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艺术鉴藏:书画名家沙俊杰作品欣赏
大家好,苗族刺绣蜡染「苗族蜡染图片」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七月鳴鵙,八月载绩,载玄载黄,我朱孔阳,为公子裳。 ——《诗经》
在2018年6月10号的伦敦时装周T台上,贵州毕节市织金县苗族绣娘杨林先带去的苗绣、蜡染一经亮相很快就被抢购一空。此外,许多年轻的英国本土设计师对蜡染的精湛工艺及时装潜力都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蜡染这个传承了几千年的民族工艺,如今依然活跃在艺术创作和时尚前沿。
蜡染作品
事实上,早在很多年前中国的蜡染就已经惊艳了全世界。1981年7月,“中国贵州民间工艺品展览”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展出,苗族蜡染《蜡花朵朵》被丹麦国家博物馆作为珍品收藏。1982年5月,“中国传统技术展览”在加拿大多伦多市隆重开幕,苗族姑娘现场表演的蜡染技术吸引了成千上万的观众。短短数十年间,贵州苗族蜡染远播欧洲、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等世界各地,赢得了无数赞赏,也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广泛影响。
2006年,苗族蜡染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从大山深处走向国际舞台,古老的蜡染艺术正焕发着鲜活的生命力。
贵州安顺蜡染制品
流传千年,日久弥新蜡染是我国古老的少数民族民间传统纺织印染手工艺,与扎染、镂空印花并称为古代三大印花技艺。主要分布在贵州、云南、四川、湖南的苗族以及布依族地区,其中贵州苗族的蜡染最为代表。
根据《周礼》中记载,周朝时便设有染草之职,负责管理染色;秦朝时设有“染色司”;唐宋时期设有“染院”,这些都证明了古代染色技术的普及。
据学者考证,早在秦汉年间蜡染便已出现,在隋唐时期达到鼎盛,之后传入日本。贵州的更是源远流长,《贵州通志》记载:“用蜡绘花于布而染指,既去蜡,则花纹如绘。”
蜡染最重要的染色原料是植物蓝靛,所以我们见到的大部分蜡染作品都以蓝色为主要色调。事实上,彩色蜡染在古代早已盛行。
彩色蜡染
在1987年,考古学家在贵州省安顺市平坝县21公里处的桃花村的一座喀斯特石棺材洞内发掘出一批苗族彩色蜡染殉葬服,其中包括一件鹭纹彩色蜡染褶裙,做工精湛,色泽依旧,堪称稀世珍宝。之后这批文物被确定源于宋代,已1000多年的历史,可见宋代时期苗族彩色蜡染的艺术已经相当成熟。
除此之外,1965年,人们在敦煌莫高窟中隶属于唐朝石窟中的122窟、130窟都发现了飞鸟花纹缬绢。现存于故宫博物院的三色蜡染以及先藏于日本正仓院的“对树象羊蜡缬屏风”属于唐朝时期的彩色蜡染。
到了宋朝以后,蜡染工艺在西北中原逐渐失传,随着苗族数次大迁徙,最后在西南的深山得以传承。
贵州地势西高东低,省内多是高原和山丘,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阻碍了外来侵扰,湿润的气候也利于植物蓝靛的生长,山水环绕的生态环境同时保证了人们自食其力,也保护了传统文化。
蜡染发源地之一 贵州丹寨
在封闭的地理环境中,蜡染在苗族妇女手上代代相传。在千年之后,蜡染重新站到了国际舞台上,历久弥新。
蓝色图腾,刻在画布里的历史苗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其祖先是蚩尤,最先居住于黄河中下游地区,“三苗”迁徙到汉江平原。在5000年的历史长河中,苗族经历了无数次战争和迁徙,无数先民流离失所,最终隐匿于深山之中。
苗族姑娘
苗族没有自己的文字,语言也只是通过一代代口口相传。苗家绣娘将历史、传统文化绘制于服饰之中,利用蜡染,挑花,刺绣等工艺传承下来。蜡染的图像从具体到抽象艺术转变,实际上作为另外一种语言符号代替了文字的缺失。一个个古老而质朴的蓝色图腾,是苗族人民赋予这个世界最美妙的语言。
在苗家蜡染中,蝴蝶和鸟是最原始的图腾。在如今黔东南等地区还流传着蝴蝶妈妈的传说:《山海经·大荒南经》记载:“蚩尤所弃其桎梏,视为枫木。”因此苗族认为枫树是祖先之祖,蝴蝶妈妈从枫木心孕育出来后,与“水泡”相恋,生下十二个蛋,孵化出了包含人在内的12个物种。直到现在,人们依然可以在苗族的发髻、耳环、项圈等几乎所以都银饰中能看到蝴蝶的影子。
"蝴蝶"蜡染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丹寨县是蜡染的发源地,也被称为是“最后的鸟图腾部落”,至今还延续着完整的“鸟图腾崇拜”系统。丹寨人自称“嘎闹”,意为“鸟的部落”。
“丹鸟” 蜡染
除了蝴蝶和鸟纹,苗族蜡染上的图案更是变化多姿,山川、河流、花鸟、虫鱼、生育、祭祀、婚嫁、丧葬都被融入到苗族姑娘的画笔中。她们没有自己的语言,染布上的一切就是她们眼中的世界,她们尽可能地将心中所想倾注于蜡染作品中。
蜡染就像一条纽带,把不同时代、不同文化的艺术连接起来。蜡染制成的服饰用品可传好几代人,成为沾染时光记忆的珍藏品。
蜡染作品
载靛植棉,纺纱织布,画蜡染色,当地人们将对生活的美好想象都寄托在这块蓝白相间的布匹之间。
大自然的馈赠,世代相传蜡染分为蜡和染,所用的原料中土布、蜂蜡和植物蓝靛均是纯天然原料。先用蜂蜡布上作画,再放到蓝靛叶调制的染缸中浸染数次,之后再将布料煮沸去蜡,一幅幅美丽的白色图案就会绽放在蓝色之中。
这样看着好像挺简单,但其实蜡染的工序极其复杂,如果要做彩色蜡染的话,每一种颜色都需要封蜡一遍,染色一遍,经过几十道工序以后才能成为一个完整的作品。目前为止,绝大多数工序仍然是手工操作,无法机械化。蜡染主要经过的工序有布料准备、点蜡、染色、去蜡等。
蜡染对面料没有特殊要求,棉、麻、丝、毛织物都能用,这当中以苗家自己种植、收工纺纱的白色土布最为常见。
土布
布料的天然纤维中含有杂质浆料,需经过反复捶打、草木灰漂洗等方式让路面变得干净光鲜。
布料准备好后,就到了最体现功底的点蜡环节。苗族人称蜡染为“画花”,做蜡染的妇女被称为“画娘”。一幅蜡染作品做的好不好,全凭画娘一双手。
点蜡
画娘在光洁的布料上作画,她们的画笔不是毛笔,而是一种自制的铜刀,画料是天然的蜂蜡。姑娘们先将蜂蜡加热融化,再用铜刀蘸取蜂蜡作画。这种铜刀易于导热,也有保温性,能够保证液态的蜂蜡从笔尖流出。
点蜡用的铜刀
至于画什么,并没有那么多讲究。苗家女子都是天生的画手,从小跟着母亲学蜡染。想到什么就画什么,一笔一画,都是对生活的热爱。
作画完毕,待蜂蜡凝固后,就要进行染色。染料由蓝靛叶取汁调成。蓝靛也叫板蓝根,将这种布料穿在身上天然环保,还有杀菌养生的功效。
染缸 泡沫越多说明活性物质越多
染色过程是一种冷工艺,能够保证蜂蜡不融化,其他地方的布都被染成蓝色。就这样反复浸泡五六天,浸染五遍以上方可取出。刚刚取出的布呈蓝绿色,需要在空气中进行氧化,成为蓝色。染的遍数越多,颜色越深。
如果想要做彩蜡,染料除了蓝靛外,还需要配合朱砂、石黄、土矿等。每一种颜色,都需要封蜡一遍,染色一遍。
在染色过程中,蜡画在不断的翻转中破裂,染液随着缝裂进入白布中,留下了人工难以摹绘的天然冰纹。同一种织物上的同一图案,其冰纹个不一样,这种美独具风韵。
冰纹
染色之后经过冲洗便要进行脱蜡,也就是脱去蜂蜡。将染好的布在清水中煮沸,蜂蜡遇热即化,洗净之后,被蜡封上的部分没有被染料浸染,布上就会出现蓝白分明的花纹。
蜡染
正如《染蜡歌》中所唱:
“不必磨砚铺纸却在描绘悲喜,不是古今诗词一样如歌似泣,不是姹紫嫣红却令粉黛无意,不用竹卷长卷记载却记载千万里。”
一尺白布,一碗蜂蜡,一把铜刀,一双灵巧的手,再加上一个浪漫而独特的创意。这些温润古朴的原材料就会变得灵动自然。
新时代下古老的蜡染技术将何去何从?当机器轰鸣时代的大量复制品充斥着现代生活的时候,同大多数手工一样,蜡染这一古朴沉闷、工序复杂的技艺也面临着濒危的困境。
在机械化的今天,传统的手工蜡染工艺逐渐向机械生产过渡,大量残次品充斥着市场,机器生产也冲淡了苗族服饰传统的特色。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在时尚潮流的催化下,当地苗族青年一代的审美也发生了改变,很多苗族年轻人已经不再穿传统服饰。
如今的苗族青年妇女,由于忙于生计,大多数会选择外出打工。如今的青年男女对传统的山歌、舞蹈等逐渐淡漠,他们更加热衷于现代歌舞和服饰。加上传统蜡染工序繁杂,耗时很长,投入产出比极低,年轻女孩很多都不愿意学习蜡染技艺了。
现在做蜡染的多为老人
再加上工业化的发展,农业逐渐被削弱,继续种植板蓝根栀子等植物染料的农家已经少之又少。种种原因,古老的蜡染技术面临着即将断层的危险。
让我们的脚步越走越快,我们丢失的东西也会越来越多。5000年的文明长河中,老祖宗给我们留下了无数珍宝,还能够流传下来的,必定是弥足珍贵的。古老的文化技术,需要传承与发扬。
蜡染技术的传承需要自身的创新,与时尚、生活结合起来,比如用在时尚服饰、室内设计、壁画等艺术作品中。蜡染艺术不应该只出现在展览馆,更需要与人们的生活融合在一起。
蜡染手工包
此外,应该加大对蜡染艺术的推广,借助互联网、节日活动让更多人了解这一古老的文化,走精品化、品牌化的战略之路。
最后,保证蜡染艺术后继有人,比如在当地开设蜡染馆招收学徒,学校开设相关课程,进行人才保护等。
在与世隔绝的这片热土中,苗族人们造就了蜡染的生生之魂。传承千年的蜡染技艺,需要得到更多人的关注,不争荣华,只为传承。
蜡染艺术
参考资料:
《中国蜡染艺术》
《贵州苗族蜡染图案》
《苗族蜡染》纪录片