棵挂满五颜六色小灯笼的大树下依次围绕,随着锣鼓的节奏起舞,"男女相携,蹁跹进退"。
摆手舞以打击乐伴奏,打击乐器有大鼓、大锣各一面。牛皮大鼓一个,鼓槌一对,大锣一面,锣槌一根。鼓的直径0.6-0.85米左右不等,高0.65-0.85米左右。大锣直径0.65-0.85米不等,凹凸深度0.04米左右,鼓槌、锣槌视鼓锣大小相应配置。
演奏时,一人或两人在摆手堂中心击鼓叫锣以指挥全场。常用的曲牌有单摆、双摆、磨鹰闪翅、撒种等。节奏平稳,强弱分明,雄浑深沉。
恩施大清江风光
清江沿线的土家人们生活质朴,而摆手舞这种舞蹈形式也无不质朴地反映着清江两岸土家人的生产生活。其舞姿有跋山涉水、农事劳动、战斗姿态、日常生活等。这些舞蹈动作,生活气息浓郁,舞姿舒展大方,表现了土家族人粗旷豪放的民族性格。
如今在清江沿线四处都可以看见摆手舞的踪影,许多学校将摆手舞与课间操相结合,从小培养土家少年少女们传承民族文化,强化民族,凝聚民族精神,增强民族认同的意识,摆手舞已成为土家文化的象征。
到恩施大清江景区,乘舟泛江,看青山绿水萦绕,观土家舞蹈翩翩,在水雾弥漫的大清江,寻找世外桃源,做一名闲散安静的山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