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画作品:新的审美 现代与传统经典的碰撞—中国青瓷全新的呈献
大家好,油画 修复「渐变油画」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974年,湖南茶陵县文化馆美工姜铁山创作了油画《向井冈山进军》。这幅高宽均在5米左右的作品在茶陵火车站候车室悬挂了30多年。画中凸显了青年毛泽东在中国大革命失败的关键时刻带领中国工农革命军向井冈山进发,寻求中国革命发展壮大的历史瞬间。
这幅红色作品弘扬了井冈山精神,也具有特殊的历史背景和历史价值。1927年10月,毛泽东率湘赣边界秋收起义的工农革命军到达井冈山地区,湖南茶陵城是工农革命军进军井冈山之后占领的第一座县城。同年11月,中国共产党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县级红色政权----茶陵县工农兵政府。
《向井冈山进军》原作,画布有超过十几处裂缝,大部分位于画面下方
油画承载着时光,却也饱受时光的侵蚀。《向井冈山进军》如今呈现多处裂缝和斑驳,画布就有超过十几处的撕裂痕迹,最长的破损处达1米。广东省艺术品保护修复与材料研究重点实验室的修复师们正对这幅作品进行修复。今年年底,这幅红色作品有望以全新的姿态亮相广州铁路博物馆。
老油画是怎么修复的?油画修复的标准是什么?广东省艺术品保护修复与材料研究重点实验室负责人、广州美术学院艺术品保护修复与材料研究学术带头人贾鹏教授近日解答了这些疑问。
实验室迎来“重病号”
广东省艺术品保护修复与材料研究重点实验室,依托广州美术学院绘画艺术学院油画系油画材料与修复实验室开展教学与科研工作。广州美术学院也是全国率先开办油画保护与修复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的美术院校。
某种角度而言,实验室是“艺术品的医院”。高4.8米、宽5.16米的《向井冈山进军》是其中一个特大“重病号”。当记者走进实验室,便能看到《向井冈山进军》平摊在一张大桌上。作品上方覆盖着一层玻璃挡板,玻璃挡板用小袋沙包压实。
实验室的修复师正在修复巨型油画《向井冈山进军》
30年来,岁月给油画留下深刻印记:破损、龟裂、脱落和变色。但画卷雄奇瑰丽、璀璨生动的风姿犹存。画中,青年毛泽东百折不摧的伟人气魄栩栩如生,工农红军簇拥进军井冈山的伟大场面气吞山河,依旧能给观者强大的震撼与激励。出于对这幅作品历史价值的珍视,广铁集团将作品送到实验室进行修复。
因画卷面积极大、颜料层容易损坏,作品由专门的艺术品运输公司负责从茶陵运到广州。在运输过程中,油画用直径60厘米的大卷筒卷起,卷起时画面朝外。
实验室没有足够面积的墙悬挂这幅油画。为了全面了解油画的病症,修复师动用了无人机给平摊的油画拍照。肉眼可见的是,画布有超过十几处裂缝,大部分位于画面下方,最大裂口长达102cm,局面颜色可能因为霉变已变灰……
在修复《向井冈山进军》的过程中,实验室的修复师用了大量精力去研究匹配的画布修复材料
“作品破损太严重。在修复起步阶段,我们用了几个月时间来修复画布。”广东省艺术品保护修复与材料研究重点实验室负责人贾鹏教授告诉记者,画布被行内称作支撑载体,支撑载体修复完成后才能进行画面(画层)的修复。
画布修复是一个精细活,有时肉眼下的缝合工作还不足以做到最精细。修复师甚至需要在医用体视显微镜下将画布缝起来,花上一周时间才能完成巴掌大小的面积。
油画保护与修复不靠感觉,靠科学
艺术品保护与修复不仅是匠人修东西,也是一门学术研究型的专业。实验室不仅配备了检查、清洗、托裱、矫正、补色等各类世界先进的专业修复设备及工具,还有超景深显微镜、光谱类分析仪和专业图像采集系统等高端科学分析设备。
实验室配备了检查、清洗、托裱、矫正、补色等各类世界先进的专业修复设备及工具
艺术是生动活泼的,但艺术品修复是科学严谨的。贾鹏告诉记者,艺术品修复不是简单将艺术品翻新。这个行当遵行国际通用的三大原则:一是可逆,即使用的修复材料是可卸除的;二是可识别,即修复结果在一定范围内可识别;三是最小干预,保持历史的真实性,尽量避免不必要的保护行为,争取保留最大的价值。
“油画修复不能乱涂乱改,要保证贴上去的东西可以借助科学手段取下来,并且要留下记录。这能保证即便有人修坏了,别人还可以再次修复。所以艺术品保护修复离不开与材料的研究。”贾鹏教授说。
就《向井冈山进军》而言,其画布是易吸水的棉布,容易与其他材料发生黏合,导致不可逆转的修复。所以实验室的修复师用了大量精力去研究匹配的画布修复材料,目前他们选择合成材料进行加固。
目前这幅作品的画布修补已基本完成,但这只是完成了整体工作一小部分。在支撑载体完成修复之后,油画还将迎来画层缺失修复、画层加固、矫正平整度加衬、补色;预见性保护、微生物防治等步骤。
记者在现场看到,用于填补作品裂口的画布仍然是一片空白,修复师需要填充颜料,使得填补处与整体画作浑然一体,但这也不能凭着修复师的自我感觉来操作。
油画不仅是颜料与画布的结合。在一幅油画的表层下方,还堆叠着层层的隐藏画层,画层叠加构成了油画的最终效果。比如,过去的艺术家并没有太多色彩的颜料可供选择,油画所呈现的人体肤色并非涂抹肉色颜料,而是由下方冷色画层与上方暖色画层叠加产生的效果。
实验室配备的高端科学分析设备
画层的修复需要有科学数据的支撑,所以修复师会在修复前对油画作品进行科学图像采集。通过借助紫外线、红外线,修复师能对油画保护层和颜料层的成分、均匀度、修复痕迹进行判断。修复师甚至会去医院给油画挂号,通过拍摄X射线的方式洞察深层次的问题。这些分析方法都有助于修复师选取最合适的修复材料和修复手法。
运用这些科学手段,油画修复师能够穿越时空隧道,与当年的创作者交流起稿思路、创作手法。“我们比画家更能透彻地了解油画,所以常会被邀请为公检法做艺术品评估鉴定相关的工作。有时,我们的工作反能给落马官员减刑,因为他们收的画很多是赝品。”贾鹏教授笑着说。
培养更多人才与“时间赛跑”
油画与人一样,从诞生起就不可避免要面临老化,关键在于保护得当。而华南的气候潮湿闷热易产生霉菌,对油画保护带来的挑战更大。最近几年,来到实验室“看病”的油画数量暴增。
油画修复工作是在与“时间赛跑”。贾鹏教授说,中国有大量艺术品已到了衰老年龄,他们工作是减缓和阻止作品继续损坏。“我们只能保持艺术品现今阶段最好的状态,但不可能让它们回到创作时的状态。”
贾鹏向记者介绍实验室的高端科学分析装备
但是国内目前能承担这项工作的人还太少。贾鹏是法国国家登记在册的文物保护师、修复师,国内像他这样拿到资质的专业修复师数量极少。
贾鹏先是从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本科毕业,后前往法国巴黎深造。在法国,他无意中闯入绘画艺术品保护与修复领域,还为此重读了本科和硕士。2019年是中法建交55周年,中央电视台录制《流金岁月—纪念中法建交55周年人物系列专题片》,贾鹏成为其中六位人物之一。
“我至少有3次想过放弃,重新学习物理、化学、数学知识,这都和我之前学的无关,真的太头疼了。不过我还是咬牙坚持下来了,也收获了很多艺术的秘密。”贾鹏说。
2010年前后开始,贾鹏及他的团队曾修复大量国内外著名艺术家的作品,如安格尔、雷诺阿、皮埃尔•米亚尔、里希特、贝尔纳·布菲、赵无极、徐悲鸿、吴作人、吴冠中、陈逸飞等的作品。
但他发现以师徒制的教学模式,很难培养出真正专业的人才,必须要投入教育,建立科学的专业体系。”
贾鹏教授正对油画进行分析
贾鹏说,广州在历史上就是重要的通商口岸。晚清广州“外销画”可视为中国近代油画的先声。广州可谓是中国油画的发源地,油画修复在这里也有巨大的市场。所以广州美术学院2016年全国独立建制的美术学院中率先开办油画保护修复与材料研究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时,他毅然加入,成为广州美术学院艺术品保护修复与材料研究学术带头人。
油画保护与修复专业是一门文理交叉融合的学科。贾鹏说:他在法国求学时,这门专业几乎没有学美术的人,学生们都来自美术史、自然科学、医学等专业。
所以在广美的课程设置中,油画保护与修复专业学生们也需要学习美术史、人类学、物理学、化学、材料学、临摹、修复技术等等。这门专业每年只招收10名本科学生,要做“精学精教”。
目前艺术品保护与修复人才培养,仍将经历一个漫长过程,因为真正能做到文理兼通的人才是“凤毛麟角”。
贾鹏教授说,未来广美油画保护与修复专业会在招生上进行变革,自入学考试始就会做出遴选,让更多的有理化基础又对艺术感兴趣的学生进入这门专业。另外,学院还将邀请国外的修复师、绘画保护与修复专业的教授来国内进行授课。
实验室贴着的“匠人须知三十条”
记者在实验室看到,有一扇门前贴着“匠人须知三十条”,里面对“协作精神”、“责任心”、“专注力”等素质都提出了具体要求。贾鹏说:“艺术品保护与修复需要耐得住寂寞,当你沉浸在其中,就会发现保护和修复一幅油画,比创作一幅油画更有价值。”
文、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龙锟 实习生:冯格格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 马俊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