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远流长的中国书画历史 传承中华艺术瑰宝的独特魅力
大家好,油纸伞合拢「撑开的」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戴望舒的那一首《雨巷》,拨动了多少人对伞这一意向的浪漫情怀。除各式各样的伞外,让人最为熟悉的,要数令无数人爱不释手的西湖绸伞。无论是拍照还是取景,都成为一道风景线。但是,西湖绸伞的国家级传承人宋志明要“正名”:那些只能叫做绸伞,而非正宗的西湖绸伞。
近日,记者走进宋志明位于浙江杭州西湖文化广场的工作室,不大的工作室中堆放着伞骨、伞架、伞柄、轻薄透明的丝绸,还有高高低低悬挂着的五颜六色的西湖绸伞。在这里,记者近距离体验和感受了何为真正的“西湖绸伞”。
灵魂:撑开为伞,收拢成竹
宋志明是土生土长的杭州人,初中毕业后他便去了杭州工艺美术研究所,跟着制伞大师竹振斐学做绸伞。从1977年18岁的他打零工,做每天挣8毛钱的学徒,到3年后成为正式工,40年来,他未曾离开做绸伞这个圈子。“我用近20年的时间,才掌握了西湖绸伞的全部技艺。”可见制作一把精美的西湖绸伞,需要花费多少心血。
“撑开为伞,收拢成竹”,这句话在与宋志明的交谈中被反复提及,这是鉴别西湖绸伞与其他绸伞的方式,也是西湖绸伞的灵魂所在。
一把伞不难理解,何为一根竹?拿起一把宋志明正在制作的绸伞,我们看到了其中的秘密:把伞合拢,伞面上竹节处的起伏、竹纹的变化,过渡自然;再仔细看,绸伞的面夹在篾青和篾簧之间,而每一根竹簧与竹青又紧密相贴,仿佛未曾被劈开加工,浑然是一竿天然竹子。
要做这样的一把伞,竹子首当其冲是最为重要的。有可能大家都听说过,西湖绸伞选用的是3年以上的淡竹,直径为5~6厘米,竹节上下间隔25~26厘米,竹面无斑、无阴阳面,霜降后砍伐,且必须人工一枝枝背下山。也许有人会认为这很“作”,故弄玄虚,那就真的想错了。3年的老竹才会有坚实的竹节,便于打孔穿绳,一把伞能否自如收放,全靠这里。“西湖绸伞美不美观、精不精致,伞的直径很重要,太粗了不雅,太细了则撑不起这把伞,”宋志明告诉我们,“至于人工背下山,则是因为淡竹质地细腻、色泽玉润,在制作伞骨时,仅手工用谷糠抛光,不再进行其他加工,如竹面上有疤痕或斑点,会影响美观。”有了如此的要求,能被选中的淡竹数量就大大降低了,去掉梢头根部,一枝竹也仅能取3~4段有效竹筒。
这样的竹筒还需经过劈竹的环节,每个竹筒要等份地劈成32根或36根。“过粗的竹筒,则要劈成33根或37根,在使用时抽去其中一根,这样伞的直径就会缩小,具体抽哪一根,这是需要经验的积累了,还是那句话,收拢一枝竹的精髓不能忘记。”
当然,伞面的面料选择也很讲究。“绸伞”顾名思义就是要用丝绸,而如此繁多的品种中,传统的绸伞选用薄如蝉翼的“乔其纱”,这款纱织造精细、质地轻软、透风耐晒、易于折叠,这样的特性使它可以巧妙地“躲”在伞骨之内,不轻易示人。
繁杂:80多个步骤,纯手工完成
“制作西湖绸伞有18道工艺,而每一个工艺则需要4~5个步骤。严格算起来,差不多有80多个步骤。”宋志明表示,除了采竹、劈竹、伞骨加工、车木在产竹基地制作,其后续上架、串线、剪边、折伞、贴青、包头装柄、穿花线等的更需精工细作工序全部采用手工完成,环环相扣,且都不能心急,其中任何一步出错,都不能制成一把服帖美观的绸伞。
为更形象地感受,他向我们一一展示了这些工序。就拿简单的第九道工艺——扎伞来说,这主要是给伞正形,需沿着每一条伞骨向内将伞面顺一遍,再是将收拢在内的绸布折拢,接下来是把伞合拢,用木棒顺时针理顺绸布,再用扎布将伞扎好,要扎紧,不能反复勒,绸面不能露出。“不要小看这一步,完成好,绸伞才能打开收拢自如,且收拢后伞面自然形成漩涡状,非常漂亮。”
伞面装饰传统工艺中的“三花”为绸伞增色,“三花”即“画花、刷花、绣花”。“除绣花是在纱上完成再绷到伞骨上,刷花和画花都是后面完成的,我们必须考虑到伞面上的贴青对画面对破坏。因此,这项工艺也是需要手工完成。”伞面乔其纱临空发软,纱料经纬密度不高,在纱上绘画如同赤着脚在趟河泥一样,笔势、水分、顿、挫、提、按的快慢速度都需掌握得恰到好处才能充分表达所需伞面的艺术效果。刷花相对简单,设计师们设计好图案,用清漆刷过的马粪纸,凉干后在上面绘制组合图案,镂空刻制成套色版样,根据色版,层层刷色,不过在什么颜色的伞面上用什么花色,也考验着制作者的审美。
创新:带着“灵魂”跳出现代之舞
纯天然的原材料且机器无法替代的繁杂工艺,令“真正”的西湖绸伞售价居高不下,一般是上千元,最便宜的也要四五百元。
“这么贵的一把伞,居然还不能挡雨!”宋志明非常无奈地向我们表示,很多人的观念还是没有转过来,认为伞就是晴雨伞甚至就是“雨伞”,主要就考虑到其使用功能。
受到“实用性”这个难以调解的问题的冲击,绸伞面临生产性保护上的窘境。30多年前,宋志明跟师傅就尝试过做晴雨两用的西湖绸伞来开拓市场,但是变革后却因为没有了原来绸伞古朴典雅的味道而最终放弃。现如今,“变革”依旧在进行中。在宋志明的工作室,我们看到了蓝印花布等伞面的品种,这些布料相对乔其纱来讲要厚实,遮阳挡雨的功能提升,且蓝印花布本身的质朴味道又与绸伞贴切,非常受市场的喜欢。
宋志明还向我们展示了一款为网游打造的绸伞:伞头一改原来的平头变为尖头,并做成葫芦型,伞面使用印有游戏内容的丝绸,别具匠心的是,他并未将伞边完全包进去,而是因地制宜,把画面中仙鹤的翅膀保留下来,凌空飞扬。收拢时,仿佛就是古装剧中大侠手中的兵器,用来cosplay再好不过,让每一位见过的人都喜欢不已。
现在的宋志明,一方面将绸伞做得更加精致高贵,如表面装饰上请有名气的画家绘画,配套的伞头、伞柄尽量用好的材料,好似上好的艺术品,增强其内在底蕴。一方面在保留其基本元素的前提下,减少成本,降低价格,扩大消费群体,以达到普及的目的。
当然,人才的培养也是至关重要的一点。“现在让一个小年轻专职来做西湖绸伞,这是不可能的,产量实在太低了,无法养活自己。”在宋志明的工作室里有一位小学徒在帮忙,他在杭州有一份工作,因为自己的兴趣爱好留在这里做学徒,相对来说,他还是“专职”的,一有时间就过来学习。
大力在高校中选取人才来传承这门手艺基本上是目前保护非遗项目行之有效的手段,就在我们采访的前几天,宋志明就带领着他的团队一行3人为一所高校的40多位学生上课,教她们完整地做一把绸伞。虽然很辛苦,任务很艰巨,但他表示:“这也宣传了我们的西湖绸伞,大家了解它,就会喜欢它。”
雨巷深深,湖畔赠伞,梁祝化蝶,西子的美,在绸伞的掩映下,散发着爱情浪漫的味道。承载着美好感情和千年沉淀的西湖文化,西子伞韵期待人们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