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麗和和花耀高级珠宝系列:大地之耀
大家好,SIGS学科 |「互联网+创新设计」交叉创新 实践赋能:视觉符号设计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
2021年秋季学期
“视觉符号设计”课程实验教学成果分享
“视觉符号设计”是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设计艺术学科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硕士研究生的一门专业必修课程,由于课程内容具有跨界交叉性质,因此,来自清华大学国际开放创新教育中心(Open FIESTA)互联网 创新设计(IID)项目的4名学生修学了这门课程。
互联网 创新设计项目倡导多学科开放交叉,旨在通过打破工科、理科、社科与艺术等学科的边界,培养具有跨界创新与领导能力的通达型人才。本次课程实验是项目众多跨学科交叉融合的教学活动之一,我们得以从中窥探多学科相融合的无限潜能。
德国新康德主义马堡学派的重要代表、哲学家、符号学家卡西尔(E·Cassirer,1874-1945)说:“人是符号的动物,人生活在符号的世界里”。藉由符号的引导,探寻对事物本质的认识,这是人类认识世界的重要路径之一,可见设计明确有效的视觉符号对准确无误地认识事物是何等的重要!因此,打破设计学科各专业间的界线,引导学生从视觉符号设计的视角来认识与掌握不同维度的视觉设计的共同规律与方法,是本课程探索的主要内容,也是其教学的目的。
掌握“开眼”理论与方法是学好这门课程的关键所在,其内容包括设计主题的价值定位(“心眼”)和视觉表达(“相眼”)两大部分。如何从视觉符号解码者的本质需求中凝练出设计主题的核心价值诉求(开“心眼”)?如何遵循人类视知觉与心理效应的原理去创造个性化视觉表现(开“相眼”),最后实现“心相之眼”的一致性?以及在每一个设计环节如何思考和运用 “开眼”方法与步骤?分析并解答上述问题即是本课程教学的核心内容。
本课程教学由理论讲授与实验教学两部分构成,实验教学活动是在世界藤铁工艺之都——安溪的实验教学基地进行的,今年的创作主题是“中国文化,世界表达,传统元素,当代表现”。我院学生与安溪多家家居工艺企业的几十名工艺师结成对子,联合开展藤铁工艺产品创作的workshop活动,艺匠融合,协同创新。这种教学法不论哪个专业的同学都可以采用手绘的方式进行创作,从而也就消解了因专业不同而不熟悉相应电脑软件所带来的不便,大家可以集中精力于视觉符号的创新研究上。藉由藤铁工艺的介质来理解、消化和掌握视觉符号设计的基本理论与方法,从而做出创新性的产品。七年来的教学实践证明,这种教学方法是行之有效的。
从这些作品中,我们很难看出有不同专业间的界限,它揭示了一个道理:只要登高望远(从视觉符号设计的层面来理解与掌握视觉设计的客观规律与方法),就能看到山水无界(平面、立体、空间各个专业之间在设计规律上原本都是相通的)。
将作业转化为产品,在学生们很好地掌握了本课程理论与方法的同时,也促进了企业设计师文化审美意识与原创能力的提升,而独具特色的产品也助力企业转型升级、提升大众生活美学品味,这也正是校企合作共赢、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共识所在。
这里分享的是互联网 创新设计项目的部分同学参加本课程实验部分的创作体会,真实而朴实。诚然,我们并不奢望通过一门课程的学习能够解决视觉符号设计的所有问题,这些作品还只是年轻学子在求索路上思考和实验的产物,距离成熟与完美还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对他们来说,从知其然到知其所以然,跨界交叉设计,过程重于成果。我们欣喜地看到,来自工科、社科等不同背景的学生亦能打破设计的边界,明理创新,寻觅不同学科交叉碰撞的火花。
诚挚感谢安溪县政府和相关企业的领导、设计师和工艺师对本课程教学的支持、指导与帮助。
【课程主讲教师】黄维教授
【设计实验指导教师】黄维、温雪媛(兼)、相关企业设计师、工艺师
【助教】张鑫
【实践项目主管】温雪媛、黄海青
【合作单位】安溪家居工艺行业商会及相关企业
01
跨·无界
——《天行》《福抱》《桃·寿·山》创作谈
作者:李昕澍(Open FIESTA互联网 创新设计)
黄维老师的《视觉符号设计》是我从选课开始便一直期待的一门课。虽然对于IID的同学来说,这是一门跨专业课程,其课程内容揭示了视觉设计的共同本质规律与方法,这对本专业的研究十分受用。通过校内课程教学,我们学到了如何通过寻找设计的核心价值诉求以开“心眼”,如何根据人类视知觉与心理效应的原理以开“相眼”,最后实现“心相合一”,设计出过目不忘的创新产品。“实践出真知”,理论学习之后要积极运用到实践当中,因此我克服了其他课业的多重压力,留出一周的时间,跟随课程来到“世界藤铁之都”福建省安溪县,进入藤铁工艺厂,进行产品制作实验。
万事开头难,从平面设计到立体设计,这第一步比我想象的要更难以迈出。在安溪正式开始实践的第一天,我们前往了富华工艺厂以及陈清河大师工作室进行参观、聆听讲解,从中了解到藤铁工艺发展历程、多年来国内外藤铁工艺品市场变化以及藤铁之于安溪县的意义。当日晚,老师帮我们对接了企业导师,研究设计方案,衡量可行性并探索改进方法。我加入了世纪工艺组,企业导师黄种发老师以丰富的行业经验对产品提出了专业的建议,最终在老师们的指导下,我完成了《天行》、《福抱》、《桃·寿·山》三套作品。
第一套作品是《天行》。这件作品灵感来源于我国首辆月球车——玉兔号,叙述每个人都可如“玉兔”一般逐梦“摘月”的故事。我提取有“圆满”之意的“圆”元素作为基础,设计出独立又彼此联系的三件系列作品——“奔”、“探”、“返”。为更好还原设计构想,企业导师和师傅教我事先打印好1:1设计图带去打铁车间。
从平面到产品,最难在于对立体效果的增强表现。在黑色线条部分的制作过程中,《天行》系列的焊接点特别多且对焊点的精致程度要求较高。为了解决焊点问题,师傅与我反复推敲铁线之间的焊接方法,并建议我去掉底座的折线部分,改为仅使用一根粗铁线贯通的方式,流畅且增强艺术感,温老师在巡回指导中建议我调整一部分铁线的前后位置,如手部铁线,增强立体感。在对黄色设计部分的实现过程中,叶师傅建议我在宇航员“玉兔”的面部使用半球组件,进一步增强立体效果。
在《天行》的上色环节,我不断纠结于金色部分的深浅度。负责喷漆的苏文山师傅帮我分析了不同颜料的调色方法和质地差别,最终根据理想效果给出了使用浅金色上色的建议并亲自用小号刷子手绘精细上色。温老师在巡回指导过程中也来到上色车间查看《天行》的完成进度,并提出将金色圆片部分做成仿月球粗糙表面的想法。喷漆师傅当机立断,使用石灰粉混合颜料,搅拌至半干糊状,然后使用最小号的刷子以“戳”的方式制作肌理,再使用大号刷子蘸取黑色颜料在颜料几欲干透之时上色,扫出立体阴影效果,让我不得不感叹老师们和师傅的经验智慧。《天行》系列摆件在最终的评审中获得视觉表现奖。
其他两件产品分别是《福抱》书立以及《桃·寿·山》餐巾座。《福抱》这件作品利用正负形设计出两只兔子,同时拼成一个“福”字,并在企业导师黄老师建议下制作成了两种书立。黄维老师常讲“中国文化,世界表达”,《福抱》这件作品也许并不能让不懂中文的人看出汉字“福”,但只要能看出这是两只兔子抱在一起,就已经实现了这件作品的设计初心。拥抱时的那一份“拥有”,就是“福”。该作品在最终评审中获得市场潜力奖。
《桃·寿·山》这件作品从侧面看似一颗 “寿桃”,从顶部看似寿星老人的高额头人物形象,将产品矩阵排列又似连绵起伏的山峰。企业导师黄老师使用激光雕刻法帮我制作出平面铁片,之后沿虚线直角折叠,迅速制作出富有几何美感的餐巾座。这件作品工艺简单、工期极短、实用性强,在最终评审中获得市场潜力奖,同时也是我在本次实践中最出乎意料而且满意的一件作品。
回想从校内开课到实践结束这短短五周的时间,一开始我只是一个符号学小白,现在能在老师的指导下画出创新设计;从一开始思路笨拙地平面设计,现在在各位老师的帮助下,能高产出这么多件作品。真心感谢政府和企业对我们的支持,让我们把实验性的想法都成功实现出来。同时在这过程中,我深刻感悟到了符号化思维的现实意义,以及百年品牌建设的发展方向。印象深刻的是,在产品的制作过程中,厂里的老师几乎是随叫随到,满足我们的各种需求;带我打铁的师傅看见我之后也会立刻放下手头的工作帮我打磨作品;喷漆的师傅不厌其烦地陪我修改颜色;老师们来巡厂时亲手示范,远程也会用微信联系及时给出建议……如果说有遗憾,那就是没来得及和打铁的师傅带着作品合影,但我相信师傅也同我一样,在看到成品时满怀激动。
总之,这是一次十分难得的课程体验,从理论学习到产品实践,开眼开心,顶天立地,收获颇丰,为我的学习甚至是人生带来的珍贵知识和回忆。非常感谢政府及企业对我们的帮助和照顾,辛苦各位老师的指导,也谢谢经常帮助我的小伙伴们。
后会有期亦或无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我会带着这份工匠精神继续前行在探索的道路上,立志用所学所得真正为国家、为社会贡献力量。
02
铁定心眼,艺阔乾坤
——《昂首阔步》《金鸡报晓》创作谈
作者:魏文(Open FIESTA互联网 创新设计)
我作为非艺术专业的学生,在一开始报选黄维老师的《视觉符号设计》课程时还是比较胆怯,担忧自己可能不能很好完成课程的设计作业。但听了黄老师讲授的“开眼”论后,我逐渐打开了设计思维的一扇大门。每堂课都聚精会神地听讲,欲罢不能。在收获了黄老师既充满设计哲理,又洋溢着艺术情趣的 “开心眼”、“开相眼”和“心相合一”的理论与方法后,我对视觉符号设计有了较为系统的认知和更大的兴趣。
黄老师从认知心理学的层面,教授我们如何精准地抓住人性中永恒的情感需求,设计出过目不忘且经久不衰的视觉符号。于是,我下定决心要上完这门课,还要将黄老师的理论贯彻到自己的专业研究中去。不过了解“开眼论”的理论知识是不够的,还必须通过实践才能更加深刻地理解其深层要义。于是,我开始每天努力学习有关设计软件,并且和艺硕的同学经常交流讨论,获取知识。
在黄老师的带领下,我们来到了福建安溪铁艺实践教学基地,开始了为期七天的明理创新、知行合一的设计实践课程。
到安溪的第一站是到陈清河大师工作室参观。陈清河工艺美术大师50多年情定家乡,不忘初心,艰苦创业,敢为人先,带领产业三次转型升级,脱贫致富,将竹藤铁工艺发展为家居工艺产业,成为安溪经济的一大支柱产业的感人事迹,深深地打动了我们,不啻是一次生动且深刻的人生价值观教育。然后大家来到新唐信这家在安溪具有代表性的藤铁家居企业参观,该厂设计师张勇老师热情地带领我们参观解说。在和张老师的交流中,我发现他对黄老师的“开眼论”领悟得相当透彻,“提纯”“重构”“开眼”“精调”这几个词脱口而出,运用自如。原来他多次听过黄老师的“开眼论”,并能很好地运用到自己的设计中去,产品深受中外客商的青睐。可见黄老师的“开眼论”不仅理论上高屋建瓴,博大精深,而且方法上相当通俗易懂,行之有效接地气。
创作伊始,我开始寻找当前人们迫切的情感需求。我看到在疫情肆虐的当下,民众心中可能最需要的是一种奋起向上的无畏精神。于是,我选定了骆驼和公鸡这两种动物来分别表现昂首积极的情感。在设计语言上,我从小时候的动物折纸中获得灵感,希望通过提纯出一个象征性符号来重构这两种动物,并在“开眼”中体现出相由心生的情绪,在微调中让这种精神更加有厚重感。
第一件作品:艺术摆件《昂首阔步》
我要表达的是一只昂首挺胸,大步向前的骆驼的精神状态。我提取出象征进取的三角形符号,根据骆驼的形状进行折纸式的重塑。在骆驼的眼睛和嘴巴连接部分以及色彩部分都进行了“开眼”处理。对构成骆驼形态的几块三角形的体量对比和穿插进行了精调。
第二件作品:书立《金鸡报晓》
同样,我从公鸡的形象中也提纯出一个三角形符号,并将其构成一只仰天啼鸣的公鸡模样。在作品的下半部分我用两个三角形进行交错,留出一个非三角形实现“开眼”,然后对金鸡造型的各部分比例关系进行微调。以公鸡作为书立意在激励人们早起读书,修身养性,强大自己。
在制作《昂首阔步》作品过程中,师傅让我用纸片裁剪出一个1:1的纸样,起初我不是很理解为什么要这样做,但还是做出了一个折纸的骆驼。
焊接师傅拿着我的折纸骆驼通过贴片切割,很快就制作出产品来了。原来折纸既可以让我更好地把握骆驼的立体感,又可以方便制作!
在做《金鸡报晓》之前,我的初稿其实是做一个鲸鱼状的置物篮,但切割后发现平面图转化为立体空间不是那么简单的一回事,焊接师傅也说这个鲸鱼很难做出来,于是我连夜又想了一组新方案。
第二天,与张老师沟通后我们马上确定了终稿并开始CAD制图和激光切割制作,并且赶上了同组其他同学的工作进度。
记得我们刚来的第一天,张老师没让我们下厂制作,而是让我们去推敲设计稿。后来事实证明,正是有了对作品尺寸参数的细化工作,使我们在后续的打铁过程中进展顺畅,一遍就完成了,真是磨刀不误砍柴工。
感觉这一周时间过得飞快。在张老师和其他师傅的帮助下,我们干净利索地完成了自己的作品。由于我们都是黄老师“开眼论”的学生,所以在与张老师的交流中很有共同语言,我又进一步加深理解了“开眼论”的精髓。另外,从张老师的为人处世中我也学到到了许多课程以外的道理。
黄老师肯定了我对“开眼论”的理解和设计的用心,同时也指出我的作品还有可提高的空间。他说,抱有一份缺憾是激励人继续走下去的动力。我明白黄老师这句话的意思,那就是永远使自己保持一丝不苟的状态,因为这是一种追求进步的状态。
在此,我再次感谢黄维老师、温雪媛、张勇等老师以及铁艺师傅、艺硕的小伙伴们对我的指导和无私帮助。
03
大道至简,心自在
——《一叶菩提》《山海一屿》创作谈
作者:张斯然(Open FIESTA 互联网 创新设计)
开学时就很期待黄老师的《视觉符号设计》课程,听闻老师潜心研究出一套设计理论体系,还会带我们出校实践,心向往之。在四次干货满满、妙趣横生的理论课后,我们随老师一同来到福建安溪,将学到的“开眼论”用于实践。围绕着禅意主题和东方美学,我创作了两件作品:《一叶菩提》与《山海一屿》。
第一件作品《一叶菩提》为一座烛台。一片长叶环绕成菩提叶形,叶中安坐一僧人,与摇曳的烛火相伴。烛台全身烤漆纯黑,从正侧两面看烛台,外轮廓皆为叶形。菩提一词为古印度语Bodhi的音译,意思是觉悟、智慧。作品灵感来源于《佛典-华严经》中一句话——“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原文为“坐亦禅,行亦禅。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春来花自青,秋至叶飘零。无穷般若心自在,语默动静体自然。”作品表现了一种简单、清净而自在的状态,蕴含见微知著、顺应规律之意。
在《一叶菩提》草稿的修改过程中,我发现原稿在视觉上略显僵硬,但找不到问题出在哪里。黄老师看稿后提出几点建议:一是用曲线表示僧人,使其线条流畅、与轮廓线统一;二是调整“开眼”点,不是简单的将现有造型切开,而要根据树叶形状有机变化,蕴含禅宗的残缺之美。
富华企业辛老师看稿后,建议作品去掉底座,化繁为简,使僧人的姿态由站立改为静坐,更显沉静与淡然。在温老师建议下,又调整了两片叶形的弧度和高低关系,用更宽的铁片打制僧人轮廓,使作品从正面看更加自然灵动,从侧面增强宽窄对比。
在《一叶菩提》打制和上色过程中,用细铁丝来表现草稿中的叶脉,起初请师傅帮忙层层焊在叶形轮廓中,但感觉铁丝把线条截断了,影响了流畅感,且整体看像一个笼子将僧人锢了起来,丢失了自在感。于是请师傅帮忙重新打制外轮廓,去掉铁丝后反而线条简约流畅,更显禅意。在上色环节,起初尝试了烤黑漆后部分上金色,对比后发现纯黑色的整体感觉更为素净,且僧人轮廓线条更加连贯,再三考虑后决定不上色为宜。
这一过程中获得一点感悟:无论形状还是色彩,不加修饰也是一种美,更显自然、守拙、返璞归真之感。禅宗推崇空寂之美、净素之美,告诉我们“清逸起于浮世,纷扰止于内心”。或许大道至简,少即是多,作品是这样,人也是这样。
第二件作品《山海一屿》为一件香盘。盘中前后错落着几座山峦,一颗墨珠中间穿孔,用于插置沉香。作品灵感源于对仙人下棋的想象:一位仙人在云层之上下棋,一览人间山海,落子成屿。作品结合点线面元素,墨珠为点,沉香为线,层峦与托盘为面。五重铁片平行组合,构成每座山的立体感和层次感。墨珠没有焊在托盘上,供使用者灵活落置,体会仙人下棋之感,增强作品的互动性。盘中“白沙”由香灰累积而成,使用者可用香在灰面上留下划痕,创作属于自己的枯山水,并从中感知时间的流逝与凝结。
在《山海一屿》的线稿修改中,起初不知花瓣做盆是否可行,视觉上觉得有改进空间,但又看不出来怎么改更好。在温老师的建议下,我去掉花瓣外轮廓,只保留托盘,调整了山形和香插的布局,使其更加疏密有间。
安溪打铁的过程,是对课上习得“开眼”理论的亲身实践。在老师们指导下一步步迭代作品,实现从繁至简、从平面到立体的变化,这一过程中提升了对美的认知——感受到简约素净之美、线条统一之美、高低错落之美、宽窄对比之美、立体构成之美,以及“开眼”有度之美。在专业之外,通过参访与交流提升了对社会的认知,例如了解安溪三大支柱产业,尤其是第二大支柱藤铁产业的兴起和发展,并了解了校企合作的双赢目标,更意识到老师对我们的期待,以及自己作为清华人要承担的社会责任。
打铁期间有更多和老师、师姐、同学交流和相处的机会,从中感受到真挚的师生、同窗情谊。记得刚到厦门时黄老师请大家品尝的蚵仔煎,还有车站提醒我们天冷加衣;记得温老师来看稿时,和我们一同跑上跑下与师傅沟通;记得富华小辛老师帮我们找参考、提建议、推进度时的认真和操心;记得富华陈师傅打样时的娴熟和专注;记得和同厂小伙伴天爱、莹莹、琰琰的互相帮助,还有一起度过的简单、快乐、专注的“厂妹”生活;记得某天昕澍帮我过的生日,还有路上和雨姐一起看小狗……现在回想起来这些,还是感觉非常温暖,感慨得良师益友之可贵。
想起进厂改稿时的某个午后,我在邻厂的河边寻找灵感时看到一棵榕树。走到一棵枝繁叶茂的榕树下,低头看到树根遒劲生长着,从树的中心向四周蔓延,一部分露出泥土,一部分向地下扎去,顿感一种极强的生命力。忽觉作品的创作、学问的研究、个人的成长、地方产业的发展,都像这棵树一样,想要枝繁叶茂,总要先把根基打牢、扎深。此次安溪实践就是一个帮我们打根基的过程。
愿我们都能像这棵树一样脚踏实地,向上生长,扎根与知、行与德的沃土,顶天立地,欣欣向荣,早日立于一方土地,也可为他人遮风蔽日;愿安溪藤铁产业也像这棵树一样,拥有源源不断的生命力,蒸蒸日上,走向辉煌!
04
藤铁和合,匠心可贵
——《金兔逐月影》《动静两相宜,忙闲皆有味》创作谈
作者:王雨(Open FIESTA 互联网 创新设计)
本次两件作品均以“兔”为主题,以藤铁为主要制作材料和工艺,在造型上构造了一个用线环绕而成的卧兔形象,以圆形为第二视觉点,作出圆月及不倒翁摆件的底座。两件作品可独立亦可成套。
作为一名工科生,我在学习《视觉符号设计》课程中看到艺硕同学们的作业实在是太精彩了,以至于我一开始创作的时候颇感忐忑不安。当时我画了一个兔子抱月的灯架和一个二维的小兔不倒翁,初步的想法被老师肯定后,我根据老师的建议调整了作品整体的形态,使其更加符合摆件在稳固性及重力支撑上的要求。随后,为了验证调整后的设计稿的可行性,我用细铁丝扭出一个基本型进行测试。黄老师阅稿后又进一步给了我造型和材质上的建议,使我对创作作品的思考更深刻,认识也更全面。
在安溪,短短的一周时间里我增长了很多见识,不仅深入了解了安溪这片神奇的土地,更是从心底深刻理解了“匠人匠心”一词的内蕴。在陈清河大师工作室参观时,陈大师的作品和他的事迹令我深感震撼,不由地对藤铁工艺品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我毫不犹豫地选择了陈大师工作室作为我的作品制作单位,并拜陈金城师傅为师。
因为想要和藤铁工艺结合,我与陈金城师傅商量后,修改了原本的方案。在《金兔逐月影》中我调整了月亮与兔子的比例,将视觉“开眼”重点放在“小金兔”上,而让球形月亮来承担藤铁工艺的表达,并设计出两个可旋转的半球灯罩,调节其重合角度即可调节灯光亮度;在不倒翁摆件《动静两相宜,忙闲皆有味》中,将之前的三维改为二维、在轮廓处单线结构改为双线,以轮廓线中的藤编来构建兔子毛茸茸的外形。
陈师傅根据修改后的图纸,手工打造出来作品的铁艺部分。与此同时,我潜心待在藤编工作室,与编藤老师商议要如何实现作品中的藤编部分。在材质的选择上,我们选择了更有毛绒感的纸藤;颜色的选择上,选择了白色。接着就要确定编法,在和编藤老师讲述了自己的作品后,老师一开始建议我使用“乱乱编”,但在知道了这是灯罩主体后认为“绕线编”也是个不错的选择,在试编之后我选择了“绕线编”。作为编藤的初学者的我一开始编的很松散,在老师的指导下做了一次返工,并在两天的编制过程中自研了从底至顶、由密到疏的编制手法,使灯光集中于顶部更有利于人眼健康。最终这两件小小的作品在各位老师的指导下打磨得十分精致,当作品的最后底座装上时,我心里由一开始的茫然与担心变成了一种从未有过的成就感。
最后,要感谢《视觉符号设计》这门课程中黄老师、温老师的指导,感谢助教张鑫学姐一路上对我的照顾,感谢创作过程中同学对我的帮助,更要感谢师傅们对我们作品倾尽全力。安溪之行给我留下珍贵的记忆,在这个冬天我收获了从未有过的成长,感受到了符号艺术和藤铁工艺的独特魅力。
编辑|李含嫣、常天悦
审核|原之、黄海青
转自“OpenFIESTA”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