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画艺术:王问草书七言古风卷
大家好,清朝时的功夫高手「清朝会武功的皇帝」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前段时间发了个帖子,盘点了一下中国功夫的九大拳种,大家评论很多,有个朋友问的是:怎么这些功夫都是清朝、明朝的?其它朝代没有功夫吗?说实话,我自己也有这个问题,所以特意做了个小功课,希望能回答那个朋友的疑问。
其实很简单,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每个人真要干起架来,都会抡拳踢腿,翻滚腾挪,虽说没有章法,破绽多,但打人就是打人,打到人就算,因此所有武术都是脱胎于人与人之间的PK,从这个角度说,武术积累从原始社会就开始了。
那些经常干架的人,于整天修理和被修理中逐渐总结经验,这些经验就是武术的雏形。为了讲究干架效率,石头、棍棒、金属武器等慢慢地融入格斗和战争中。这个时候,还远远没有武术体系这回事,先秦之前,武术无正式称呼,在先秦时期则以“手搏”概之,“会打架”的人,慢慢的形成了特定群体,形成了武斗职业化。
《史记·律书》记载:“夏桀、殷纣,手搏豺狼,足追四马,勇非微也。”随后的周朝,与猛兽手搏更成为一种武士风尚,被列为例行田猎中的保留项目,《诗经·小雅》里的《车攻》一诗中便称:“建旐设旄,搏兽于敖。”
《易经·谦六五》有语“不富以其邻,利用侵伐,无不利”,因此,穷的部落如果有个富邻居,看上去又病恹恹的,部落战争就发生了,因此,战争、狩猎等环境形成了武术发展的土壤,也诞生了两条武术主线:个人武斗素质和兵器,追求的伤害的有效性。这里的兵法算战争谋略范畴,这里不讨论。
这个时候人们把在战斗中运用比较成功的一击一刺、一拳一腿,反复模仿着、传授、习练着,这就是早期的练武活动的原型。又有“尤作五兵,戈、殳、戟、酋矛、夷矛也”,这意味当时也产生了制式武器。
◐ 武术概念的提出
先秦时期在中国武术史上的最大贡献,就是“拳勇”及相关武术概念的提出。《诗经·小雅》中的《巧言》一诗称:“无拳无勇,职为乱阶。”大概意思是,既没有武力,又无勇气,只能成为祸乱之阶。很大程度上阐述了和平永远在大炮的射程内的道理。
春秋战国的乱世,各路人马都比较任性,整天不是我打你就是你到我,要么就是我和你一起打他。这个时候才出现了武术一词,但当时的武术是纯战争军事化术语,“武”字的字形由“止”和“戈”组成,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中释称“止戈为武”就是这个意思;术为思通造化,随通而行,二者相合,就是古代战争艺术的统称,可以理解百家之言中的一言。其根本意义在于军事造势从而止住刀兵:我军事实力牛叉,所以只能我欺负你,你不敢欺负我。
秦国统一六国后,为了维持国家的统一和专制皇权,采取收缴天下兵器,在民间实行禁武,阻碍了武术的发展,但由于秦王朝的短命,对武术的消极影响并不太大。手搏之术、角抵、相扑相继出现在民间和宫廷。
◐ 游侠/门客文化
天下无贼里,黎叔有句经典台词:21世纪,人才最贵。不要以为只有现代人明白这个道理,其实古人也完全明白这两个字的真谛,所以,在人才蓄养和储备上,春秋战国就出现了一种特殊的文化:游侠/门客文化。
因为诸侯之间,不断争霸吞并,玩春秋五霸、战国七雄的戏码,对于人才的需求,空前强烈,而原有的贵族世袭体系,又无法提供足够的人才。可问题是在战国以前,诸侯实现的是贵族世袭制,所以有资格做官的,都是贵族,但是到了战国之后,诸侯发现平民当中也有大量人才,于是当时的贵族,就想出了一个解决方案:养士,从而为游侠/门客的茁壮成长提供了土壤。
当时的武人分两撮,身在江湖的,号称游侠,因为任性,所以也叫任侠;而以门客身份寄身某个老板门下做打工仔被养士的,就是门客。这时候比较著名的游侠门客如荆轲、要离、专诸、 豫让等。
荆轲刺秦
在群雄割据时代,游侠、门客和政客上演了一幕幕精彩好戏,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所谓战国四公子:孟尝君田文、平原君赵胜、信陵君魏无忌与春申君黄歇,这四位大佬动辄门客三千,文臣武将,无所不包,鸡鸣狗盗,无所不揽。历史的天空里,这帮人没事就瞎折腾,可以说,如果皇帝政客占C位,游侠门客就占了小C位。
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秦朝后,散落的门客游侠这个群体,又加入新成员,那就是六国的旧贵族。比如项羽,在楚国灭亡后,就曾跟着其叔父项梁,辗转游历过很多地方。当时的项羽,就算是一个游侠。除了项羽之外,韩信、季布等一系列秦末汉初的名人,也都可以划分到游侠这个团体当中。再后来的事情,大家就都清楚了,秦朝硬生生被这帮游侠整没了。
◐ 两汉兵武分流
到了汉朝,中国传统武术得到了迅速发展,并出现了以战争为主的兵武和民间练拳、器械为主的民武。汉朝为对付北方匈奴人,大力提倡民间习武,强身卫国,这是汉朝“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之最强音的群众基础,想揍人,要自己拳头够硬才行。
西汉文景二帝的智囊晁错建议:“居则习民以射法,出则教民以应敌”,民间尚武之风顿起,武术理论也随之发展。据班固《汉书·艺文志》:“凡兵书五十三家,七百九十篇。”其中被视为迄今所见最早的武术著作《兵技巧》曾提出:“技巧者,习手足,便器械,积机关,以立攻守之胜者也。”《兵技巧》中有《手博》六篇,推测是当时的拳法专著,可惜具体内容已佚失。汉朝习武风气尚力,即所谓一力降十会,民间流行有“翘关”、“扛鼎”之法,与刘邦争夺天下的西楚霸王项羽便有“力能扛鼎”,至今其老家宿迁民间仍流行扛鼎活动。
◐ 汉武禁侠
汉初刘邦对游侠采取了比较宽容的政策,主要以为迁徙和监督为主。当然,当时西汉推行黄老无为、与民休息的国家政策,对游侠过度打压也不太好。宽松的环境,造成了游侠队伍的迅速壮大和游侠活动的异常活跃,街上满是挎刀剑的武士喝酒聊天、鸡毛蒜皮、喝大了说不定还打一架,总之就是快意恩仇。
根据司马迁《史记》记载,当时比较著名的侠客就有朱家、田仲、五公、剧孟、郭解等,一般的侠客更是如过江之鲫,多不胜数。当时汉朝帝都长安就聚集了大量的游侠,“乡曲豪俊,游侠之雄,节慕原尝,名亚春陵,连交合众,骋骛乎其中”。汉代的游侠的特点,是受墨家‘兼爱非攻’的思想影响,讲究一个‘该出手时就出手’,管你什么法律朝廷,干就完了!
所以,游侠愣头青的气质和庞大规模,很快引起了中央皇权的重视,西汉朝廷感觉游侠力量是过于强大且黑暗残暴,明摆着就是涉黑团伙嘛,于是态度由容忍变为打击,而且,从战略层面看,国家统一后,国内要走安定发展的道路,作为战争机器和不稳定源头游侠集团没事瞎晃荡,以汉武的雄才伟略,看你顺眼才怪。
汉武帝元朔二年,也就是公元前127年,朝廷发了红头文件,要求全国家产超过300万的大款统一拆迁,搬到茂陵附近居住。但实际上,这次动迁就含着打击游侠的隐藏策略:像当时有名的游侠郭解,资财不到300万,郭解当时不仅结权交贵,还还收容了一大批社会闲散人员当小弟,黑白通吃,连当地政府也拿他没办法。于是,汉武要对他们动手,他们凭着自身实力当钉子户,结果被灭了族。所以,再强大的民间组织,一旦和国家杠上,只能说是你心里没数。
西汉之后是东汉,东汉由治变乱进入三国,此时身手不凡之人都成了英雄,如号称将星璀璨的三国武力王,中原第一猛将吕布,便擅长手搏,武艺出众。《三国志·魏书·吕布传》记载:“(董卓)拔手戟掷(吕)布,布拳捷避之。”
总结下来,汉朝受到北方匈奴的侵扰,因此十分重视武备和军事训练,甚至“兵民合一”、“劳武结合”,全民的尚武之风盛极一时。此时由于作战形式的需要,刀开始取代剑在军中的地位,到三国时期,刀已经成为军队中最主要的短兵器。随着剑向民间的流传,使得剑术在非军事用途上更为发达,并且刀剑之术以及相扑、角抵活动开始东传日本。
◐ 两晋南北朝大融合和武艺
五霸七雄啥的才是个位数,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军事政权一下子窜到两位数,战乱频繁,中原诸侯王者荣耀玩得不亦说乎不说,外域五个胡子头也加入战团,因此,这个时期也是民族大融合的时期,这种特殊的历史背景使得武技在军队和民间都得到了快速发展。并且偏安南方的汉族政权多享乐苟安,崇尚声色玩乐,使得娱乐性的武术有了较大发展,这就像影视剧大力宣传,一宣传大家知道的就多,于是角抵戏、刀剑表演以及武打戏等大行其道,习武风气就被带起来了。
两晋南北朝时出现的不少武术高手。有史料记载的比如《魏书·高祖纪下》中说,孝文帝拓跋宏“少而善射,有膂力。年十余岁,能以指弹碎羊膊骨”。南朝梁武帝时名将羊侃同样武功盖世,指掌功夫了得,有一次他抓住殿前柱子,手指竟然陷进了柱子里,可见功夫之深。另据《齐书·王敬则传》记载,南朝人王敬则擅长武术表演:“年二十余,善拍张,补刀戟左右。”这种强调表演功能的武术更多地被称为“武艺”。
◐ 天下武功出少林
北魏孝文帝时期,大事件来了,就是他专门为来华的印度高僧佛陀禅师在今河南嵩山建了少林寺。据唐人张鷟《朝野佥载》所记,佛陀弟子、禅师拳捷骁武,能横塌壁行,飞檐走壁,传为奇谈,其后,少林成为武术发源和传承地,后更有天下武功出少林的说法。
后传天竺僧人达摩,禅宗始祖,梁大通丁未,赤足入中原,在少林寺演说禅宗,见众僧个个面黄肌瘦、精神不振,甚有萎靡盹睡、病体夭折者,慨然曰:“出家人虽不以躯壳为重,然亦不容不澈解于性,使灵魂离散也。欲悟性,必先强身,则躯壳强而灵魂易悟也。”于是创罗汉拳十八手,授以僧众,修炼不过数月,则个个精力充沛,此其起始也。自此,少林之名尤甚。
◐ 唐朝武举制度
唐朝盛世,唐朝明君频出,承袭隋朝继续发展与完善府兵,武术在这一时期得到了大发展。更于长安二年(公元702年)建立了武举制,这是官方承认的武术职称考试,极大地促进了武术的发展。于是当时开明的政治,文武并重之风,促成了唐代的尚武任侠习气大涨,甚至文人墨客也崇尚武侠,如诗仙李白的“安得倚天剑,跨海斩长鲸”,“抚剑夜吟啸,雄心日千里”等诗句,都酣畅淋漓地表达了这种情绪。
唐朝时枪是战阵的主要兵器,剑制也已由刀制取代,剑完全退出了正式战争的舞台。然而剑术在民间却发展起来,并过渡到方法复杂,并具有自卫、健身、娱乐、表演等多种功能。唐朝时徒手格斗技艺的角力、角抵、手搏、相扑等混称并用,开展亦十分兴盛,并东传日本,对日本武道的发展贡献极大。
隋唐武林轶事莫过风尘三侠:李靖于隋末在长安谒见司空杨素,为杨素家妓红拂所倾慕,随之出奔,途中结识豪侠张虬髯,后同至太原,通过刘文静会见李世民。虬髯客本有争夺天下之志,见李世民神气不凡,知不能匹敌,遂倾其家财资助李靖,使辅佐李世民成就功业。后入扶馀国自立为王。李靖、红拂、虬髯三人,后人亦称“风尘三侠”。
◐ 宋朝十八般武艺和套子武艺
宋朝时期民族矛盾尖锐,战争频繁,军事武艺都有较大发展,不仅军事训练规范、系统,而且兵器种类大增,形制复杂,除了常用的弓、弩、刀、枪外,还有锏、棒、鞭、斧等等,这为后世民间武术器械的丰富和技艺的提高创造了条件。同时为了抵御侵略,反抗压迫,广大农村出现了大量武艺结社组织,众多的武艺结社组织,无疑推动了武艺在民间的发展。
武术开始获得最广泛的群体基础是在宋朝,武林中常说的“十八般武艺”概念就是这时出现的。宋朝人崇尚拳术,开国皇帝赵匡胤曾独创“赵家拳”。宋代流行的角抵表演中,拳术表演部分是少不了的。
宋朝时表演武艺的兴盛使得套子武艺开始大量出现。不仅军中有武艺表演,如诸军春教时“禁中教场,呈试武艺,飞枪斫柳,走马舞刀,百艺俱呈”,而且由于商业的繁荣,在城市群众性的游艺场所“瓦舍”“勾栏”中,武艺表演也丰富多彩。这些按规定程式、规定动作进行的武艺表演,对后世武术向表演化方向发展影响深远。
宋朝知名武术源头为岳飞,被尊为形意拳祖师,其真实性待考。还有一位著名先生辛弃疾,上学光学他的诗了,未曾想他还是一位货真价实的高手。
◐ 元朝禁武
元明时期徒手拳击之术被称为“白打”,民间俗称“打拳”,属于“十八般武艺”之一。元朝是少数民族执政,为了防止汉族等族群反抗,在强化朝廷习武练兵的同时,严禁民间习武,并制有禁律,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武术在民间的发展。
◐ 南北双雄和流派大爆发
明朝统治者特别重视军队训练,这也使得军事武术得以发展。明朝时期,除了少林武术独步天下外,武当也因为明皇室的重视而崛起,从而形成了南尊武当,北崇少林的武林格局。明谢肇淛《五杂俎·人部一》记载:“河南少林寺拳法,天下所无,其僧游方者皆敌数十人。”需要说明的是,明朝前期少林武术最出名的是棍术而非拳术,明朝后期少林武僧才“多攻拳而不攻棍”。因此,明朝被认为是中国武术集大成时期,少林拳系和武当拳系造就了大批武林高手。
武术套路的正式出现自明朝开始。程宗献的《单刀法选》所绘制的刀、棍等套路演练步法线路图,是至今所见的最早的武术套路图谱。武术套路也是中国武术明显区别于世界其他技击术的重要特征之一。
这个时期,火器在军中的出现并逐渐占有优势,使得武术与军事武艺分离开来,并在民间开花结果,从而迎来了武术的集大成发展期。此时的武术界已是真正的武林,拳种门派众多。
◐ 清、民国的宗师们
清初之时,满汉矛盾尖锐,反清秘密结社在各地民间蔓生,"秘密结社"是以下层民众为主要成分,以结盟、传教或习武等活动为聚集方式的民间结社团体,这是朝廷所不允许的,在清政府限制民间习武的情况下,他们更是重点打压的对象。那时例如白莲教、天地会等,皆是以反清复明的口号而结合的,他们之间常常伴随着武术的交流。
晚清时期,随着大量武术宗师的出现,武术界异常兴盛,形意拳、太极拳、八卦掌等为代表的内家拳风行天下,虽然风格不同,拳理各异,且各自是由何人何时所创众说纷纭,但都拳理精妙,重视修身养性,全面深刻地反映了中国文化的哲学内涵。
杨氏太极杨露禅
同时,和止戈为武的理念相呼应,明清时期所出现的各拳种的拳谱上,几乎无一例外地开门见山记载了对习武者的道德要求,某些拳种甚至在技术层面上也有对武术道德的要求。中国武术无论是理论还是技术都带有深刻的伦理型文化的烙印。武术文化的完备形态在明清形成,为后世武术的发展开创了广阔的空间,同时也确立了中国武术在世界武坛的位置。
清末武侠宗师们,尽管有各种“十大”排名收录,但不出乎以下十多位之中,包括紫面大侠董海川、京师大侠王五、一代大侠黄飞鸿、南侠单刀李存义、京东大侠张策、津门大侠霍元甲、南北大侠杜心武、北侠刘百川、玉面虎韩慕侠、千斤神力王子平、长江大侠吕紫剑、形意宗师郭云深、无极刀王李尧臣、武圣孙禄堂、侠盗燕子李三等。
杜心武
明清是武术理论的集大成者,实战和理论体系均达到了高峰,这也是明清高手扎堆的原因,而且大部分武术与传统文化相结合,表现出很浓厚的哲学色彩,层次进一步提高。这个时期的武术,多方面交融了"天人合一"的思想,完善了武术的整体观念,清代著名拳家苌乃周的《苌氏武技书》云:"人禀天地之气以生,乃一小天地"。另外,明清的很多很多武术,皆是以哲学名词命名,如太极拳、八卦掌、形意拳等,这些皆是将武术与哲学联系起来,使武术不光具有格斗技击之能,也具有了丰富的文化内涵,成为中国的国术。
满堂花醉三千客,一剑霜寒十四州。武术在中国有着几千年发展和传承,一代一代能人异士击鼓传花,继承和发展,虽然在热兵器时代的技击用途不显,但在体悟中国的武道精神和修养上,依然是一座璀璨的宝库,值得我们学习和挖掘。
#头条创作挑战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