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画收藏:食古纳新 瘦硬通神
大家好,农民画的艺术特点「从江西万安农民画发展史透视其艺术特色」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文:左文 刘晨
一、江西万安农民画历史渊源
万安农民画是农民原创的,以农民生活为主题,从民间绘画中衍生出来的画作。像其它农民画一样,万安农民画起源于人们对神秘力量的崇拜、对美好生活的祈求。古时科技落后,人们对于出现的天灾人祸无法做出正确的判断,只能借助祈求神灵来寻求平安。因此,各种神像的“符”十分盛行,如平安符、太岁开运符、五鬼财运符、姻缘符等。而绘制这些“符”的多为寺庙中的道士,因此人们会邀请道士上门驱邪除妖,并在家中张贴相应的神符,通过道士的“施法”完成主人的心愿。随着人们对神灵崇拜的盛行,道士们的宗教、巫术类绘画供不应求,随后便有对绘画感兴趣的民间人士加入此行业。他们有的拜道士为师,有的自行学习研究绘画技巧,并逐渐将这一绘画手法运用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如娶妻生子、节日庆典、营造动土、装饰美化家居等等。
明清时期,万安民间绘画者人数增长迅速,绘画手工作坊也相继出现,其中不乏技艺高超者。从整体来看,此时万安民间绘画达到了一个空前的高度。20世纪初,万安青年农民画家梁书,师从上海美专著名画家刘海粟、潘天寿。毕业留校执教多年后,回到万安老家,为家乡培养了大批民间绘画新人,如梁西江、匡小兵、肖群、陈上智等,为家乡民间绘画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政府引导民间画家创作反映新社会、新生活、新思想等,弘扬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作品,之前那些带有迷信色彩的题材逐渐消失。万安民间画家梁书,带领大家顺应时代潮流,借鉴并吸收年画、剪纸、国画、壁画等民间传统艺术元素,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令人耳目一新,在当年人们便将之称作“万安农民画”。
二、江西万安农民画发展历程
万安农民画发展历程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世纪50年代末至70年代中期。这一时期的农民画多为政治服务,主题无外乎是对当时社会生活的讴歌。在形式上结合年画和壁画的表现手法,将原始艺术的浪漫、民间艺术的质朴、漫画的夸张、宣传画的直爽结合起来。在现在看来,当年的绘画略有些浮夸。
第二阶段主要指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农民画家的自我意识逐渐苏醒,画家们开始有意识地组建起第一支农民画创作队伍。到八十年代,农民画家队伍已有上百人之多。这一时期画家们创作了上百件作品,并积极参加国家、省、市举办的相关艺术展览,部分作品也在各级报刊上发表。这一时期万安农民画已在全国有了一定的影响,人们也越来越接受和喜爱这一风格的绘画作品。
第三阶段从20世纪90年代往后二十年。这一时期万安农民画得到了空前的发展,这一时期的农民画家开始接受专业的美术训练,使得这一时期的农民画风格在质朴中透露出些许雅致。另外,江西著名国画大师梁书之子梁西江筹资建成了梁书画馆。这一画馆的建立给万安农民画家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交流平台。
第四阶段是指2011年至今,这一阶段万安县政府出台《关于加快农民画产业化发展的实施意见》,着力打造富有文化和艺术气息的特色产业。2012年,为把农民画进一步发展壮大,县政府利用高陂镇田北村,将其精心打造成集农民画创作、展示、培训、写生、休闲旅游五位一体的农民画村。
三、江西万安农民画艺术特色
起源于民间绘画的万安农民画,早先因民智未开,是人们用于迷信神明的载体,是一种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相结合的绘画。下文,笔者将从万安农民画的构图、内容情节、造型、色彩等方面来分析其艺术特色。
从万安农民画的历史渊源可以看出,农民希望生活一帆风顺,一生平安。古话虽有云:“世间事总难遂人愿,且看明月又有几回圆。”但万安农民觉得人生得有美好的向往,才能让生活更有希望。因此,农民们将这种求全、求满的向往,通过农民画的构图表现出来。基于这种情感,他们画牛,便是《五牛呈祥》,以画面中心为轴,表现出五头喜气洋洋的牛。画丰收,便是《车出黄金千万担》,满满一画面的粮食。他们的画总带有饱满、充实、圆融以及喜悦的艺术效果。万安农民画家总是想将生活中所有美好的事物都描绘到画面中,画中难得有点空地方,也会被有序列的地点缀上图案。这些装饰图案,彼此间互不遮挡、互不重叠,同时又有机地组合在一起。这样的构图方式,对于有些专业画家来说会显得缺乏节奏和韵味,但这正是农民们心理状态的真实反映。相比于高雅的艺术,万安农民画更接地气,更积极乐观,笔者认为这是值得鼓励的。另外,关于画面中的透视,有些人不能理解这些奇怪的透视,但笔者认为,这些要从当时农民的审美习惯来理解。如《归心似箭》(图1)中,船是从俯视角度来看的。这时船上支撑棚子的杆子应该是看不到的,因为它们被棚子遮住了。但我们的农民画家偏偏把它表现出来了。一般人会觉得,这样船棚要翻了,但农民画家觉得这样才能把船上的结构充分表现出来。这种完全不受透视规律的束缚,超越国画所用的散点透视、西方的焦点透视,将不同角度所看到的,结合心中所想的,表现在画面中的手法,正是万安农民画独特的构图形式。
《归心似箭》
万安农民画的情节大多与千百年来农民的劳动生产、生活习俗息息相关。从农民画的发展来看,早期多有民俗、节庆、耕种情节,而这些都是当地人们喜闻乐见的事物,都是人们茶余饭后、休憩娱乐、节庆热闹的场景,一切都是那么朴实自然,如《回娘家》《旺塔闹中秋》《采桑图》。万安农民对农村生活有着深深的依恋。在快节奏的今天,对于过着“格子”般生活的人们来说,万安农民画给我们带来了精神上的慰藉和心灵的愉悦。随着历史的推进,万安农民画受政治影响,题材多是歌颂社会主义大生产、歌颂领导的内容。虽然情节较现实有些激进和浮夸,但在感情上却是虔诚的。这与当代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圆滑、世故以及虚虚实实的处事之道形成鲜明对比。笔者认为这一对比,值得我们当代人深思。20世纪70年代,个人情感类作品渐渐地出现在农民画作里,让农民画有了更丰富的艺术韵味,其中包括亲情、友情、爱情等。这些细腻的情感,借由故事情节,被精细入微地刻画出来。如《金秋》描绘的是少男少女在硕果累累的果林中互生情愫的情景。
“造型是绘画的基础”,对于美术专业的学生而言,这话太熟悉不过了。关于万安农民画的造型问题,有两种截然不同的看法。一种是:其造型基础薄弱,类似儿童画,难成大气。另一种则认为:它是“大巧若拙、赤子之心”的表现。笔者认同第二种看法。因为,从万安农民画的发展可以看出,虽然农民画创作者没有受过最专业化的训练,但从20世纪70年代,万安农民画队伍就有美术专业人士的加入、牵头,并组织教学。在训练过程中,农民画家们同样需要训练造型,但更让他们在意的是高度概括的造型手法,因为其更符合创作者内心所要表达的情感。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万安农民画是以夸张、概括的手法,将对象最核心的状态展示给观者,下面笔者以《乡村夜色》(图2)来说明。这幅作品,描绘的是县文化剧团下乡夜演的情节。画面中本应有天空、远山、村庄三个空间,画者没有将其明确,而是利用月色和舞台灯光的黄色与远山的蓝色巧妙区分。同时通过一颗造型异常高大、壮硕的老树,将夜演场景表现得格外壮观。至于老树上的四个人物,造型简略,动态毕肖,这正是画者求“神似”之所在。这样的造型会给人一种奇特的感受,并能引导观者感受到画面中线条的遒劲以及稚拙的格调。通过这幅绘画,我们能够看出万安农民画家特别善于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而笔者也认为,这才是真正的造型精髓。
《乡村夜色》
“色要少,还要好,看你搭得巧不巧。”“红要红得鲜,绿要绿得娇,白要白得净。”从这两句流传多年的万安农民画口诀便能看出,万安农民画的色彩追求简练、强烈。农民画家多不被固有色所束缚,客观色彩只是参考,最终用什么颜色取决于画面搭配上的需要。因为农民画多数内容是积极向上的,所以画面所用色彩纯度较高,灰色调几乎没有。看着这些纯净、亮丽的色彩,又不禁让我们想到儿童画。确实,无论在造型还是色彩上,万安农民画都有与儿童画相似的地方。但细心体会,便能发现,其实不然。如《对牛弹琴》(图3),其色彩简单、明快,但有美术经验的人士便能发现,这看似简单的色彩平涂,其实是很有味道的冷色调画面,其中有着冷色邻近色的组合以及点缀其中的暖色。我们知道通往美的途径,不只有一种。我们可以先从理性出发,如学习素描和色彩关系,也可从感性出发,随心而动。无论先后,无论理性多还是感性多,能将心中所感表现出来,并让观画者体会到其中的情感,便是成功的艺术作品。而目前,万安农民画家正用第二种方式,记录着万安人民生活的点点滴滴。
《对牛弹琴》
万安农民画历经几十年的发展,在庐陵文化的滋养下成长了起来。我们知道绘画的技巧是可以学习的,但画中的精神是难以复制的。万安农民画充分反映了万安人民的勤劳勇敢以及自强不息的奋进精神。它独特的艺术特色将伴随着万安农民的生活以及文化精神生生不息。
来源:美与时代美术学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