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艺术欣赏 >

ifla国际风景园林设计奖「低碳生活健康未来」

时间:2022-12-16 18:13:13 来源:AR世界建筑报道

大家好,ifla国际风景园林设计奖「低碳生活健康未来」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景观就存在于我们周围,无处不在。当面对愈加严峻的气候未来,我们相信只有将应对危机的可持续理念与解决方案融于我们生活的每一处空间,才真正有可能为减缓气候变化贡献我们的力量。


本期微信故事,我们将分享6个荣获2022年国际风景园林师联合会亚非中东地区奖——“气候危机设计”(IFLA AAPME Awards 2022 - “Climate Crisis Design”)的AECOM景观作品,将看到不同环境背景的项目试图用相对应的解决方案推动构建我们的可持续未来。


◎AECOM 6个获奖作品


2022年IFLA AAPME奖——“气候危机设计”是由国际风景园林师联合会(IFLA)亚太地区(APR)与其非洲和中东地区合作举办的国际设计奖。该奖项旨在表彰并展示景观建筑师如何以谨慎而负责的设计实践,集合众人力量以解决当今和未来世界的复杂问题与挑战。



光明湖碧道工程设计

未建成项目类 分析和规划 卓越奖


当下全球极端气候日益频现,深圳也正面临着水资源短缺的挑战。距离深圳市光明中心区约3公里的光明湖,作为深圳市库容最大的水库,它担负着向深圳西、北部各水厂供水调蓄的重要任务。


◎连接光明中心城区与光明湖


为应对干旱,向光明湖输水的东江、西江引水工程致使其水位大幅度上升,引发了场地地形、水文等一系列环境条件的改变。项目团队在确保水库坝体和水质安全的前提下,提出“重续下游生态河溪—重修韧性生态水岸—重建水库生态网络”三大韧性设计策略重塑生态网络。参数化的生态韧性设计作为本方案最为突出的亮点之一,团队基于深度踏勘并创新运用了Python进行算法编程,将生态设计参数作为边界条件导入计算机,运用算法科学评估修复方案的生态网络价值,从而得到最易恢复、最大价值、最小代价的水库生态网络修复方案。


◎三大韧性设计策略重塑生态网络


本方案强调“东区保育,西区共享,蓝色光明”的设计理念,旨在通过修复和重建人与自然、城市与自然关系的战略通道,打造国家级水利风景区和深圳首个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示范区。


◎创造气候友好的自然体验


除此,方案还结合周边丰富的自然人文资源进行了细致的规划与设计。核心湖区由六个分区组成,包括环湖布置的一个展厅,以及四个舞台和八个研习课堂。出于对基地存留的有800年历史的广府村落和农业、水利工程遗产的尊重与保护,设计还结合了西江引水工程的终点水利设施和水文化展览馆规划了“两大环线——水文化科普体验环和历史古村文化体验环”。


◎结合水利科学的水文化科普体验环

◎融合在地文化的历史古村文化体验环


总体规划阶段联合体成员:深圳市水务规划设计院股份有限公司、AECOM、广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国际青少年交流中心

(天津)· 光合谷

建成项目类 社会与社区健康 卓越奖


国际青少年交流中心(天津)· 光合谷项目场地位于天津城市发展轴上,同时也是东亚-澳大利亚迁飞路线(East Asian–Australasian Flyway)上的重要中转站。项目场地因海岸线后退而形成,其原始状态为盐生沼泽,并靠近天津市鸟类自然保护区和蓄滞洪区。


◎打造低碳园区


该项目以“协调者”的角色,将生态和城市愿景结合起来,通过建立积极应对气候危机的景观框架,为缺乏社区基础的新城创造活力。依托修复性湿地、青少年营地、田园体验、疗愈健康地热温室等功能空间,项目强调通过环境体验,向人们传达环境意识。


◎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


作为天津的低碳设计案例,该项目获得了国家教育部的支持,并成为中国北方第一家国家级青少年交流中心。自开放运营,国际青少年交流中心 · 光合谷已推出至少20种室内外课程,累计接待17所中小学,共1.6万余人次。项目团队的设计愿景正在逐渐实现:让绿地如释放氧气的绿叶一样,为社区提供提高健康福祉的设施。




中新天津生态城北堤生态廊道

未建成项目类 分析和规划 卓越奖


中新天津生态城北堤作为城市海岸安全的重要屏障和环境缓冲地带,具有丰富的自然及生物资源。本项目规划试图以超越传统的海岸防护手段,融合“城市韧性”理念,通过建立多功能的生态复合堤防,打造创新的“安全、生态、景观体验一体化”的韧性海湾,并志在满足城市应对“200年一遇潮位 100年一遇波浪”的海事安全防护需求。


◎多层次滨海生态廊道系统


规划设计重点包括:打造更生态的堤前堤后防护空间,形成一套组合性洪潮防护体系系统;塑造适合动植物栖息的生态环境,促进海陆间循环;在更多方面和层面上建立人与海的联系,为城市滨海地区创造出新的旅游、社会服务机会与休闲娱乐空间。


◎融于景观中的4级防洪措施


本项目亦是一次创新的实验,将城市原以单一的防汛防洪功能为主的灰色市政基础设施,以柔化边界的更新方式提升城市生态韧性,在满足防护安全的基础上,塑造出充满自然野趣、休闲亲和气氛的滨海岸线风貌。


◎结合不同海洋文化的多种活动空间节点



坪山河公共水岸景观规划设计

未建成项目类 分析和规划 杰出奖


坪山河全长13.5公里,是深圳五大河流之一,也是坪山的母亲河和坪山区“两城、两区、三带”空间结构中的城市综合发展带之一。经近几年的河流综合整治工程,坪山河的水环境得到了总体改善,但忽略了景观、河川及蓝绿空间的融合。因此,如何营造生态健康、环境宜人的滨水区环境,如何打造融合蓝绿空间的韧性滨水设计并“还水于民”是本项目必须解决的问题。


◎应对气候变化和城市发展的韧性景观


坪山河公共水岸景观规划设计,以韧性景观的设计理念应对城市环境的变化。从应对气候变化的长远规划设计角度出发,为构建坪山的生态、游憩、文化展示窗口,打造促进人与自然共生的韧性景观,项目团队提出韧性防洪、韧性栖境和韧性水岸的三大设计策略:


● 韧性水岸:应对城市开发的土地问题


面对现状大面积的净化湿地,项目团队重新思考合理的土地分配,提出地下砾间处理的方式,以恢复绿色河岸工法为主,辅以灰色基础设施,在提高水质净化工艺效率,释放更多滨水空间。


◎将灰色和绿色基础设施融为一体,把自然重新带回公共领域

◎整合净水区域,释放更多空间予自然栖息地和滨水活动区


● 韧性防洪: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


根据河道本身的自然河貌和特性,设计提出以河湖分离解决季节性水量不均的问题,发挥分洪与滞洪功能以舒缓洪水期中下游排洪压力,并以恢复缩窄低水河槽宽度至自然河貌断面来优化河流流动性,创造韧性可调适的水环境。


◎提高河流流动性,同时提高沿岸生物多样性

◎与净水厂相通的燕子湖,可在洪水期作为滞留池吸纳上游30%的水量


● 韧性栖境:应对脆弱的生态系统


为避免环境破坏和栖息地退化,设计借助原生植物群落恢复坪山河沿岸的陆地和水生生态系统,将滨水区归还为蝴蝶、蜜蜂、昆虫、鸟类、鱼类、树木等各类生物的家园。


◎借助原生植物群落恢复生态环境

◎改善陆生及水生栖息地,修复生态系统


上合青岛如意湖景观概念规划

未建成项目类 分析和规划 荣誉奖


如意湖生态公园是青岛胶州湾西岸最大的公共绿地之一,面积约7.24平方千米,东西跨越5千米。青岛如意湖景观规划旨在改善湖体现有生态及景观资源条件,以建设“生态基础设施”为目标,构建一座具有气候适应性的滨海综合型公园,不仅能为周边居民提供日常休闲活动空间,也为滨海生物提供更多样化的栖息环境,并能助周边地区舒缓城市雨水处理压力。



设计整合场地自然及地貌特征,以生态系统修复设计为出发点,提高场地应对海洋风暴潮、水质控制及潮汐生态栖息地的相应环境韧性。设计进一步提出基于场地条件变化的可持续生长模式,促使原有灰色基础设施转变为具有气候适应性的生态基础设施。



● 轻干预生态修复模式:


第一阶段(第1年):采取人工低位围堰、人工鱼礁(使用土豆胚)、牡蛎礁等人为干预方法来建立满足栖息地生长的基本条件,利用如自然工程方式来塑造水下微环境,从而建立起生物交流的互动通道;第二阶段(第2-5年):随着潮汐的变化,第一阶段的生态设施将促进岛屿、湿地和海滩的逐步形成;第三阶段(第5-10年):随着沙洲形状和植物群落的逐渐稳定,重新种植当地的耐盐植物,增加生态环境多样性,并在最低程度的人工辅助下协助建立公园和海岸线上野生动物栖息地间的连接。



总体规划阶段联合体成员:岭南设计集团有限公司、AECOM

生态规划顾问:绿野清薇(北京)生态科技有限公司


西乡河碧道景观规划设计

未建成项目类 分析和规划 荣誉奖



西乡河,北起铁岗水库溢洪道消力池出口,向南汇入珠江口,项目范围内的河流长约7.64公里。作为有1,700年历史的西乡母亲河,它含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与良好的自然基底。但与此同时,项目团队发现在高速的城市建设与发展中,西乡河的文化特色被掩盖,生态系统日渐薄弱,留存的场地记忆也逐渐被忽略遗忘。



本项目以“碧水醒城”为设计理念,希望能再现依托于西乡河的深圳记忆。在“苏醒自然”“唤醒生活”“觉醒文化”的碧道醒水三计的设计策略下,项目旨在通过多方协作、文化复兴与社区连系,实现岭南传统文化的复兴,同时把依水而居的共享生活还给市民。



通过提高城市韧性的河道两岸的多层级处理方式,打造具有气候适应性的碧道,实现唤醒城市生态、生活、文化的愿景,打造有深圳记忆的文化滨水公园。



不同的城市,基于不同的环境与文脉背景发展而成。可不论居于哪座城市,我们都希望城市环境日渐美好,并具有应对日益难以预测的气候变化挑战的自修复力。AECOM将持续坚持致力通过交付整合性创新的解决方案,推动建设可持续城市未来,提高城市环境自修复效能,降低应对未知突变的所带来的风险和影响。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