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艺术欣赏 >

辽南皮影戏传承人「东北皮影戏」

时间:2022-12-20 16:37:12 来源:辽宁省文化艺术研究院

大家好,辽南皮影戏传承人「东北皮影戏」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33集大型文化专题片《传承》,由国家文化和旅游部地方特色资源建设项目立项,辽宁省文化艺术研究院(辽宁省文化资源建设服务中心)组织实施。《传承》以纪录片的形式集中介绍我省民间艺人和非遗传承人,融合传统技艺、人生体验、历史文化展示于一体,用影像的力量纪录文化精髓,为广大观众搭建一个走近传人、感悟文化的平台。这组专题片将在辽宁文化共享电视频道和辽宁文化云平台等多渠道播出。



影人的各个关节部分要刻出轮盘式的枢纽,老艺人称之为“骨缝”,连接骨缝的点叫“骨眼”,骨眼的选定关系到影人的造型美感,选择恰当会有精神抖擞之相,反之则显得佝偻垂死,萎靡不振。选好骨眼后,用牛皮条搓成的线打结固定。


辽宁地区的影人,一般都配有三根操纵杆,分别是位于脖领处,用于支撑整个影人的脖签,和两只手部,用于完成动作的手签。


影人走动时,可用一只手握脖签,另一只手扭动两根手杆,使影人的两只手臂前后摆动,并同步将整个影人平稳前移。停立时,手臂则停止摆动。影人转身的动作,则是要使三根操纵杆同步启动,将影人左右翻转180度。



除动作上的操纵手法不同外,不同性别、角色的影人也大不相同,对旦角,移动要缓要稳,动作幅度也不宜过大。武角动作则要更加有力,大张大合,来突显人物的气势。


时光荏苒,随着电影电视等各种现代化娱乐方式的兴起普及,加上皮影戏唱腔与故事的老旧,上世纪八十年代后,皮影戏急速衰落:在农村,演的看的越来越少;在城市,则更是难觅踪迹。而能够掌握制作“影人”、演、唱等全面皮影技艺的人更是少而又少。尽管危机重重,但这些传承人们却依然在坚守。



如今,辽宁各地的皮影戏班都在努力做出新的改变,他们通过变化唱腔、改良艺术造型、拓展演出市场等方式来振兴古老的皮影艺术。也正是有了他们的努力和社会各界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皮影戏的影响力正逐步上升。


每年农闲的时候,复州、盖州、岫岩、凌源的皮影艺人们总会互相走动、交流切磋,这些地方的皮影戏一脉相承,这承载民族性格特质和审美意识的皮影戏,是他们的衣食,他们的追求,他们的精神世界。对辽宁省内的皮影艺人来说,他们共同的使命就是不能让皮影戏在自己手里漏掉了一丝一缕的精华。


当一个个完整的影人和布景投照在白幕上,无论是帝王的皇冠龙服、小家碧玉的弓鞋翠簪,还是大千世界的忠奸黑白,人生百态的喜怒哀乐,都在这小小的幕布前淋漓呈现,在昏黄的灯光下一一上演。



和皮影戏两千多年的发展岁月相比,一个人的生命是短暂的,一个人的力量也是渺小的。可正是因为这一个个渺小力量的堆积,才让这穿越千年的民间古韵历久弥新,迸发‬新的活力与色彩。


编辑/黄玥琪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