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画收藏:董源的江南水墨山水画派
大家好,佛教建筑艺术「梵心佛」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坛城,梵文“曼荼罗”,意思是坛城;藏语称作“吉廓”;华译为轮转圆满具足、坛、道场等。又译作曼拏罗、满荼逻、蔓陀罗、漫怛罗等,略云曼拏、曼荼。新旧之译有种种,旧译多曰坛,又云道场,新译多曰轮圆具足,又云聚集。意译为坛城、中围、轮圆具足、坛城、聚集等。为了修行者观想方便所绘制、雕造的曼荼罗,而有形像曼荼罗,而成为曼荼罗的表征。
曼荼罗,是由意为“心髓”、“本质”的 manda,以及意为“得”的la所组成的。因此“曼荼罗”一词即意谓“获得本质”。所谓“获得本质”,是指获得佛陀的无上正等正觉。由于曼荼罗是真理之表征,犹如圆轮一般圆满无缺,因此也有将之译为“圆轮具足”。另外,由于曼荼罗也被认为有“证悟的场所”、“道场”的意思,而道场是设坛以供如来、菩萨聚集的场所,因此,曼荼罗又有“坛”、“集合”的意义产生。因此,聚集佛菩萨的圣像于一坛,或描绘诸尊于一处者,都可以称之为曼荼罗。
在古代印度,原指国家的领土和祭祀的祭坛。但是现在一般而言,是指将佛菩萨等尊像,或种子字、三昧耶形等,依一定方式加以配列的图样。
坛城源于印度佛教密宗,系密宗本尊及其眷属聚集的道场。古代印度密宗修习“密法”时为防止“魔众”侵入,修密法时就在修法场地修筑起一个圆形或者方形的土坛,在土坛上修法,安请邀请过去、现在、未来诸佛亲临作证,并在土坛上绘出他们的图像,于此以祭供。本智为主尊,道果功德为眷属;眷属环绕本尊游戏庄严,是为轮圆。由此构成了后世坛城的基本框架,演变出多种形式和类别的曼陀罗。
坛城作为象征宇宙世界结构的本源,是变化多样的本尊神及眷属众神聚居处的模型缩影。
在藏传佛教中认为,宇宙有着一个坛城的形象。宇宙的中心就是神山,边缘是一个巨大的铁轮方形坛城的四面代表着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由中心和四方组成的坛城是一个汇集能量的地方。通过建立一个坛城可以变“乱”为“治”,也就是说,可以使风雪变晴天,可以治愈疾病,也可以占领一个“乱”的国土,使野蛮民族变成信仰藏传佛教的顺民。
所以一个坛城可以表示几乎所有真实的或意念中之物:人的躯体,一个寺庙,一座王宫,一座城市,一片大陆,一个念头,一个幻景,一个政治结构。按照此一信仰,世界上每一个事物都是根据一个坛城形象的原始结构而塑造成的,此结构人之肉眼看不到。
长寿佛坛城
药师佛坛城
四臂观音坛城
时轮坛城
十三尊大威德金刚坛城
胜乐金刚坛城
财宝天王坛城
绿度母坛城
白度母坛城
大威德金刚坛城
金刚亥母坛城
空行母坛城
卡雀佛母坛城
金刚手坛城
金刚萨埵坛城
作明佛母坛城
十一面观音坛城
胜乐金刚坛城
胜乐金刚坛城
在佛教中,坛城是表达佛教净界精华的地方,也就是说修行者可以通过将自己、众生和外在环境的普通形象想象为曼陀罗的圣洁形象,来萃取生命的精华,坛城的一切在本质上都是大乐与空行的智慧。
僧人制作大型坛城
坛城就是佛菩萨的宫殿,曼陀罗是其梵音,源自古印度修佛护法的神坛。沙画的坛城是佛世界、理想国的平面化和微观呈现,其宗教含义宏大艰深。作为藏传佛教重大法事,传统上只在灌顶过程中开放给受法弟子观看,近些年才选择性地对社会公开。坛城具大威神力,典籍记载:得亲见彩沙坛城者,宿世须具深厚福缘。
依据大小,沙绘一幅坛城,少则五六人,多须数十人,历经几日、几十日甚至几个月方能完成。
沙画所用的彩沙色泽鲜艳,取特殊白石磨成细沙再以矿物颜料染色而成。颜色分为白、黑、蓝、红、黄、绿,后面四色又分深浅三种层次。
坛城沙画的制作技艺传逾千年,参与制作的喇嘛需经过严格训练,牢记每一道工序和每一处细节。画中各种符号都有其特定意义,承续有道,绝不可随便创新。
细沙画出来的曼陀罗,一阵风就能吹散。修改几乎是不可能的,稍有不慎就会前功尽弃。喇嘛们工作时必须相携与共,心无旁骛,屏息凝神,一气呵成。沙绘坛城的完美程度直接关系到参与者和观看者能否从中得到最大的加持。
制作坛城意义神圣,开工前和完成时均要举行复杂的宗教仪式,众喇嘛盛装事法,呼麦诵经,气氛庄严神秘,场面非常震撼。
但是,更为震撼的是:喇嘛们呕心沥血、极尽辛苦制作出这精美绝伦的艺术珍品,并不是用来向世人炫耀其华美。用沙子描绘的世界,最后会被毫不犹豫地扫除,在顷刻间化为乌有……
也许,坛城沙画的过程便是为了昭示生命的短暂易逝,仿佛一场视觉的盛宴,再还来不及欣赏的时候便回归空寂。如《金刚经》中所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做如是观。”繁华过后,一切皆云烟。难怪西方人把坛城沙画看作“伟大的行为艺术”。
僧人制作大型坛城
繁华归无 世事的无常和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