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画作品:新的审美 现代与传统经典的碰撞—中国青瓷全新的呈献
大家好,艺术家的创作灵感来源「伟大的艺术家窃取灵感」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美学大师朱光潜在其《给青年的十二封信,八》中写道:
“许多第一流作者起初都经过模仿的阶段,莎士比亚起初模仿英国旧戏剧作者;布朗宁起初模仿雪莱;陀思妥也夫斯基模仿雨果……”
因此,你大可以从各种地方「剽窃创意」,剽窃那些能够直接触动你灵魂的东西,以此来点燃你的想象力。
在艺术圈,也不乏“剽窃”之作。艺术家也是人,他们也“追星”,还喜欢模仿自己偶像的作品。这些模仿是一种借鉴,也是一种致敬。面对大师们的作品,有人感受到了内心世界的平静,而有的人感受到的却是创作的动力。
马奈 VS 毕加索
爱德华·马奈《草地上的午餐》,1862-1863年
《草地上的午餐》是法国写实派与印象派画家爱德华·马奈创作于1863年的一幅布面油画,原名为《浴》,现收藏于巴黎奥赛美术馆。
马奈将赤身的女子和两个衣冠楚楚的男子安排在一起,并置于巴黎最普通、最常见的场景——草地午餐之中。这一反常态的表达方式是对当时古典绘画常见的教化和情感主题的讥讽与挑战。
巴勃罗·毕加索《草地上的午餐》,1960年
毕加索曾说过,塞尚是唯一给他灵感的画家。
其实远不止这样,毕加索晚年到美术馆看到了爱德华·马奈的这幅《草地上的午餐》,惊叹之余。更是用了两年时间一次又一次地模仿这幅画,包括油画、版画、素描等上百张之多。当时,现代艺术已经走到了尽头,新兴的后现代艺术已经出现。
巴勃罗·毕加索
用BBC的话来说,毕加索的模仿是一次对这场运动的回顾巡礼,是对这场运动源头的致敬。
爱德华·蒙克 VS 安迪·沃霍尔
爱德华·蒙克《呐喊》,1893年
或许挪威画家爱德华·蒙克创作的《呐喊》,是美术史上仅次于《蒙娜丽莎》的第二名画。2012年,于1895年创作的板上粉彩版《呐喊》在纽约苏富比拍卖会拍出近1.2亿美元的天价,买家是美国金融家利昂·布莱克。
安迪·沃霍尔《呐喊》,1984年
蒙克的《呐喊》影响了许多后世的艺术家们。1984年,安迪·沃霍尔利用丝网印刷技术模仿创作的《呐喊》,也在2014年被拍到了550万美元的高价。
曾有人说:“《呐喊》的伟大之处不在于其对后世作品的影响,而在其超越艺术和历史的界限,成为了流行文化的试金石。”
达·芬奇 VS 费尔南多
列奥纳多·达·芬奇《蒙娜丽莎》,1503-1517年
《蒙娜丽莎》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画家列奥纳多·达·芬奇创作的油画,现收藏于法国卢浮宫博物馆。
《蒙娜丽莎》代表了文艺复兴时期的美学方向,该作品折射出来的女性的深邃与高尚的思想品质,反映了文艺复兴时期人们对于女性美的审美理念和审美追求。
费尔南多·波特罗《12岁的蒙娜丽莎》
费尔南多·波特罗,这位拉丁美洲最著名的当代艺术家,作品对象多为胖子,展现独特的个性和魅力。他热衷于“临摹”古典大师之作,还表示,“对于一个艺术家来说,如果没有看过大师的作品,他很难去表现自己的艺术。”
费尔南多·波特罗
《12岁的蒙娜丽莎》描绘了画家想象中儿时的蒙娜丽莎,构图与达芬奇基本相同,只是用他特有的博特罗语言置换了画面中的诸多意象,充气般的脸庞让观众看后有禁不住想要捏一把的冲动。
费尔南多·波特罗在继承与扬弃、借鉴与创新中,巧妙融进自己的思想,用特有的语言符号重现大师巨作。
米莱斯 VS 拉斯·冯·提尔
米莱斯《奥菲丽娅》,1851-1852年
《奥菲丽娅》是19世纪英国著名画家约翰·埃弗里特·米莱斯的成名作。据说,为了画出奥菲丽娅在水中的效果,米莱斯特地做了一大玻璃池,让模特儿躺在水中,他则在一旁细细临摹。画家以极为工细精湛的写实技巧和神奇的画境创造,震惊了当时的英国画坛和观众。
米莱斯的名字是与拉斐尔前派兄弟会(PRB)紧密相关的,并且还是这一画派的三位创始人之一。当时这个画派可是给波澜不惊的英国画坛带来了一股不小的震荡。正如其名称所反映的,PRB的成员们认为英国绘画处于一种垂死的状态,对此感到十分绝望,并希望能重新获得早期意大利艺术中的那种真挚和简朴。
电影《忧郁症》
导演拉斯·冯·提尔2011年拍摄的《忧郁症》曾提名第64届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女主角开场就躺在水里的场景模仿《奥菲丽娅》瞬间吸引人的眼球,并且隐喻了女主的命运走向。
列奥纳多·达·芬奇 VS 曾梵志
列奥纳多·达·芬奇《最后的晚餐》,1494-1498年
达·芬奇的画作不必多说,现收藏于意大利米兰圣玛利亚感恩教堂的世界名画《最后的晚餐》已经是提前预约也看不上一眼了。
曾梵志《最后的晚餐》,2001年
2013年10月5日,中国当代画作《最后的晚餐》在香港苏富比拍卖中以1.6亿港元落槌,加上佣金,以1.8亿港元的价格售出,刷新了亚洲当代艺术品交易价格纪录。
在艺术家曾梵志的这幅《最后的晚餐》里,红领巾、三道杠象征着转型前的中国。叛徒犹大那个位置上,被曾梵志安排了一个不戴红领巾,而是打着金黄色领带的人物,代表西方资本主义。
模仿学习是好事,但不能泥古不化,仿也要仿出水平,仿出风度才行。模仿到最后,或许“超越”才是每一个创作者所毕生追求的。
艺术也是一样,不能千篇一律,要百花齐放,历史的车轮才能永恒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