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艺术欣赏 >

现代文学「不同文体的发展:小说」(第一个十年)

时间:2022-12-17 09:25:36 来源:考文学

大家好,现代文学「不同文体的发展:小说」(第一个十年)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编辑 | 考文学

排版 | 考文学

第一个十年(1917-1927)


20年代小说的三种类型


第一类是以“文学研究会”作家为主体的“问题小说”、人生派写实小说。

第二类是以“文学研究会”为主体的“乡土小说”。

第三类是以“创造社”作家为主体的“自叙传”抒情小说以及其他主观抒情小说

一、从“问题小说”到人生派写实小说


(一)“问题小说”

1.“问题小说”风气的形成

1)发端:

新潮社: 1918年成立的北京大学学生团体,1919创办《新潮》综合杂志,提倡新文化鼓吹文学革命,三年多的时间共刊出小说22篇,其中坚分子并非文学家的罗家伦是最早发表问题小说的作家之一。

2)“问题小说”:指五四时期以反映社会重大问题为主要内容的小说,标志着中国现实主义小说的发端,由文学研究会的成员构成。发端于新潮社《新潮》杂志。主要的代表作有罗家伦的《是爱情还是苦痛》、叶圣陶的《潘先生在难中》、冰心的《斯人独憔悴》、王统照的《微笑》等,其总体倾向属现实主 义。爱与美是其表现的主题。

特征:

1)以人道主义、个性主义为思想主题,提出人生和社会的诸多问题。

2)以现实人生为题材、以理想主义为基调,作品充满了哲理色彩。

3)是一种社会功利性小说,带有观念化与抽象化的弊病,人物形象被社会问题所冲淡,审美价值被削弱。

2.冰心的“问题小说”创作

1)冰心的问题小说矛盾冲突平缓。热烈的时代气息和清浅的哲理思考相结合,形成了冰心早期问题小说的基本格调:微忧的爱。爱是追求哲理所获得的济世良方。

2)《超人》1921主人公何彬,不事情节铺张,着力揭示人物心理、抒发作者感受的“五四”性质。

冰心的气质:个性淑婉、冰莹剔透。文字清新、细腻,是女性作家中的“婉约派”这与她优裕的出身、父母之爱的温馨有关。

《两个家庭》《斯人独憔悴》

3.王统照

1)问题小说:突出“爱”与“美”,探讨人生的烦闷与混扰。

2)王统照早期的小说在叙事上常具有一种童心与诗意,将“爱”与“美”视为弥合人生缺陷的良方。在他看来,“爱”与“美”是及时解决世间“烦闷与混扰”的药方,也是人类“乐其生”的归宿。

《沉思》,《微笑》:夸大“爱”与“美”的力量。

《春雨之夜》短篇集,从空想中设境的虚幻色彩。

3)长篇实践:《一叶》, 22年出版。揭露封建家族丑恶。与张资平《冲积期化石》同时。

4)30年代创作《山雨》破产农民流入城市前后的心理、意识变化。

(二)人生派写实小说

1.叶圣陶(叶绍钧)

“为人生”的小说:由于文学研究会强调文学与人生的关系,人们便将文学研究会称为“人生派”或“为人生”的一派。在文学研究会作家中,有较多的作家是带着对人生与社会问题的现实关注进行写作并企图为社会“开药方”的,对比浪漫抒情小说的自我表现,文学研究会中以社会为描写对象的小说称为“为人生”的小说。

1)问题小说

《这也是一个人?》(《一生》)、《低能儿》:“爱”与“美”的倾向。

《隔膜》《苦菜》《一个朋友》:“隔膜”的主题。

2)人生派写实小说:小市民知识分子的灰色生活,冷静批判的立场。

题材:学校知识分子,市镇小市民。《饭》《校长》教育界腐败现象。

叶圣陶小说的突出艺术成就,在于他对“灰色人生”的冷静观察和客观描写,表现了鲜明的现实主义的特征。代表作《潘先生在难中》(1925):小说塑造了一个自私、疑惧、投机、卑琐、苟安,具有多侧面又统一的小市民性格的典型。茅盾称之为“灰色生活”,“临虚惊而失色,暂苟安而又喜”。

叶圣陶于暴露色彩中内蕴着讽刺喜剧手法。叶圣陶的讽刺辛辣而平静,暗暗发出冷光。他融合了同情,朴素纪实,运用事实的对照进行“不动声色”的讽刺,能经过社会心理来透视具体人物的心理,能写出封测性人物性格。

3)30年代创作《倪焕之》知识分子的历史道路,五四理想主义者的典型形象。

《多收了三五斗》寓讽刺于悲哀的平淡中。

二、乡土小说作家群

“乡土小说”: 1923年前后在鲁迅影响下由文研会、 未名社、 语丝社的作家创作构成, 是“为人生”的现实主义小说的一支。“乡土小说”作者多是来自乡村、 寓居京沪都市的游子, 他们目击现代文明和宗法制度农村的差异, 在鲁迅“改造国民性”思想启迪下, 以深沉笔触, 回忆农村和童年, 显示了鲜明的地方色彩。这类小说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中期形成了一股潮流, 对现代小说的建立有着不小的贡献。

鲁迅 《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序》:“侨寓文学”和“乡愁”

1)王鲁彦:对国民性的批判。

《柚子》暴露社会黑暗,荒诞感和沉重的幽默情绪。

《菊英的出嫁》此类作品提供了典型环境描写的新范式,使早期乡土小说获得了民俗学价值。

《黄金》开掘浙江乡镇市民的社会心理状态,坚持批判态度,对丑与恶的深入体验。

《野火》(《愤怒的乡村》)关于农民逐步走向反抗的长篇。

2)彭家煌

《怂恿》《活鬼》闭塞乡村的世态人情,讽刺性小说,冷静风趣,地方色彩。

3)台静农

《地之子》悲哀、淳朴。“乡间的死生,泥土的气息”,民间性强,突出宗法制度对乡民的精神统治。

《烛焰》:冲喜,

《蚯蚓们》《负伤者》:卖妻典妻,乡俗中异常惨烈的事件。

《拜堂》悲剧型乡镇传奇。恐怖阴冷。

4)许钦文(语丝社)

《父亲的花园》《疯妇》《石宕》《鼻涕阿二》

5)蹇先艾(文研会)

坚持写实的批判和讽刺。名篇有《在贵州道上》《盐巴客》

《水葬》野蛮的水葬死刑和闭塞乡村的大众灵魂,平静的文字压抑着愤懑。

6)许杰

《惨雾》《赌徒吉顺》

3.乡土小说的贡献

1)拓宽题材:突破了五四新文学诞生以来主要写知识青年的题材,转向了社会、民众。从关心作家个人的感伤情绪、回忆,到关注社会现实和民众。

2)手法写实:从主观抒情到客观写实。纠正旧小说简括叙述的方式,加强了实地描写、细节刻画,甚至出现讽刺写法。

3)小说重心:从情节、情绪的展示到以人物为中心的刻画。

三、“自叙传”抒情小说及其它主观型叙述小说


(一)自叙传”抒情小说:中国现代抒情小说的最初体式

1.概说:

形成原因:作者多是创造社成员,留日期间,较多的接受了19世纪欧洲浪漫主义文学的 影响,强调“本着内心的要求,从事于文艺活动”,同时又吸收1921———1926年间正风靡日本的“私小说”的创作特点和现代主义小说的手法,加以创造性发展。

特征:主张再现作家自己的生活和心境,减弱对外部事件的的描写,而侧重于作家心境的大胆暴露, 包括暴露个人私生活中的灵与肉冲突以及变态性心理, 作为向一切就道德旧礼教挑战的艺术手段。

2.郁达夫

1921年出版的《沉沦》是郁达夫第一部、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短篇小说集。

郁达夫的小说被称为抒情小说,强烈的主观抒情色彩是其基本特征,具体表现在五个方面:


1)明显的“自叙体”性质。

郁达夫小说中每每有一个自我形象,有时也以第三人称出现。有的“自我”即作者,有的并非全是作者本人;但不论哪种情况,都有自叙体的特色。

自叙传小说的特点:不是自传。不追求曲折的情节和周致的结构,注重写情绪流动和心理变化,靠才气和激情写出来的,追求真切的感伤和忧愤。

常用手法:直抒胸臆、自我解剖、长篇独白。如《沉沦》《薄奠》

多用第一人称:《茑萝行》《青烟》《春风沉醉的晚上》《薄奠》《过去》《迷羊》

借他者写自己:《银灰色的死》《沉沦》《南迁》《茫茫夜》《采石矶》

自叙传不是自传:不重情节结构,写情绪心理,才气和激情充溢,真切的感伤和忧愤。

常用手法:直抒胸臆的叙述中用自我解剖、长篇独白形式。《沉沦》《薄奠》

身世和弱国子民情结结合:与“五四”后青年的经济、婚恋苦闷和精神失落呼应。

此类小说是其身世和弱国子民情结结合:与“五四”后青年的经济、婚恋苦闷和精神失落呼应。

2)塑造了“零余者”形象。

“零余者”形象:是郁达夫小说中的抒情主人公形象,是五四时期一部分歧路彷徨的知识青年,是遭受社会挤压而无力把握自己命运的小人物,是被压迫被损害的人物。他们要求个性解放,怀有爱国热情,但因为经济的困窘和政治上的欺压,他们的理想不能得到施展。这些“零余者”常常处于失望、颓废、堕落的状态,与社会势不两立,因而只能用种种变态的行为来进行反抗。郁达夫的“零余者”形象,是对他自己精神困境的一种自述。

《沉沦》篇中的“他”,是一个留学日本的青年,渴望真挚的友谊和纯洁的爱情,却因“弱国子民”而备受轻侮与嘲弄,由此变相自戕,不甘沉沦竟又无力自拔。作品借惊世骇俗的自我暴露,不仅向虚伪的封建礼教挑战,而且直接控诉了恃强凌弱的黑暗社会;结尾处则发出热望祖国强盛的呼声。

《茑萝行》在经济压力下,困苦。作者精神困境的自述或宣泄。

《春风沉醉的晚上》“倡优士子”模式的现代意义。(《薄奠》)

3)“时代病”。

作者写了颓废变态的心理言行。这是“五四”退潮后青年知识者的身心病态的体现。

这种描写与抗议黑暗的病态社会、与祖国民族命运相连。祖国的贫病是青年“时代病”的成因之一。《沉沦》大胆暴露、无顾忌的自虐自伤自悼的文字,富于情绪的感染力,激起巨大共鸣的感伤风格。

4)病态美(性描写)。

如何看待性变态描写:对人的生命、性格中情欲问题的正视和剖析。

受西方人道主义特别是卢梭的返归自然思想,主张情欲是人的自然天性的影响,加之受日本“私小说”影响,以写性阐释爱恋生死。

是对虚伪传统道德和矫饰习气的挑战意味、名士气度和现代民主自由精神。

5)感伤美。

源于忧郁激愤:屈辱、贫病和不平。他大胆暴露、无顾忌的自虐自伤自悼的文字,富于情绪的感染力,激起巨大共鸣的感伤风格。

发展:后期作品:《迟桂花》和谐的诗化意境,返归自然净化心灵的主旨。从感伤美到宁静美的转化,抒情方式的改变。

3.抒情作家群体(创造社为主)


倪贻德《玄武湖之秋》哀婉悲抑的浪漫主义风格。

陶晶孙《音乐会小曲》《木犀》,叙述了飘渺的恋情,细微的情感触角,唯美的抒情,“新罗曼主义”。

周全平《梦里的微笑》集,《林中》《楼头的烦恼》

叶鼎洛(绿波社)《前梦》《双影》自传性强,感伤情绪。

叶灵凤:多角的感伤恋情小说。

滕固(文研会,后加入狮吼社)《壁画》《银杏之果》

王以仁(文研会)《孤雁》

(二)庐隐和淦女士(与创造社无传承关系。) 1.庐隐 (文研会)

艺术风格:

①以哀伤的笔调叙写“五四”青年的情感世界,尤其是关切新女性的命运、心态和历史。

②庐隐的抒情性叙事不事雕饰,激切直露,笔调哀伤。多用叹句,穿插日记、书信,重视气氛,结构散漫。

《海滨故人》:自叙传,新旧交替时期青年女性的精神饥渴。纤微细腻的心理笔致,感伤色调。

《象牙戒指》

2.淦女士(冯沅君,受创造社前期影响)

《隔绝》《隔绝之后》大胆袒露内心的抒情独白,冲破牢笼的新女性的内心真实的写照。

(三)浅草—沉钟社抒情小说

德国浪漫主义和西方现代派影响。

陈翔鹤《茫然》《西风吹到了枕边》激愤哀怨的自叙传。

陈炜谟《轻雾》、林如稷《将过去》冯至,充满诗意的叙事作品

(四)冯文炳和许地山

1.冯文炳(语丝社)

以抒情见长的乡土田园作家。

《竹林的故事》用冲淡质朴的笔调,表现古朴和谐的田园寂静之美。借鉴古典诗词手法构设富于诗情的象征境界。从郁达夫到沈从文的中间环节。

2.许地山

浪漫主义想象和宗教传奇意味。

《命命鸟》对待生命的态度,达天知命的宗教理想。

《缀网劳蛛》对待苦难的方式。对社会退让后仍执著于人生,保持苦涩的韧力。尚洁许地山前期作品的特点:

1)东南亚异域的神秘背景与人物故事,宗教研究家的信仰与对宗教内在感情的体验,造成了他奇特的风格。

2)人物往往卑微、平和,在对社会消极退让之后,却仍执著于人生,退回到自己的内心世界,保持一种带苦涩味道的韧力。

3)他的小说明显地倾向于浪漫主义,大部分的作品写男女之情,情节曲折,富于想象,注重用情感人,而对情的含蓄之美异常倾心,叙述中常以新颖的象征和隐喻来表达。

《春桃》30年代的力作。民间仁义和宗教慈爱混合。

《铁鱼底鳃》挖掘民族性格的坚忍不屈。

四、短篇小说现代文体的形成:中国小说现代化的标志。


结构:脱离史传文学“纵剖”式叙述结构,采用“横截面”结构方式。

人物:重视人物和环境的关联,以人物为中心,摆脱类型化、简单化。

叙述:区别作者与叙述人,消除“说书”痕迹,发展客观、主观、限制性叙事。

技巧:开放性多样性发展。

五、通俗小说

通俗文学以趣味、娱乐性、精神消费、商业文化为主要特征。

1.鸳鸯蝴蝶派:是清末民初专写才子佳人题材的文学派别,以言情小说为骨干,格调偏于世俗与媚俗,据说“卅六鸳鸯同命鸟,一双蝴蝶可怜虫”是他们的常用语,他们因此而得名。主要代表作有徐 枕亚的《玉梨魂》、吴双热的《孽冤镜》和李定夷的《閗 玉怨》等,他们被称为“三鼎足”。1912— 1917年是鸳鸯蝴蝶派的繁盛时期。

《礼拜六》, 1914年创刊的消闲周刊。

2.通俗小说的样式:言情、武侠、侦探和历史。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