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艺术欣赏 >

《我的阿勒泰》李娟「阿勒泰李娟简介」

时间:2022-12-31 15:57:09 来源:封面新闻

大家好,《我的阿勒泰》李娟「阿勒泰李娟简介」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 张杰

人物介绍

李娟,女,籍贯四川,1979年出生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七师123团(位于塔城地区乌苏市车排子镇),1999年开始写作。出版散文集《九篇雪》、《我的阿勒泰》、《阿勒泰的角落》、《走夜路请放声歌唱》、《羊道》三部曲、《冬牧场》及数部繁体字版散文集。曾获“人民文学奖”、“上海文学奖”、“花地文学奖”、“天山文艺奖”、“朱自清散文奖”等。

《遥远的向日葵地》

《我的阿勒泰》

《阿勒泰的角落》法文版封面

野生的作家

土地不光养人,还长文学。一个地方,拥有一个或两个卓越的文学表述者,是这块土地的福气。遥望新疆奎屯,它拥有红柯。回望关中,黄土高原拥有贾平凹和陈忠实。而提到阿勒泰,李娟是它的第一把小提琴手。近些年,在文学圈,李娟是一个很特别的存在:她的文章跟网络公号热门文章不一样,显得更端庄;跟严肃纯文学作家也不一样,她显得无法归类。她的粉丝忠实而庞大,她本人低调而淡然。她成了她自己。她也成了一个耐琢磨的对象,一个费解的秘密:她的文学,到底好在哪?她又是如何达到的?

人们说,李娟是“野生的作家”。1979年,李娟出生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在家乡四川上学,高中辍学毕业后,到了阿勒泰跟着母亲做裁缝,常被人家称作“裁缝的女儿”,在牧区开小铺子卖东西,也跟随牧民扎克拜妈妈一家辗转于四季的牧场之间。此后她曾到乌鲁木齐打工,做过流水线工人。她把自己的经历写成了书。李娟受教育程度并不高,她也从未受过系统的文学课程训练。她的书,被同行看到感到惊讶:“这种文字是教不出来的。”“她的文章有一种浑然天成的灵气”。

李娟的成长经历曲折,有着漂泊流浪的艰难岁月,很显然是她文学世界的一个根基。与此同时,李娟也自言有写作的抱负。她也在文章中透露,自己对世界有很强的学习意识,想要了解、感受、知道更多。她知道新疆那块土地有好东西,值得挖掘,值得记录,值得努力表达。身在其中,再苦,她也没有被苦所淹没,而是始终有一颗作家的心眼在跟现实保持距离,在打量着自己所受的苦。

她知道,终有一天,她会将自己所遭受的、目睹的,感受到,好的没那么好的,思考清楚的,没思考清楚的,形成文字。不过,光有丰富曲折的经历、想要表达出来的强烈意识,并不足够。想想,还有很多丰富生活经历的人,他们也不乏写作记录下来的雄心壮志,但是并不能都成为作家,更不是都能成为李娟这样的作家。还缺什么?还必须有写作的高超能力,尤其是独一无二的表达能力。

最近,已经在新疆乌鲁木齐购房安居的李娟,出了一本新书《遥远的向日葵地》。在出版方花城出版社的安排下,罕见露面的李娟集中出席了一些讲座活动。这也是她成名以来,第一次大集中出席公开活动。在主持人的提问下,她罕见地分享了不少关于自己写作,以及对新疆,对生活,对文学,以及对写作方法的看法。从中,我们可以让我们更清楚明白,这个被李敬泽、王安忆、陈村等作家由衷欣赏的李娟,到底是怎么成为李娟的。

李娟在牧场

将艰难化为生存的乐趣与尊严

十年前,李娟的妈妈在阿勒泰戈壁草原的乌伦古河南岸,承包的一块200亩的向日葵地。她们母女俩,还有一位叔叔,一起在向日葵地劳动。这自然是一段艰辛同时又充满奇迹的耕种生活。向日葵地历经黄羊啃食、毁了再种,种了又毁、三次补种,又接连遭遇干旱、虫害,直至收获,中间是微弱的希望和漫长等待……

“当我在葵花地生活的时候,我就觉得我总有一天要把它写下来,就一直是这个想法,然后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这段记忆就越来越深刻,如影相随,耿耿于怀的。然后过了十年的时间,我就慢慢开始写,第一篇我记得写的是《繁盛》,后来慢慢就一篇一篇出来了,就成了一本书。”这本书就是《遥远的向日葵地》。

按照一般的操作,这样的艰苦生活,李娟表达的肯定多是亲人们的坚韧辛劳,他们内心的期冀与执着。但这不全是李娟。跟李娟以前的散文作品相一致,勤劳乐观的母亲、高龄多病的外婆,大狗丑丑小狗赛虎,鸡鸭鹅,地窝子。天底下至平凡无奇的动物植物,通过李娟的笔,拥有了旺盛的生命力,包裹着一层动人的情感光泽。

《遥远的向日葵地》的叙述一以贯之的质朴、明亮、幽默。比如如去往“向日葵地”初始的《九天》,只用了九天,寸草不生的荒野平地上诞生起一座蒙古包,“第四天鸡开始下蛋”,生命开始得以繁盛。这一“创世纪”般的行吟,将种种艰难化为生存的乐趣与尊严。

“水渠通水那几天跟过年似的,不但喂饱了葵花地,还洗掉了所有衣服,还把狗也洗了。家里所有的盆盆罐罐大锅小锅都储满了水。幸亏我家家什多,可省了好多打水的汽油钱。那几天鸭子们抓紧时间游泳,全都变成了新鸭子。放眼望去,天上有白云,地上有鸭子。天地间就数这两样最锃光瓦亮。”

李娟一家人刚搬到向日葵地的时候没有房子,只在地上挖一个坑住在里面,新疆叫“地窝子”,钻进去,窝在那里面。李娟写出来,没有一句抱怨、哀叹、悲观,所有这样的词都没有。

她是这样写的,“抬起头一眼认出床板上的旧花毡,接下来又认出床前漆面斑驳的天蓝色圆矮桌,认出桌上一只绿色的搪瓷盆。没错,这是我的家。又记起之前有过好几次,和此时一样,独自去向一个陌生的地方,找到一座陌生的院落。和此时一样,若不是我的赛虎,若不是几样旧物,我根本不知那些地方与我有什么关系。面对农村、荒漠,李娟的写作,却没有很多写农村题材的文学常有的陈旧、消沉的气息。

土而不旧。苦而不丧。这是怎么做到的?李娟说,比起真正的农人,真正的牧民,“我这种乐观还差的远的很。我很少见过他们怨天尤人,大部分时候他们都是很顽强。他们才是真正的乐观。按照我的理解。农人生活的确是辛苦又单调。他们得为自己的生活找到希望,找到乐趣,才能在这样的环境里面如鱼得水生活下去。如果他们不乐观,不热情,不对生活充满希望,大概是很难生活下去。我真的特别钦佩那样的人。我也渴望我是这样的人、我讨厌自己的虚弱,讨厌自己的矫情,所以我愿意去赞美他们,我觉得他们的这种状态才是正常的、合理的。所以我就更注重这些闲暇时期的小欢乐,有趣的东西。”

李娟在阿勒泰

“有很奇异的强大的自信心”

“向日葵有美好的形象和美好的象征,在很多时候,总是与激情和勇气有关。我写的时候,也想往这方面靠。可是向日葵不同意。 种子时的向日葵,秧苗时的向日葵,刚刚分杈的向日葵,开花的向日葵,结籽的向日葵,向日葵最后残余的杆株和油渣——它们统统都不同意。它们远不止开花时节灿烂壮美的面目,更多的时候还有等待、忍受与离别的面目。如果是个人的话,它是隐忍而现实的人。如果是条狗的话,都会比其它狗稳重懂事得多。但所有人只热衷于捕捉向日葵金色的辉煌瞬间,无人在意金色之外的来龙去脉。”

“田野的绿如同离地三尺一般飘浮着。辽阔,缠绵,又梦幻。我们的摩托车在天地间唯一的道路上飞驰,那片绿色是唯一的港湾。”“分完礼物,我妈又赶紧去放鸡。我尾随而去,又认出鸡笼上几块涂着蓝漆的木板。多年前它们曾是我家商店柜台的一部分。长长舒了一口气,感到这个家已经在心里悄然生根。我问我妈柴在哪里,然后劈柴升火,烧水做饭。”

细读李娟,你会发觉,李娟其实是文学上很先锋的一个作家。她对字词的把握、结构的把握,显得很有现代锐度。比如她特别善用一些表面看起来很清浅的文字,写出特别的效果。又明快,又快乐。清新不俗,温暖干净,又博大端庄,辨识度很高,细心人一读就知道是李娟。著名作家王安忆对李娟文字的评价为:“有些人的文字你看一百遍也记不住,有些人的文字看一遍就难以忘怀。”

在多场活动中,很多人好奇李娟到底是怎么练就这个本领的。对于自己的写作之道,李娟也有透露,“写作是需要取舍的,需要一些内容衔接调整,不能像流水帐一样,不能想到什么写什么,我写作的时候,想象自己是读者,我自己愿意不愿意看这样的作品,怎样表达才不是那么乏味。当然这也是一种写作的心灵,虽然内容都是真实的,还是要在节奏感等方面调整。我觉得,主要就是,我尽量不说废话。是难以言说的一种技巧,我说不上来,我写的时候,自然而然的这么考虑,很耐心,缓慢的经营。”

有人还是不死心:秘诀到底是什么?李娟说:“我可以很狡猾的回答一下,就是写出来的。但是我知道这样是很不负责任的,哪里来的?所以说我是一个作家嘛,可以有很奇异的强大的自信心,我就觉得我这样写比那样写好,就是有那样的判断力写出来的。我是从小就喜欢写,慢慢写,才开始写得不好,就喜欢阅读,是一个书呆子。什么书都读,只要有文字的东西,我不挑剔,读到最后我大概就有一个审美和判断力了。真正成篇幅的东西还是要认真的构思。我不像别的作者那样牛,一遍成稿,一下就能写出来。我写得很缓慢,慢慢地去操实,慢慢地去经营。准备得也缓慢,主要还是修改,反复地改来改去的,基本上是改得面目全非,最后才会定。反复修改,反复质疑。写完之后修改,然后放一放,写别的东西,过段时间再去看看,再去修改,一直修改到我觉得这个东西挺像个样子的,和我想象的一样好,差不多就成了。有的人是越改越不好,我是越改越好。我的文字好像一气呵成,其实背后也是有很大量的工作的。”

“写作的目的不是作品和书,而是认识世界”

李娟曾讲过一个故事。大概就是,在很冷的天很偏僻的荒原上,她们搞来两条金鱼,每次同哈萨克人谈价钱讲不下来的时候,她们就让人家赶快看鱼,一看在水里游来游去的鱼,大家心情一平和事情就好解决了。

对于李娟这样的作家,生长的土地,给予她很多人在城市里难以获得的特别的经验和历练。也培养了她对世界的好奇心。“对于很多作家来说,写作的目的,可能就是完成一部作品,达到某个艺术高度。但我写作的宗旨就是,不断地去认识世界,不断地去打开各种门各种窗户,不断地往前走的一种过程。这个过程中可能产生了很多作品、出了书。但这些对我来说远远不够,就像盲人摸象一样,我只摸到了一部分。”

“在四川,我在童年时代里常常在郊外奔跑玩耍,看着农人侍弄庄稼,长时间重复同一个动作。比如用长柄胶勺把稀释的粪水浇在农作物根部,他给每一株植物均匀地浇一勺。那么多么绿株,一行又一行。那么大一片田野,衬得他无比孤独,无比微弱。但他坚定地持续眼下单调的劳作。我猜他的心一定和千百年前的古人一样平静。我永远缺乏这样的平静。”文字作品的纯真有趣,让李娟多获得“单纯”的形容。但李娟并不是一个只知道岁月静好的人,她也会有内心交战,她并没有活在真空之中。她说,“我相信,一个单纯的人能够成为一个好的作家。但我是一个矛盾重重的人,特别矛盾。而且可以说是比较复杂的人吧,远远谈不上单纯。正因为如此,我希望自己写文章的时候,要力求清晰和准确。”

李娟停用了微信朋友圈。看李娟的微博,也并不经常更新。粉丝也称不上大V。她不是那种要维护粉丝的人格。这就减少了很多损耗。她的精力就可以更多地用在写作上。不泄露,不浪费。孩子的元气天真,泥土里长出来的体验,平实而有趣的行文高级语感,把经验活成自己的眼光和判断,对自我元气的自我保存意识,大概就是李娟之所以称为李娟的公式吧。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报料微信关注:ihxdsb,报料QQ:3386405712】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