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艺术欣赏 >

写作是需要灵感的「如何认识文学创作中的“灵感”现象」

时间:2022-12-28 11:01:08 来源:西红柿写语

大家好,写作是需要灵感的「如何认识文学创作中的“灵感”现象」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为什么持续进行 古岭新 著《四两拨千斤——写作老师教你如何提笔》的书评?

因为它用了大量关于“写作大家”的真实写作经历去让读者感受写作的真知灼见。

在探索写作真谛之路上,你是怎样为自己的写作动力提供不竭之源呢?

在写作的道路上你是怎样找到自己的写作灵感呢?

为什么说:“我们的写作需要意向、意念或想法”去推动我们的写作持续进行下去。

还有很多你心中,关于写作的疑问,也许可以从本文中得到答案。

写作

为什么说:“写作需要灵感”

写作往往需要灵感,所谓灵感实际上是一种顿悟,是人们思考问题时将两个或者两个以上互不相关的观念连在一起而迸发出的思想火花。

它通常以外界的偶遇事物为触发,并以一刹那间的感受形式出现,许多作家在创作中都会自觉地运用灵感去解决具体问题,贯通写作思路。

列夫.托尔斯泰就是这样,1873年,当他正准备写作一年前就已构想好的《安娜.卡列尼娜》时,写作的思路被作品的开头卡住了,不知如何去写开头的第一句话,才能更好地表现人物与情节。他反复思考了几天,仍未有所获。

一次,他来到儿子的书房,顺手翻阅摆在桌面上普希金的《别尔金小说集》,无意中他看到后面一章的第一句话:“在节日的前夕,客人们开始到了。”他眼前一亮,像有什么新的发现似的大喊起来:“对!我的小说就应该这样开头!”喊完,立即回到自己的房间,飞快地写下了小说的开头第一句话:‘奥布朗基家里一切都乱了。”

在上面托尔斯泰从看书中得到灵感,表面看来似乎很偶然,其实这是作家反复思考生活和琢磨艺术构思的必然结果。

假如作家没有对作品的通盘考虑及开头第一句话的冥思苦想,即使碰到能触发灵感的外借物,也产生不了灵感,更谈不上借助灵感去创作。

正如钱学森所说:“得灵感的人,总是要经过一长段其他两种思维的苦苦追求来准备的”。

正如牛顿在树下恰巧被掉落的苹果砸到,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也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有反复思考、苦思冥想,碰到了能触发灵感的外借物,产生了伟大的创造。

列夫.托尔斯泰

类似的例子,我国作家叶辛也曾遇到过。1982年,他根据自己插队落户当知青的生活体验和经过多年来的构思,正准备动笔写那本反映十年动乱时期两位知青因为出身悬殊,恋爱酿成悲剧的小说《蹉跎岁月》时,刚拿起笔就被作品的开头,难住了,一直苦想冥想。

一次,他和一位医生随便闲聊,医生无意中说了一句话:“一个人同另一个人的关系,往往是从他们认识的第一天就开始了的。”他听后得到了启发,悟出自己的小说应该这样开头——从男女主角的第一次相识写起。这样可以表现人物的心灵颤动及感情基础,使开头更加引人入胜。

后来他按这句话的意思去开头,小说很顺畅地写出来了。事后他感慨地说:没想到医生的境界,解决了我一段时间以来搜索枯肠仍未解决的问题。

这就是灵感的作用,它告诉我们:写作一般离不开灵感。实践中我们要重视和捕捉它,切不可让辛勤思考和难得的机遇相结合而产生的灵感随便消失。

从另一方面看我们也不可否认的是,写作过程中自我思考过程的积累,也可以说是“量变的积累,触发了质变的契机”出现了打开思路泉涌的秘钥。

为什么说写作需要意向、意念或想法

写作者在现实生活中,通过接触各种人和事,感到有些问题值得探讨,产生了写作的大致意向,这种意向就是意念。意念不但是写作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环节,而且是引导写作和提炼主题的媒介。

很多作家的写作实践充分证明了这点,一次,列夫.托尔斯泰在一块犁过的黑土上发现一株牛蒂与成百万棵草芥的不同,经过翻车碾压后仍生机勃勃,长在那里,不禁想起一个问题“人用犁和车毁灭了成百上万棵草芥,而这一株却不屈服,并顽固地生长,这需要多大的毅力!”为此他看到了牛蒂所蕴含的本质意义。

后来他把这一发现,用他的艺术敏感和掌握到的生活事件,写出了具有牛蒂性格的人物,这就是《哈吉.穆拉特》。托尔斯泰在生活的实践中寻找到了“灵感”并激发了写作的意念。

还有,朱自清的《背影》是用情感调动意念,并用它去引导和帮助写作的。他在《答编者问》中说:“我之所以写《背影》,其中最主要的因素是看了父亲信中的那句话:我身体平安,唯膀子疼痛的利害,举著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也。

当时读完,我泪如泉涌,一股怜爱父亲的感情难以控制,很想立即把父亲过去如何爱惜儿子的往事写下来。”在这种意念的驱使下,作者很快写出了《背影》,并“用它去表现父亲爱惜儿子的一段深情,以及作者对造成骨肉颠沛流离的黑暗时代的愤怒”。

意念有很大的作用,但要使意念在文章中发挥作用,任何时候都离不开写作实践。

否则,它只是浮泛的,不具体的东西。正如孙犁所说:有了写作念头,不付诸实践,再好也没用。孙犁有一个写作习惯:一有写作念头便抓住不放,直到把它写成文章为止。

其实,这种习惯对于任何一个写作者都应该坚持养成的。

还有一位伟人巴金也谈过类似的体会,他说他的《爱尔克灯光》,写作的意念始于抗日战争时期看到成都故居的照壁上写的“长宜子孙”4个大字。当时他就想写篇文章提醒下一代不能光享受父辈的福,应该自己去奋斗。

有了这种念头,他便着手写作,至下笔时,他一想到自己所处的封建家族的腐败、衰落以及姐姐的死,更感到原来想法的重要性,这就是《爱尔克灯光》的思想。要是他不写,上述的想法就不能具体地表现出来。

文章中的一个个例子都在说明,有了写作的意念或想法,还必须付诸实践,这样才能检查意念是否正确,进而写好文章。

但有些开始初学写作者却没有践行,他们有了写作意念,却不去结合生活,认真思考,反复提炼,而是停留在口头上,不去实践,这样是很难提高写作水平的。

还有我们在写作的道路上探秘写作的真谛时你的感悟是什么呢?是什么驱动着你去写作呢?

是写作能为你带来金钱的充裕,还是能给你带来精神的享受,

或者写作能够让你平凡的生活增添很多精彩的瞬间,那是真的让人很享受,

还有人曾说:“写作的真谛是,你因为写作而变得有意义,而不是为了有意义才去写作”

您是否非常认同呢?可以留言分享您的看法。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