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艺术欣赏 >

亦仙亦幻霓裳羽衣曲作者是谁「犹似霓裳羽衣舞」

时间:2022-12-25 18:53:11 来源:董老师讲故事

大家好,亦仙亦幻霓裳羽衣曲作者是谁「犹似霓裳羽衣舞」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霓裳羽衣曲关联人物:唐玄宗、杨玉环、安禄山、雷海青、李龟年、李煜等。

《新唐书·礼乐志》记载:“玄宗既知音律,又酷爱法曲,选坐部伎子弟三百,教于梨园。声有误者,帝必觉而正之,号皇帝梨园弟子。”后世便将戏曲演员称为“梨园子弟”。

传说唐玄宗“霓裳羽衣曲”作成之时,因为缺少一个擅长音律的乐官而格外发愁,这时有人上报称闽中莆田有个擅长此道的神童,于是皇帝便派人去寻,雷海青因此得以入宫,后应试时一举取得“探花”,从此便留在宫中。

“霓裳羽衣曲”是唐代大曲中法曲的精品,是唐代歌舞的集大成之作。直到现在,它仍无愧于音乐舞蹈史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霓裳羽衣曲”是由唐玄宗作曲,在开元、天宝年间曾盛行一时,安史之乱后,宫廷就没有演出了,后失传。

唐天宝十四年(755年),安禄山、史思明发动政变。是年,长安城被攻破,皇室西逃,避难不及的文武百官,以及包括太乐丞雷海青在内的梨园子弟均被乱军俘虏至洛阳。

一天,安禄山在长安西内苑重天门北凝碧池举行大宴,命梨园弟子演奏《霓裳羽衣曲》。雷海青跟妻子说不愿为叛军演奏乐曲,妻子陪他饮酒雷海青酒后用筷子敲击盘子和碗,宛若天籁之音,安禄山派去请雷海青的士兵听得醉了,久久不能行动,后士兵来府上请雷海青去演奏,雷海青知道要是还不去有可能会大难临头,他跟妻子交代后世,让妻子为他准备棺木,正直的雷海青称病不能去,安禄山知道雷海青声名远播,不想杀死雷海青,安禄山又派人把雷海青强押到宴会现场。

唐玄宗被后世人称为“梨园祖师”,除了他大力建设梨园外,他本人也是造诣极高的鼓手、笛箫手和驯马师,还精通音律,在他的提拔下,大唐教坊高手如云。而安禄山除了会跳舞,没有什么艺术细胞和欣赏水平,对他来说,乐工、舞马都只是制造气氛的侍从而已。乐工们自然会有明珠暗投、对牛弹琴之感。

在宴会间,这些梨园弟子相对而泣,曲不成调。这一哭激怒了安禄山,安禄山便说道:“再有泪者当斩!”雷海青性烈如火,率先作为乐工表率,当下雷海青愤怒站起,然后扫视四周,均是相对哭泣的乐工,雷海青声色俱厉的对安禄山说道:“霓裳羽衣曲为唐玄宗所座,只有皇帝才能听,安禄山你想当皇帝吗?”安禄山被镇定自若的雷海青吓了一跳,满朝人物没有一个敢像雷海青这般放肆的,安禄山摸着圆圆的肚子尴尬说道:“忠义当如雷海青,雷海青是好样的,你们应该像他学习,忠心的人才能得到重用。”众乐工见状纷纷站起来拥护雷海青,有带头的乐工甚至大声嚷嚷:“安禄山滚出长安,大家等着迎接正统皇帝唐玄宗归来……”此时的安禄山再也无法忍耐,安禄山愤怒的站起来把酒碗重重的摔在地上,宴席上的众士兵立刻拔出宝剑把众乐工围了起来,众人被安禄山的气势吓坏了,不待安禄山说话。雷海青抱着琵琶推开士兵走到安禄山面前说道:“今天的事情皆因雷海青一人,与众人无关,如果安禄山滥杀无辜杀了众人,恐怕会激起全国人民的反对,不如只杀雷海青一人,以全安禄山的名声!”安禄山被雷海青的冷静、大义震惊了,雷海青见安禄山不说话,雷海青突然高举琵琶奋力砸向安禄山,安禄山一个闪身,琵琶摔得了粉碎,雷海青面西放声大哭。众士兵把雷海青五花大绑起来,安禄山手下的将军众人请安禄山斩杀雷海青,恼羞成怒的安禄山酒后终于暴跳如雷,安禄山下令将雷海青在试马殿前肢解示众。“缚海清于戏马殿,支解以示众。”

而教坊的乐工们,大都与雷海青类似结果。曾经的女高音徐永新,流落风尘;著名的男高音李龟年,在江南给人唱曲助兴;笛子首席李谟流落在江东,成为越州刺史皇甫政的乐工;而被玄宗精心训练的一批舞马,流落到藩镇,从未见过舞马的藩镇军卒看到马匹跳舞,以为是怪物,“箠之甚酷,鞭挞愈加,竟毙于枥下。”

霓裳羽衣曲约成于718年至720年间,关于它的来历,则有三种说法:

一是说唐玄宗登三乡驿,望见女儿山(传说中的仙山),触发灵感而作。

第二种说法则是根据“唐会要”记载:天宝十三年,唐玄宗以太常刻石方式,更改了一些西域传入的乐曲,此曲应该就是根据“婆罗门曲”改编。

第三种则折衷前两种说法,认为此曲前部分(散序)是玄宗望见女儿山后悠然神往,回宫后根据幻想而作;后部分(歌和舞)则是他吸收河西节度使杨敬述进献的印度“婆罗门曲”的音调而成。


唐玄宗引《霓裳羽衣曲》为得意的作品,开始仅在宫廷表演,开元二十八年,杨玉环在华清池初次进见时,玄宗曾演奏《霓裳羽衣曲》以导引。当时,大臣张祜《华清宫四首》云:“天阙沉沉夜未央,碧云仙曲舞霓裳;一声玉笛向空尽,月满骊山宫漏长。”

《霓裳羽衣曲》在开元、天宝年间曾盛行一时,天宝乱后,宫廷就没有再演出了。由于《霓裳羽衣曲》乐调优美,构思精妙,以后各藩镇也纷纷排演此曲,因此唐代文人都有歌咏或笔录。以后,随着唐王朝的衰落崩溃,一代名曲《霓裳》竟然“寂不传矣”。其实到中唐,此曲已被许多人淡忘。

五代时,南唐后主李煜和昭惠后周娥皇与乐师曹生按谱寻声,补缀成曲,并曾一度整理排演,但已非原味了。后金陵城破时,残曲被李煜下令烧毁了。但那时宫廷传存的乐谱已经残缺不全。南宋年间,姜夔曾发现商调霓裳曲的乐谱十八段,这些片断还保存在他的《白石道人歌曲》里。他为“中序”第一段填了一首新词,即《霓裳中序第一》,连同乐谱一起被保留了下来,词如下: [1]

丙午岁,留长沙,登祝融,因得其祠神之曲,曰黄帝盐、苏合香。又于乐工故书中得商调霓裳曲十八阕,皆虚谱无词。按沈氏乐律“霓裳道调”,此乃商调;乐天诗云“散序六阕”,此特两阕。未知孰是?然音节闲雅,不类今曲。予不暇尽作,作中序一阕传于世。予方羁游,感此古音,不自知其词之怨抑也。

亭皋正望极,乱落江莲归未得,多病却无气力。况纨扇渐疏,罗衣初索,流光过隙。叹杏梁、双燕如客。人何在,一帘淡月,仿佛照颜色。

幽寂,乱蛩吟壁。动庾信、清愁似织。沈思年少浪迹。笛里关山,柳下坊陌,坠红无信息。漫暗水,涓涓溜碧。漂零久,而今何意,醉卧酒垆侧。 [1]

由上可见,白石记谱填词的《霓裳中序第一》分上下片,歌词为长短句,结构上显然已受到词乐的影响。但音调古朴,曲中常出现降低的七度音(b7),体现出唐代燕乐侧商调的典型风格。歌曲的情调闲雅而沉郁,特别是两处(b7)音与“人何在”、“飘零久”的歌词相配合、更加深了感慨的色彩。

《霓裳羽衣曲》描写唐玄宗向往神仙而去月宫见到仙女的神话,其舞、其乐、其服饰都著力描绘虚无缥缈的仙境和舞姿婆娑的仙女形象,给人以身临其境的艺术感受。

白居易有《霓裳羽衣舞歌和微之》诗,对此曲的结构和舞姿作了细致的描绘:全曲共三十六段,分散序(六段)、中序(十八段)和曲破(十二段)三部份,融歌、舞、器乐演奏为一体。全曲36段,表现了中国道教的神仙故事。

《霓裳羽衣曲》在唐宫廷中倍受青睐,在盛唐时期的音乐舞蹈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玄宗亲自教梨园弟子演奏,由宫女歌唱,用女艺人30人,每次10人。有关此曲的表演情景,白居易、元稹在诗中均有精彩描写。

全曲共36段,全曲分散序(六段)、中序(十八段)和曲破(十二段)三部分:散序为前奏曲,全是自由节奏的散板,由磬、箫、筝、笛等乐器独奏或轮奏,不舞不歌;

中序又名拍序或歌头,是一个慢板的抒情乐段,中间也有由慢转快的几次变化,按乐曲节拍边歌边舞;

曲破又名舞遍,是全曲高潮,以舞蹈为主,繁音急节,乐音铿锵,速度从散板到慢板再逐渐加快到急拍,结束时转慢,舞而不歌。

白居易称赞此舞的精美道:“千歌万舞不可数,就中最爱霓裳舞。”

《霓裳羽衣曲》表明唐代大曲已有了庞大而多变的曲体,其艺术表现力显示了唐代宫廷音乐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其乐队通过白居易的《霓裳羽衣歌和微之》可看出《霓裳羽衣曲》伴奏采用了磬(唐代指铜钵)、筝、箫、笛、箜篌、筚篥、笙等金石丝竹,乐声“跳珠撼玉”般令人陶醉。

杨贵妃杨玉环与宫人日夜赶排。终于,练好了一大型歌舞《霓裳羽衣曲》,在一个盛大的节日上演出。细腻优美的《霓裳羽衣曲》 仙乐奏起,杨玉环带着宫女载歌载舞,一个个宛如仙女下凡,群臣的眼睛都看直了 。但杨玉环的舞裙被梅妃踩到,使整只舞功亏一篑。

这是唐代宫廷著名的舞蹈,传说是唐玄宗李隆基所作,由他宠爱的贵妃杨玉环作舞表演。原舞已失传,表演是根据文字记载和诗歌描写意想再创作的。音乐采用古老的《长安鼓乐》作素材,舞蹈吸收了陕西和敦煌壁画的某些舞姿造型,采取唐大曲结构形式。

《霓裳羽衣曲》乐声「跳珠撼玉」般令人陶醉。后来,到五代十国时期,南唐后主李煜与他的皇后周后凭着自己的音乐天赋,复原了失传200年的《霓裳羽衣曲》。是音乐史上的一大奇迹。 【霓裳羽衣舞】即《霓裳羽衣曲》,简称《霓裳》。唐代宫廷乐舞。其由来传说不一:有的说,唐玄宗登三乡驿,望见女儿山,归而作之;有的说,此曲是《婆罗门曲》之别名;有的说,唐玄宗凭幻想写成前半曲,又将西凉都督杨敬述进《婆罗门曲》改编成后半曲合而制之。白居易有首诗,对此曲的演唱作了详尽的描述。

此曲的伴奏乐队,除了前面提到的磬、萧、筝、笛以外,白居易还提到“玲珑箜篌谢好筝,陈宠筚篥沈平笙。清弦脆管纤纤手,教得《霓裳》一曲成”(《霓裳羽衣歌和微之》),就是说还用到箜篌、筚篥、笙等乐器。而唐文宗在宫廷里表演时,却用了玉磬四簴(架)与琴、瑟、筑、萧、跋膝管、笙、竽各一件。看来其乐队编制比较接近清乐的系统,这一点可能与它追求文雅的效果有关。

此曲的音乐,据《碧鸡漫志》引唐郑嵎《津阳门诗注》的记载,其“散序”是唐玄宗登三乡驿望女儿山回宫之后依据他对女几山的神奇想象写成的。这一部分白居易认为相当精彩,所以他在《重题别东楼之一》诗中说“宴宜云髻新梳后,曲爱《霓裳》未拍时”。歌与破则是在凉州进天竺的《婆罗门》曲以后,吸收它的曲调续写而成的。所以在《霓裳羽衣曲》中,既有本国的创作曲调,又有外来音乐的改编曲调。而外来音乐则取自印度的佛曲,用它来表现中国道教的神仙故事。由此可见,《霓裳羽衣曲》对于外来音乐的吸取,目的是为了引起人们新奇的感觉,表现作者所追求的那种神幻莫测的境界,在艺术上是有独创性的。

文:董老师讲历史 图: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