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画展览:詹庚西及其花鸟画艺术
大家好,面塑体现各地的民俗民风「面塑艺术与民俗文化传承」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面塑俗称面花、礼馍、花糕和捏面人。它以糯米面为主,调成不同的色彩,用手和简单工具,塑造各种栩栩如生的形象。
中国的面塑艺术早在汉代就已有文字记载,经过几千年的传承和经营,历史文化源远流长,成为了中国文化和民间艺术的一部分。
面食作为北方的主食,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不仅具有食用功能,而兼具了工艺美术的民俗功能,它的民俗功能的表现形式便是面塑。其视觉上的造型和色彩使它具有强烈的形式感和审美功能,以及深刻的民俗寓意性,它是一种实用与审美紧密结合的艺术形式。
1. 面塑艺术的审美寓意早在原始社会时期,彩陶艺术时期,我们人类的祖先就表现出对生命崇拜和子孙繁衍的祈盼。比如,有记载表明仰韶文化马厂彩陶上,关于图腾的印刻,表现出了祖先对图腾文化崇拜。
同时,面塑的用途广泛久远。面塑与生产生活紧密结合,它的价值建立在丰富的民俗活动基础上,具有强烈的民间性、地域性。
中国各地的面塑随着传统的生产生活、人生礼仪和岁时节令,不断地发展延续下来。面塑的存在为民俗活动增添了文化气息、艺术特色和节日氛围,强化了时节令的记忆和回味。
在民间每逢重要的节日都离不开面塑艺术,比如说,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和小年除夕等。同时,在一些岁时节令和人生礼仪活动中,也离不开面塑。它广泛地与人生礼仪、诸如婚嫁、诞辰、祝寿和丧俗等活动紧密联系,在这种特殊的节日用来祭祀、供奉神灵和祖先,以此来祈求生命繁衍、人丁兴旺。或祈求幸福安康、吉祥如意、风调雨顺和五谷丰登,以讨个好兆头。
还有的是用来表达思念和纪念,有的用来避邪消灾。同时人们将面塑作品相互赠送以表祝福,也用来展示财富和地位。在民俗活动中,面塑的扮演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成为人们的一种思想寄托。
2. 历史渊源“图必有意,意必吉祥”,面塑文化中吉祥造型被广泛流传,这种吉祥造型在唐代已经趋于成熟,在明清时代达到鼎盛,延续至今。吉祥造型与我国传统文化是分不开的。一方面它是对神灵、祖先的崇拜,体现一种强烈的生命意识。另一方面,它是对世俗生活的求吉纳福,以求福报。
随着农业的发展,小麦在中国北部广泛种植,成为了面食制品的主要原料。在秦汉出期,面食制品工艺获得了初步的发展,出现了最早的关于面塑的记载。比如说,汉元帝时黄门令史游的《急就篇》中写道:“饼饵、麦饭、甘豆羹”便提到了面塑。民俗学家考证称民间面塑很可能起源于汉代。
魏晋南北朝时期,面食出现了向面塑艺术发展的趋势,审美期待与需求也得到了提高,面塑作为风俗物品的民俗文化特征已逐渐成形。《荆楚岁时记》中记载,“令世人正月十五作粥祷之,寒食挑菜,夏至食粽”。
隋唐时期,面塑制品成为祭祀礼品使用,真正意义上的面塑由此产生。唐代的《封氏闻见记六》中写到:“玄宗朝,海内殷蟾,送葬者或当街高祭,张施帷幔,有假花、假果、粉人、面兽之属。”
宋代面塑艺术发展更为成熟,面塑造型样式品种更为丰富,面塑制品中的民俗文化观念更为深刻。依据民俗节日和事项的不同,产生了不同的称谓。
《东京梦华录》中记载了关于宋代民俗事项及面塑称谓。比如说:“正月初一,京师人家大多食索饼;初七日则食煎饼;上元节有丝笼和油外锤,又名炸元宵;二月二有迎贵果子;三月初三有面做镂人;寒食节要食子推饼;清明节用面造飞燕,柳条串上,插于门楣,称之子推燕;七月十五中元节有孟兰饼陷;八月十五中秋节有玩月羹;九九重阳节有菊花糕酒,另外以粉作狮子蛮王之状,置于糕上谓之狮蛮,此亦为果实花样;进了腊月则有口脂、面药、草面”。
到了明清时期,面塑艺术发展鼎盛的集大成者。加之多元民族文化的交流,面塑艺术体现出丰富多彩的特点,融入了更多的民俗内涵。这个时期的面塑制作工艺中还发明了模具印花法,如清代春节制作的面塑品种“天宫赐福”“如意年糕”“鸳鸯喜饼”等,都是借助了模具完成。
3. 面塑文化价值面塑艺术是人们观念的一种外化,以生动的形象、图案和造型代表着人们的心灵寄托。面塑不仅仅是民俗活动的产物和表达媒介,同时也是中国民俗文化的重要载体。它寄托了不同地域人们的心理情感、审美趣味和文化追求。是民俗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左汉中在《中国民间美术造型》一书中说:“民间美术的特殊生存环境和民间艺术家所具备的高超传作技巧,使民间美术表现出造型上的随意性”。面塑艺术因地域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风格,有的地区善于写实,有的善于写意。无论是哪种造型风格,都来自于民间艺人对自然万物的体会,都参杂着他们祖祖辈辈深厚的情感。
一块面团看似简单,但是在民间艺人的手中,经过揉、搓、剪、压、卷等步骤,一个精美绝伦的造型艺术就出现在人们眼前。此外,面塑艺术不仅讲究造型上的视觉美感,也 讲究色彩的搭配。
作为面食的面塑是民族文化内涵、精神气质、审美情趣等多种因素相互融合而成的。面塑文化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民俗文化价值,是研究地域民众群体社会心理的重要参考。源远流长的面塑文化中,隐含着民俗文化观。随着文化的不断沉淀,面塑文化与各个时期的文化特征相联系,日益发展成为如今晋北民间的特色民俗活动。
中国民间的面塑艺术已有上千年的历史,它是黄河流域饮食文化圈中特有的一种民间艺术形式,是群体精神的沉淀。中国民间面塑的工艺性、民族性和民俗性体现了中国民间艺术独特的魅力。
面塑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是连接民族情感的纽带。它的继承和创新发展成为了新一代人应该思考的问题,传达面塑匠人“择以一艺,终一生”的匠心精神,是新时代文化发展的使命。
参考资料:1. 非遗纪录片《面塑万物,匠心传承》2.《民间面塑艺术的源流与技艺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