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之脊梁(书画篇)·走向世界的共和国文化大使·张庆祥作品展
大家好,吴冠中乡村画「吴冠中画作」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吴冠中(1919年8月29日-2010年6月25日),江苏宜兴人,毕业于巴黎国立高级美术学校,中国画家、美术教育家,“法国文艺最高勋位”和“巴黎市金勋章”得主,二十世纪现代中国艺术的代表性人物之一。他终生致力于油画民族化及中国画现代化之探索,独创的“彩墨画”独树一帜,与朱德群和赵无极被誉为“留法三剑客”。
吴冠中在50~70年代,致力于风景油画创作,并进行油画民族化的探索。他力图把欧洲油画描绘自然的直观生动性、油画色彩的丰富细腻性与中国传统艺术精神、审美理想融合到一起。1990年代中期成为吴冠中成果极为丰硕的一段时间。艺术家海外展览频繁,先后在重要机构举办大型个展,包括欧洲、新加坡、印尼等地,并出版多本重要画册与文集,吴冠中亦在创作上具备了更加开阔的视野及自由的态度,此时他不再像70年代的风景画那样注重细节刻画,也不再坚持在现场完成创作,改为透过对景写生的素描稿转化成油彩创作。
吴冠中从1970年代伊始,近三十年的创作历程及转折突破,不断推动中国现代绘画观念的变化与发展︰70年代他专注于油画,藉西方油画色感表达中国情意的风景景观,实现「油画民族化」的理想。80年代开拓于彩墨,使中国水墨线条的蜿蜒流转、彩墨色点的跃动节奏,呈现现代艺术所追求的纯粹形式美感,达到了「中国画现代化」的突破。90年代则达到艺术家所说的「水陆兼程」,在油画(行陆路)及彩墨(走水路) 两方面都达到创作的顶峰。自二十世纪初期以来他的老师林风眠、潘天寿等人丝路蓝缕开创的中国现代艺术道路,可说至吴冠中拓展了崭新的视野与气魄,穿梭于油画与水墨两种媒材,中国与西方两种美学价值的追寻,互为牵引,也使吴冠中在中国现代艺术历程中达到少有的艺术高度。
本作品采用黑、白、灰三种基本色主导,统领画面,以大块墨色写就黑瓦屋顶,以富于律动的淡墨线条画出窗棂、池塘,留下宁静的天空与白墙。寥寥数笔,江南清丽娟秀的情调便跃然纸上,如果说黑白灰三种基本色,所描绘的房屋、天空与池塘,横向地分割了整幅画面,形成静谧的氛围,那么这份静谧就是背景,是陪衬。
自1980年代吴冠中转为以水墨为主要创作,在抽象风格的发展中,逐渐将绘画元素简约为点、线和面,但笔法却不是从传统中来,而是来自于对大自然的观察,经过对于物象的抽象概括后,把握色点、线条与块面的整体造型功能,回归物体最为原始的几何形状,在油彩创作中运用线条,将东方线条与西方块面结合为独特崭新的形式语言。能够非常直观地感受出吴冠中对石涛理解的精到和深邃,吴冠中在诠释石涛“混沌里放出光明”的含义时说,石涛的意思“是指出,即便画面有时可能画得密密麻麻或漆黑团团,但其间须保留着极珍贵的底色的空白与间隙,使之永远透气透亮。
此作的线条落笔与色彩块面特别深厚浓丽,正显示艺术家十余年来对此画题及构图已掌握成熟,经过速写、水墨与小幅油彩创作的相似构图和笔触的千锤百炼,来到了最后的成熟之作,见证了吴冠中在1990年代的创作高峰和自信,于抽象与具象之间达到了圆熟的平衡,同时也在疏密有致的不同组合间,全面的驾驭整个画面空间,创造了画面的韵律节奏、生命动感及视觉张力,表达独特的形式美感、深刻意境及「新意象」。
吴冠中因此赋予传统的线条和色点全新的时代意义,表现为西方抽象艺术的形式语言,因此在东方意境中呈现现代的新气象和更多的可能性,正是艺术家「中国画现化代」理念的实现。面对新旧交融的时代,传统笔墨与西方现代艺术形式的冲突与融合,或在写实和抽象表现技法里的取舍,呈现出艺术家独特的美感定义、自我主体意识与文化定位。在世纪交替之际,以震撼人心的场面与尺幅书写了艺术史的新篇章,从此拓展中国艺术发展的崭新格局。
吴冠中历经数十年来油彩与水墨媒材的交错运用,随着创作上的突破,兼具两家之长,作品在国际艺坛受到高度的认同与肯定,成为二十世纪中国艺术的代表。在他孜孜不倦、东西求索的艺途中,以画面黑、白、灰为主的极简色彩,与点、线、面的形式元素组成中,具体象征了他90年代末期再创高峰的重要成就,看似不相容的西方油彩与东方水墨因此跨越了传统与现代,实现长久以来他所致力的「油画民族化」,融合中西艺术之所长,发展出连结东西方观众的独特艺术语汇。
作为来往于虚实空间的媒介,不仅跨越空间区隔,还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和意义,从中国传统绘画的美学观点具体拓展了自然景致的描绘,同时以人文意涵进一步丰富了画面的叙事手法与空间铺陈。七十余载波澜起伏,艺术家在壮年历了李村的艰苦、回归北京重新出发、穿州过省的写生采风,终于在天命之年再度迈向国际,觅得寰宇知音,俨然有千帆过尽的豁达大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